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空间”在上海工业园区有机更新中的营造
——上海越界创意园的有机更新研究
2021-05-31郑斐
郑斐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2
引言
上海的文创园区在20年的发展中,反哺城市更新,盘活区域经济,诞生了很多优秀案例。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和城市扩张,文创园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身正在陷入困局,有强烈的再更新的需求。适逢新的转型政策,上海正在酝酿以文创园区的升级带动城市更新,以“产城融合”为新方向的文创园区的设计趋势,从封闭园区向与城市有机融合的开放街区发展。
1 文创园区的发展历程和困局
上海文创园区的发展历经了两个重要时代,1.0时代利用一些城市偏远的闲置区域,租金低廉,自发形成文创园区,如M50、八号桥。2.0 时代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但仍然与城市隔绝、功能相对单一,如红坊、越界创意园等。以上两代传统的文创园区与现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矛盾:在外部,文创园区所处的环境由城市边缘地带变成聚集区,文创园区自身的定位、功能、风貌、土地价值等与城市发展的需求产生矛盾;在内部,土地性质未转变遗留的问题,导致容积率无法提升,开发商缺乏改造的动力。早期规划思路以基础设施和招商为重点,导致过度商业化,忽略了生活配套与生态功能,吸引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园区空间无法与城市空间衔接,工业尺度与生活尺度差异过大。单一的办公和配套商业功能,无法为城市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建筑风貌格格不入,立面语言比较匮乏。总之,传统的文创园区设计仅停留在基地本身,缺乏城市层面与有机更新的整体思考[1]。
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有机更新”是吴良镛先生结合中西方城市改造实践而总结出的理念,认为城市的发展从局部到整体、从建筑到街区都如细胞一样相互关联,是有机的统一体。在城市更新中要遵循城市肌理,将历史文物、场所精神等进行传承和再现。同时要契合新时代的需求对建筑空间功能实施改造,使建筑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使其利用价值得以最大化。
文创园区的更新是全方位的,意在加强园区与城市的各种联系,基于上海城市里弄肌理的延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①创造社会化小尺度的、开放的街道空间,模糊园区与城市的边界;②“里弄”社交空间的演绎,体现上海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统一;③功能的多样性和公益性业态提升公众的参与度;④园区的景观环境改善设计是城市有机更新的一部分;3.0时代的文创园区设计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改造,转向对社区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振兴方面发展。
3 “里弄肌理”在越界创意园有机更新中的实践
里弄住宅是老上海住宅的特征,它是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一个半室外的过度空间,是上海市民一个主要的社交互动空间,集生活、交通、会客、交流、小型商业活动等于一体。这种空间形式给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传达出邻里之间亲切、温馨的体验,富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如图1。
图1 “里弄肌理”
越界创意园位于漕河泾开发区,是上海著名的科技产业区;周边的田林社区是成熟的居住社区,人口密度大,但缺乏区域中心和公共配套设施,空间形态缺乏秩序和标志性。两个区域之间无法融合和互动。依托漕河泾开发区和田林社区,由上海金星电视机一厂改造而来的越界创意园曾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创意园区之一。运营10年后,企业自身转型和社区综合整治意愿十分强烈。2018年完成了控规调整,将产业园重新定位为集创意办公、特色商业、文化艺术和公益设施于一体的文创综合社区,是越界品牌的3.0产品,可以说越界3.0项目是一个弥合开发区与居住区之间的断层而诞生的项目,设计的出发点是将“里弄空间”在越界3.0项目中进行现代演绎[2]。
3.1 园区空间的社会化和街区化
越界创意园的布局延续了厂区原有形态,建筑沿地块边界围合成规整的内向型园区,只有2~3个出入口和1处街角小广场作为与城市的联系。新的项目彻底打破了基地原有的肌理,构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中央绿化景观轴以及东西向的若干次轴线,使中央绿轴与城市相互渗透。塔楼之间相互退让和错动,形成半围合的绿化庭院和内部广场,使基地与城市呈现出相互啮合的空间关系,如图2。
中央景观轴结合公共通道形成地上、地面、地下立体交叉的城市步行系统。 打破原有封闭、单调、乏味的边界,通过建筑的组合错动,沿街道退让出公共绿地和广场,供人们休息和停留,构建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界面,也使园区中的商业休闲、创意办公和公益设施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复合和渗透。
上位规划中要求建设1条12m宽和2条9m宽的公共通道,将园区分解成尺度更小的街坊。完善而通达的步行系统提升了园区的可达性,来自地块内部和周边的人流既可以走2层的开放连廊,往返于屋顶花园和建筑内部的休闲空间,亦可以沿坡道和大台阶逐级而下,游览下沉广场和地下创意文化设施,创造出颇具体验感的街区步行系统。
越界3.0项目中还规划有公益性的业态,提高周边市民的参与度,一个3000m2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一座公交首末站与项目一体化设计,将建设2条公交线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生活服务点,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和生活服务。公益设施既为项目带来更多的客流,也将一些商业价值较低的空间充分利用,实现双赢的结果。
建筑屋顶也被利用起来作为对城市开放的休闲健身场所,创造出丁香花园、阳光花园、竹林等形态各异的景观空间,和慢跑径、乒乓乐园、草地滚球、健身阁等活动场所,通过参与增加了周边居民对文创园区的认同感和文创园区对社区的归属感。
图2 街区化的布局
3.2 上海特色“里弄空间”的现代演绎
建筑设计将底层的空间打开并串联起来,布置绿化景观,形成类似“里弄”的半室外社交空间,是对“里弄”的现代演绎,体现了上海的市民精神。
底层的入口大堂被打开并充分社区化,室内空间和室外绿化景观在这里延伸并交融,创造了集会客商务和休息交流于一体的“城市客厅”。这里有遮风避雨的玻璃天幕,有生机勃勃的绿化植被,有热闹的餐饮商业服务设施,有举办展示、讲座的大台阶和充满人情味街道空间[3],如图3。
图3 “里弄空间”的现代演绎
3.3 多样统一的建筑立面
与黄浦江两岸独特的近代工业遗存不同,以金星电视机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厂房多为朴素的实用主义风格,单体不具备特别高的艺术性和保留价值,但群体却呈现出强烈的场所感。2.0时代文创园区的立面只能工业建筑基础上做的简单装饰,并延续工业产业园区的整齐划一、千楼一面的单调风格,与自然生长的城市风貌格格不入。
而3.0时代文创园区借鉴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有机建筑风格。没有2栋建筑的立面设计是完全一样的,运用混合相近色调和混合对比色调,使每一栋建筑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情;相似的构图元素和构件尺度又使群体保持整体性,产生类似城市建筑的自发生长的整体形象,在园区中创造出一种类似城市街道的体验[4],如图4。
图4 丰富的立面表情
4 结束语
传统的产业园区正逐渐被城市淘汰,新兴的产业园区被赋予新的使命,即融合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创园区的实施改造要以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为依据,以地域特色的文化肌理为延续脉络,使之融入城市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