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前语言教育的运用研究
——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5-31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色师生高职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吉安 343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为此教育部颁发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幼师生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师生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运用幼师生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师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红色文化嵌入高职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建构幼师生适宜性的课程,对幼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在时代不断发展中,现在仍绽放着光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民族英雄在艰难险阻中为整个国家的独立和民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在无数的历史文献和革命遗址中都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内核,通过物质载体不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和学习,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期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无数的建设者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不断地奋斗,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是在国家建设中的体现,如此进行,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涌出优秀的人和事,他们都是整个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

二、红色文化在高职学前专业语言运用研究的现状

1.研究甚少

以“红色文化、学前专业、语言教育”为检索词,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平台,未搜到相关论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更不用提系统性。究其原因,红色文化分布不均,或者资金匮乏,造成红色文化开发不足。高校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挖掘难以深入,未能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可见,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资源困境,使得一部分高校难以很好地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来实现育人效果。

2.学生素养偏低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单招力度加强,生源质量下降。加之传统文化的弱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幼师生学习内驱力不强,红色文化阅读量小,造成学生红色文化文化积淀薄弱,红色文化素养严重缺失。

3.教师素养不足

将红色文化引入高职学前语言教育课堂,拓展了其内容的范畴。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红色文化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剪辑与加工,方能促使红色文化与课堂有机结合,策应高职课堂和幼儿园实际岗位。这对教师挑战太大,一方面教师自身红色文化储备量不高,对红色文化的内在本质和思想内涵挖掘不深。另一方面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无力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红色文化不得不作为补充存在现有课程内容之外,与其他内容挤压在一起,造成课堂超载、师生增负。

三、红色文化嵌入高职学前语言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红色基因传承,提升德育质量

一方面能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美德。红色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的集中体现,推动红色文化进学前教育,是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传承给年轻的一代,有利于红色文化中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精神的继承。推动红色文化进学前教育,是将民族精神和希望进行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推动红色文化进学前语言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有利于红色文化素养提升,提升智育质量

第一,通过大量的红色幼儿文学作品学习与鉴赏,幼师生提高了红色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第二,红色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整合,有利于发挥课程适应性。最后,红色童谣、红色幼儿故事、红色幼儿诗转化成教学资源包,通过对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可强化师生的实操能力,并让师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这些都有利于智育质量的提高,增强教育自信的认同感。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前语言教育,可以促使幼师生德育和智育双馨,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前专业语言教育运用策略

1.搭建多元化的红色文化语言教育平台

为策应本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幼师生的语言教育能力,专业积极主动搭建红色文化语言教育平台,营造继承与创新兼顾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专业强化对教学条件的投入和建设,为语言教育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及良好的实训场所。专业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创建了小夫子蒙学社、蓝精灵绘本社、金太阳幼儿戏剧社等语言类专业社团。新建了具有先进性、仿真性和综合性学前儿童绘本实训室,满足了学前专业语言实训。在创新创业孵化园成立了语言教育工作室,建立一个企业环境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校内实训室,语言类专业社团市场化运作。基于“产学研”视域,专业坚持完善“政府支持、学校引领、幼儿园共建”的“政院园”共同体,搭建行业、企业幼教师资联合培训平台。专业与幼儿园、绘本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建立幼儿语言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视野下,打造高校与幼儿园两个互通的育人环境。为幼师生提供教育红色文化语言教育体验和创新平台。

2.编撰科学化的红色文化语言教育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认为应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高职学前专业语言教育课程中可采用“融入”机制,将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促进德育与智育并肩发展。红色文化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应该把握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充实教学内容。(1)建立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库,并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博大精深,课程建设之前,需要对其甄选和改造,选择与高职学前语言教育适应的基因,实现红色文化在高职语言教育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教师收集红色童谣、红色幼儿诗、红色幼儿故事、红色绘本、红色幼儿戏剧等红色文学。(2)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系统整合开发,对红色文化进行整理、筛选、创新,作为语言教育教学资源包。课程内容通过解构——重构,挖掘和利用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以文化素质养成为先,能力培养为重”的高职学前语言教育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学习目标,从幼师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接受心理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习内容的发展事实,有计划有选择红色幼儿文学作为幼儿讲述活动、幼儿谈话活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幼儿文学教育活动等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资源。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幼师生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环境的潜在作用,使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全面发展。

第二,构建科学的红色文化语言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理想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红色文化教学具其独特的特点,把握课程思政思维,不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教育评价上要突出语言教育的专业性,红色文化的渗透性。

3.探索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语言教育路径

我专业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采用“双境育人全程化、文化育人全程化”的路径。探索出“课堂——专业社团——实训室——工作室——实践基地”五维教学空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校内和校外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培养德才兼容的高素质的幼师生,课堂是主阵地。课堂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和实践红色元素融入幼儿语言教育方法策略,在课堂开展无生试教,师生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评价方式进行教育评价。课外,教师指导蒙学社讲述红色幼儿故事课外,指导绘本社创编红色绘本,指导戏剧社排演红色幼儿戏剧。活动经过反复打磨,在实训室开展模拟情境演练磨课。为解决职业感不足的问题,试教生进入工作室磨课,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验证。最后,为强化“教岗合一”,学生送教入园,在职业情境中,提升其职业素养,展开高校师生、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三方融入幼教现场的教研活动。学生在形成理论——实践——反思螺旋上升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与提升。实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文化素质养成贯穿始终”的课程设置目标。

五、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自豪感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和幼师生语言教育的结合将是幼师生教育的未来重要趋势,作为幼师生教育的工作者,要选择适合幼师生的语言课程内容,将爱国的红色种子从小就深深地植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从根本能理解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让红色文化在幼师生的心中不断的生根发芽,绽放出美丽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红色师生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红色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红色在哪里?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追忆红色浪漫
麻辣师生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