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2021-05-31杨蕾尼
杨蕾尼
[摘 要] 目的:调查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现状,为护理教育者开展情绪管理辅导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红河卫生职业学院2018—2019级共710名高职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问卷均分为(3.845±0.437)分,性别、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其情绪管理能力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水平较高,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26-03
情绪管理这一概念最早由霍奇希尔德(Hochschild)提出,目前不同的学者对情绪管理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1]。护理人员处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外,还要面临职业风险暴露以及医疗纠纷,属于高危职业。如果不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会长期沉溺于自己的负面情绪中,从而导致工作倦怠和护患纠纷发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和角色转变为护士的过程中,同时面临学业、实习与择业的压力[2]。Beck D L和Hackett MB的研究指出,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护生感受到的压力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医学、药学和社会学等专业[3]。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使护生能够察觉自己的情绪,减轻知觉压力,及时调整消极情绪,积极应对压力源。因此,本研究旨在关注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探究其影响因素,通过描述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现状,为开展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辅导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级三年级和2019级二年级的全体三年制高职护生进行调查。
(二)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查阅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个人因素,分为9个小项目,即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大专起点、生源地、在班级或学生会任班干部、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第二板块为家庭因素,分为7个小项目,包括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第三板块为家庭经济状况。
2.护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孟佳[4]在2012年编制,问卷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运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问卷采用李斯特Likert 5级评分法,1-5级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以及非常符合。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9;分半信度为0.830。
(三)调查方法
问卷以无记名方式由调查者到班级统一发放,使用统一指导语,告知本次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填写完毕,统一收回。共发放710份问卷,回收665份问卷,回收率为93.66%,有效问卷为60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5.77%。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进行LSD两两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进行描述。
二、结果
1.根据表1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问卷均分为3.845,各维度的均分在3.803~3.950之间。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情绪理解力、情绪运用力、情绪调控力、情绪表现力和情绪察觉力。
2.表2显示性别、年级、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LSD两两比较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护生情绪管理能力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护生,差异显著(P=0.002)。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护生(P=0.024)和家庭贫困的护生(P=0.009)。
学习成绩、奖学金和独生子女的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总均分上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能从总均分看出:学习成绩较好>学习成绩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获得奖学金>未获得奖学金;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
表1 高職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375)
■
表2 不同类别个人因素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比较
■
①t值,②F值
表3 不同类别家庭因素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比较
■
①t值,②F值
表4 不同类别经济因素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比较
■
三、评价
(一)大部分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良好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问卷均分为(3.820±0.437)分,表明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总体状况良好,这与杨佳丽[2]的研究结果一致。各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情绪理解力、情绪运用力、情绪调控力、情绪表现力和情绪察觉力,体现了高职护生能够清楚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化,但对于他人或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弱。这与杨佳丽[2]和孟佳[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两位研究者的结果均显示护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分最低。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和教育模式不同有关,前两者的研究对象是本科生,而本次研究对象是高职学生。侯保霞[5]的研究认为专科生在敢为性和世故性上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在聪慧性、怀疑性和忧虑性上优于专科生。本科护生在学校就读时有明显的优越感,但是进入临床后发现从事的工作内容、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和大专生相差不大时,容易出现较严重的负面消极情绪。
(二)不同特征高职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差异的分析
1.不同性别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男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女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男女人格特征各有的特点所致,男生从小就被教育做事要沉稳、要有责任心、遇事敢于挑战、喜欢冒险和处事果决等,女生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情绪的控制,特别是在生理周期情绪受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2.不同年级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2019级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2018級,这可能与两个年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关。2019级为二年级在校就读的学生,对身边的环境比较熟悉,人际关系稳定,大部分护生情绪管理能力良好。而2018级为三年级在校外实习的学生,一方面他们要面临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他们要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交往,之前人际关系仅仅是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而实习后人际关系转换为护士和病人之间、护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之间、护生和护士长之间、护生和医生之间。除此之外,三年级的护生还面临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升学的压力,对前途的不确定性都会让三年级护生出现焦虑、紧张和抑郁的情绪,情绪管理能力降低。
3.不同教养方式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差异分析
表3结果显示不同教养方式对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有影响,且差异显著,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都可能内化成孩子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父母支持能够帮助护生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促使其减少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产生。良好的家庭关系对护生情绪的管理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护生可以在遭遇困境时向父母寻求情感支持,从而逐渐提升自己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专制型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积极关注和支持,更容易出现打骂体罚等过激的教育行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放任型教养下成长的护生亲子关系淡漠,缺乏沟通交流,导致护生安全感缺乏,变得敏感脆弱。因此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护生更容易被情绪左右,情绪管理能力相对于民主型教养的护生来说较欠缺。
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差异分析
表4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明显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状况较差的护生。徐明津[6]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越高,越会阻碍青少年良好情绪、行为与认知的形成,不利于青少年良好心理的形成。家庭经济困难是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压力源之一,护生长期处于家庭经济困境中会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感,不擅长与人交流,从而与社会疏离。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护生因为生活无忧,在人际交往中会显得更有自信,更擅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小结
对高职护生而言,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护生情绪调控能力好,但情绪察觉能力有待提高,且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会受到性别、年级、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为今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未能进行更大样本量的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护生情绪管理能力和专业的相关性,扩大样本量和地域,以完善结果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林恩·克拉克.救助情绪[M].姚梅林,庞晖,姚枫林,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4.
[2]杨佳丽,张琦.护理本科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1):48-51.
[3]Beck D L,Hackett MB,Srivastava R,etal.Perceivedleveland sources of stress in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schools[J]. JNurs Educ,1997,36(4):180-186.
[4]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5]侯保霞.护理本科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6]徐明津,杨新国.家庭经济困难对青少年不良适应的影响:父母支持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7(2):72-7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