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赏乐动 主题伊始
——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切入点

2021-05-31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乐曲旋律

(浙江省德清县春晖小学,浙江德清 313200)

音乐主题是乐曲中最主要的乐思,它以其在乐曲中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多的在教学中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对于音乐课堂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在一本音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熟悉了音乐主题,就等于找到了欣赏的方向,当学生在生疏的乐曲中听到了熟悉的主题音调,就如同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熟人,马上会和乐曲亲近起来,激发起欣赏音乐的兴趣。

欣赏教学中,音乐主题的熟悉和把握是迈向音乐欣赏教学的一条捷径,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核心,有效切入,带领学生找到乐曲的玄机,揭开音乐的神秘面纱,使学生真正接触音乐,与之产生共鸣。

下面我就从音乐主题在欣赏教学中的意义、熟悉与记忆主题的方法这两方面来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一、音乐主题在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音乐主题是乐曲中能体现一定性格特征的主要乐思,刻画了作曲家将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是全曲的命脉、缩影和变化发展的基础。是全曲中最容易让人牢记、也最容易打动听众的主要旋律。

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熟悉与了解,能引起对乐曲细微变化的关注,对音乐要素丰富表现力的理解,对音乐作品精妙处的领会。通过主题旋律的记忆,更能积淀丰富的音乐语汇,提升良好的音乐素养。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说一说。

1.抓取主题,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

主题是乐曲的主要乐思,体现了作曲家将要表现的音乐形象。作曲家创作乐曲时,经过酝酿、构思后,总是先写好音乐主题,把头开好,继而予以发展,最后通过合理的曲式而完成音乐形象。带领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抓取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进行熟悉和体验,会带给学生丰满的、生动的艺术形象。

如:《化妆舞会》的主题,该主题时而跳跃、时而悠扬,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探戈音乐那独特的异域风情中。同时旋律中变化音的运用营造了神秘的意境,主题旋律在六角手风琴沙哑、低沉的音色表现下透露着忧郁,蕴含着深沉。通过主题的熟悉,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乐曲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全曲。

2.切入主题,挖掘音乐作品的要素

音乐要素是音乐情感表达的依托和载体,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欣赏教学时,我们往往会从音乐主题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深切体会和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力。这比对整首乐曲进行展开式的分析来得更加切实有效,不会停留于表面现象。

如:《思乡曲》的主题,教学中,以该主题为重点切入,让学生通过聆听、哼唱,思考:音乐中的什么要素让你深深感受到了忧愁与悲伤?通过聆听、探讨,最终得出:乐曲主题以波浪式的下行旋律进行呈现出浓浓的忧伤,小提琴柔美、缠绵的音色更以一种感叹的语调向人倾诉,前倚音那似抽泣般的音调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通过主题的分析,学生对音乐要素有了更深地体验和理解。

此外,通过主题的熟悉,学生能很容易得出乐曲旋律的变化与重复,乐曲的曲式结构等,对音乐有更理性地认知和思考。

3.深入主题,关注乐曲的精妙之处

音乐主题的把握更容易引起聆听者对音乐细微变化的关注,领会到音乐作品的精妙之处。如格里格的《晨景》:悠扬的主题在长笛、双簧管、弦乐组等不同乐器的演绎下焕发不同的生机,引起不同的音乐情绪、情境变化,层层推进的演奏更让我们感受到黎明来临,太阳冉冉升起的明亮色彩。

再如《乒乓变奏曲》的教学,学生先熟悉和视唱主题旋律,在此基础上,再来聆听全曲,能清晰地了解主旋律的五次变奏,了解到变奏是在原来音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装饰变化,可能是音高、节奏的变化,也可能是音区、织体的变化,领悟到:一个主题有那么多的变化,音乐作品的魅力就在这变与重复之中。

欣赏中,没有主题旋律的熟悉和把握,课堂上的学生也许能获得对音乐作品表层的感受,但绝不可能这样清晰、细致地体会音乐的神奇,激发对音乐强烈的热爱和参与的热情。

4.记忆主题,积淀大量的音乐语汇

记忆音乐作品的主题,对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上学期间,音乐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中唱起《小夜曲》的主题,那优美的旋律直到现在,无论什么时候听到都会显得特别亲切、悦耳。

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上,有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如蜻蜓点水般一听而过,那最终音乐又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什么呢?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恰当选择音乐主题让学生熟悉、喜爱,直至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对于熟悉的主题越来越多,熟悉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多,音乐得到了更多的积淀、共鸣,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一点一滴地提升,音乐也在更多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熟悉与记忆音乐主题的方法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老师曾在一次观摩全国音乐录像课的评比之后发出过这样的随感:大部分欣赏课都注意到了对欣赏作品主题的熟悉,这是非常好的,但真正做到就不太容易。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需要细致深入地紧抓音乐主题,巧妙架设这一“支点”,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参与、体验和记忆音乐主题。

1.听——品味音乐主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能让学生在流动的音乐空间里,感受音乐带来的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看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欢乐颂》的执教老师朱海其说:他听了这首乐曲1000多遍,正因为这样的聆听,他才有了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分析、设计与施教。聆听无疑是熟悉音乐主题、了解音乐作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创造反复聆听的机会,使之得以细细品味音乐的主题。当然这里的聆听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带有指向性的聆听过程。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主题的情绪特点,听辨配器、音色、速度、力度,听辨乐曲重复的内容,听辨乐曲结构等等[2]。一次次的聆听,学生对音乐主题更为熟悉,对主题的发展更为关注,最终获得对经典主题的记忆。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作曲家是如何通过重复和变化把一个短小的动机和音乐主题进行发展,从而创作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2.画——描绘音乐主题

图形谱能将流动的音乐凝固化,能多方面揭示乐曲的音乐要素,带领学生更细致的关注力度、节奏、音高、音乐结构,乐句的音型。所以在熟悉与记忆音乐主题中,对于比较规整、严谨的音乐主题我们更能借助于图形谱让学生进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同伴进行曲》的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跟音乐主题画画图形谱,学生能兴趣盎然的快速记忆主题,并且在主题中加入对位旋律时能听得更加清晰,对于乐曲的曲式结构也能很快辨析。

3.唱——诠释音乐主题

乐曲的音乐主题都具有鲜明生动的性格,其旋律或是悠扬流畅、优美婉转,或是欢快跳跃、激情澎湃,很多的主题也往往带有强烈的歌唱性。因此,在欣赏乐曲时唱一唱音乐的主题,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将会得到更深地体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演唱对主题进行独特意义上的诠释,这也是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体验、表达、熟悉与记忆音乐主题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唱”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可以运用视唱、模唱、哼鸣等感知主题,如二年级的《狮王进行曲》,学生可以用“bang”模唱主题曲调.通过模唱可以很好地感受浑厚低沉的旋律、沉重有力的顿音表现出来的万兽之王坚实的步伐和威风凛凛的神态。

此外,也可以给旋律配以恰当的歌词进行演唱。如管弦乐《红旗颂》,其主题旋律庄严宏伟而又饱含激情,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欣赏起来着实有难度,我们就可以在熟悉主题时加入歌词的填唱:

……

当学生唱起这悠扬的主题,真挚的情感油然而生,从他们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的无限感染。

4.奏——参与音乐主题

欣赏乐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恰当的节奏型,以各种方式(如拍手、拍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或声效模拟)为旋律伴奏,也可以选用合适的奥尔夫乐器或像口琴、竖笛等来演奏简单的音乐主题,这样参与音乐主题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达到熟悉与记忆的目的。

5.动——演绎音乐主题

在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欣赏中,可以采用律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主题。如《加伏特舞曲》《快乐的啰嗦》等,都可以创编简单的律动在主题音乐中进行表演,从而熟悉和记忆。

把握音乐主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需要运用独特的视角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如何抓住熟悉音乐主题的时机,以及采用何种恰当有效的教法,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多次地聆听、哼唱、熟悉主题,学生体验到了作品的玄机,音乐的包袱被抖开了,音乐要素被分解了,这就是欣赏作品的要义。主题旋律是形成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掌握了主题虽不说是理解了音乐作品,但至少是抓住了作品的核心。在一次次对主题地揣摩、欣赏与演绎中,学生学会了在悠扬的旋律中准确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懂得去聆听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乐曲旋律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给你的信
7月,盛夏的旋律
悲伤的乐曲
大地的旋律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