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

2021-05-30姚秋云井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姚秋云 井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入选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后有一道“思考探究”题:“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作者如何来写“闲人”?读者要如何理解“闲人”?“闲”是否仅指“乐观旷达的胸怀”?我们可以通过细读文本认识“闲人”,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和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来客观地评价“闲人”,还可以通过同时期的“群文閱读”来进一步印证“闲人”。这三个策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更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细读文本认识“闲人”的“闲”

第一是“闲时”。“十月十二日夜”,按照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来计算,当时应该是秋末冬初的晚上,再结合下文的“月色入户”来推算,大概是晚上九十点(也有人说“八九点”)。此时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来说,应是入寝的时间,不用劳作,不用走亲访友等,相对而言是“闲时”。

第二是“闲心”。本来作者“解衣欲睡”,当看到悄然入室的“月色”,怦然心动,赏月之情油然而生。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有赏月的“闲心”,且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作,苏轼更是对“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等等。“月色”对作者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似乎“月亮最能代表他的心”,也最能明白他的心。

第三是“闲友”。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句,是说两个“痴友”,同样痴迷于西湖冬夜雪景,可以说他们志趣相投。同样,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两位“闲友”——苏轼与张怀民。根据历史记载,两个人先后贬官在黄州,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当晚苏轼想赏月,毫不迟疑地想到了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似乎当时张怀民与苏轼有同样的心境,邀友赏月,似乎有心灵感应,显然“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人共同的愿望,真是知音难觅,如此“闲友”不易得。

第四是“闲景”。赏景的地点是承天寺的一座院子里,寺庙本是佛门清净之地,半夜时分更是“闲地”。景色并不是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只是普普通通的月色和院墙内外常有的竹柏。月色空明,并非是苏轼的独创,《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月”在此文中,似乎代表着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苏轼的一种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心境。有人说“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苏轼彼时心境的写照”。显然“闲景”有着独特的寄托!

第五是“闲笔”。《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全文85个字,文辞朴质,苏轼在文章中写出了自己晚上邀友共赏月色的情形和感想。至于写景也只有寥寥18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个字的议论抒怀更是意味深长,也正如有学者说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可见此处的“闲笔”却能妙笔生花。

二、客观地评价“闲人”的“闲”

苏轼少年得志,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得罪了当时力主改革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热衷于自己的改革新政,对一切“异议之人”全部罢免,对“总是关心时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隐晦”的苏轼也不例外。最终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囚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公余之暇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谪居黄州时,苏轼便自号“东坡居士”。

此时苏轼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轼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宁静……”(《苏东坡传》林语堂)据说,苏轼从此非常注重养生,事实上,他也写了许多养生的文章,他乐在获得身体健康与内心安宁。

苏轼对人生了解得很透彻,对生活很珍惜。他有时布衣芒履,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有人认为,有时苏轼面对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恐惧的气氛,都会用美妙的诗歌表达出来。“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苏东坡传》林语堂)因此,《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的“闲”表现出的是一种超拔不群,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三、以“群文阅读”印证“闲人”的“闲”

在黄州时,苏轼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日日横过黄泥坂,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他身上金钱不多,空闲不少,还有着一群像他一样的朋友。据考证,在苏轼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时期,还写了两篇赋,即写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描写了这样的景象:七月十六孟秋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一轮明月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与同乡道人杨世昌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任其漂流,随意所致,吹箫歌唱……如此“闲情”,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一致,只要有自由之精神,何时、何处没有宁静欣悦之心境?

三个月以后,苏轼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地有白霜,树无青叶,吟诗,喝酒,攀崖,长啸,道士化鹤的梦境……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何尝不是东坡居士的“闲”志。

黄州数年,苏轼是一位“闲者”,黄州也许是萧瑟、闭塞的小镇,但在“闲者”眼里却处处是风景。正如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所言:“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随处的风月,无限的闲暇、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便足以成就这位至淳至“闲”之人!

(作者单位:姚秋云,宜兴市外国语学校;井花,宜兴市树人中学)

猜你喜欢

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和苏轼一起熬夜的张怀民,最后怎么样了?
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记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