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中的语文之光

2021-05-30顾之川

语文建设·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革命家语文教育立德树人

顾之川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中,曾涌现出一大批深谙语文教育的革命家。本文通过梳理吴玉章、徐特立、高语罕、陈望道、萧楚女、杨贤江、陆定一、胡乔木等人的革命经历,记录其语文教育实践,概述其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揭示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性意义。追寻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中的语文之光,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家,语文教育,立德树人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中,曾涌现出一大批深谙语文教育的革命家。他们或曾领导国家语言文字改革,或曾任中小学国文教师,或当过青年学生刊物编辑,或编写过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学术积累,形成了语文教育思想,为我国语文教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他们各自在中国革命或建设中的辉煌成就盖过其语文成就,以致鲜为人知。这里仅以吴玉章、徐特立、高语罕、陈望道、萧楚女、杨贤江、陆定一、胡乔木等人为例,记录其语文实践,归纳其语文教育思想,彰显其对语文教育的贡献,追寻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中的语文之光。

一、语文是基本工具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工具,也是从事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其中最为迫切的是掌握语言文字工具,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簡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新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事业的三大任务,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吴玉章、陆定一、胡乔木的语言文字和语文教育改革实践说明,语文是基本工具,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

1.吴玉章:新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先驱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自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被派往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延安五老”。195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

吴玉章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1949)、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1954)、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6)。他根据文字的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原则,积极推行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利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和推广普通话。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我国先后研究制订了《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语拼音方案》。这些语言文字规范文件的研究制定,不仅是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也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的基础性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规范标准。他的《中国文字的源流及其改革的方案》《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等论著,为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留下了珍贵资料。如他在《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与黎锦熙合写)一文中,就系统总结了从卢戆章《切音新字》(1892)到《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7)60多年间中国人民为汉语创造拼音字母的历史,提出要在全国推广拼音字母的任务,要求中小学和师范学校从1959年开始逐步普及汉语拼音教学,用拼音字母帮助兄弟民族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编印的汉语课本、字典和读物,并指出“教学程序和方法……都需要用这套字母作为工具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2.陆定一:“语文工具论”的助推手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语文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文学教育和知识教育,这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学曾经历了偏重思想政治教育(1949—1953)、偏重文学(1954—1957)和片面强调政治(1958—1960)等阶段,在经过这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工具论”的正确轨道上来。而明确提出“语文工具论”的,就是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陆定一文集》。陆定一对语文教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有多篇作品曾入选不同时代、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如《金色的鱼钩》《老山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这些作品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课文,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明确将“语文工具论”作为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他在《教学必须改革》(1960)中说:“全日制中小学的最主要的课程,是语文(包括中文和外国文)和数学,这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他在中央文教小组讨论《小学条例》的会议讲话(1962)中指出:

我认为语文教学只要搞三件事:识字、写字和作文,搞好这三件事就够了。

应该明确语文是一门技术训练,只要掌握一种工具。……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掌握语言文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有一种错误思想,似乎讲政治光荣,掌握工具就不光荣,其实,讲成政治课是好高骛远。

“语文工具论”经过数代语文人的辛勤探索,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总结。陆定一以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使“语文工具论”写进1963年版语文教学大纲,至今仍是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

3.胡乔木: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实际领导人

胡乔木(1912—1992),江苏盐城人,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学者型领导,被公认为“党内第一支笔”,有《胡乔木文集》(三卷)传世。他对语文教育的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曾为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主编了一套初中语文教材《中等国文》(1946),旗帜鲜明地提出,“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这里强调“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曾领导全国语文教育改革和语言文字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胡乔木受毛泽东指定,担任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主任,探索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组织领导语言文字学习运动以及推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为新中国语文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是关乎国家政治的语言文字观、“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观、注重实用的语文教材观和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观。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他在任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主任期间,领导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尽管后来实验终止,但在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写史上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正如亲历者刘国正所说:“有的教育专家对我说,他认为,文学课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套课本。有的学校以这套课本为基础进行改革实验,取得好成绩。有些朋友一直珍藏着自己读过的这套课本,经过风风雨雨不曾遗失,珍爱备至。”胡乔木作为这项教学实验的直接领导者,一直关心、支持并实际指导了这次语文教学改革,经常跟人民教育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人员座谈讨论,交换意见。1955年11月在教育行政学院作《关于语文教学和文字改革》报告时,他还在积极宣传这套实验教材。

《叶圣陶日记》1949年5月26日记载:“胡乔木来访,谈语言问题及中学国文教本编制问题。此君亦党方之能‘化者,儒雅谦和,颇可佩。一谈即是半天。”由此可见,叶圣陶对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给予高度评价。

二、学好语文既要下苦功,又要明确重点

语文是中小学各科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学好语文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应高度重视语文学习,让学生打下语文基础,掌握语文工具。徐特立、高语罕、陈望道、萧楚女、杨贤江、陆定一和胡乔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语文教育实践,充分说明掌握语文工具的重要性,学好语文既要下苦功夫,又要明确重点。

1.高语罕:以语文为武器的早期革命家

高语罕(1887—1948),安徽寿县人,教育家,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1913年在日本留学时即与李大钊、陈独秀有交往,回国后参与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赴北京,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0月经李大钊、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筹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8月,与章伯钧等人一同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德国支部。1925年春回国,12月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党团书记,并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任《民国日报》主笔。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草《中央委员会宣言》。1929年11月与陈独秀等同时被中共开除党籍。高语罕影响最大的著作是《白话书信》(1921),虽屡遭查禁,仍先后再版39次,与陈独秀《独秀文存》、胡适《尝试集》是当时最畅销的三部书。

高语罕在语文教育上的贡献,是他的系列作文教学论著,包括《国文作法》(1922)、《作文与人生》(1928)、《文章及其作法》(1933)、《语体文作法》(1933)、《中学作文法》(1945)等。《国文作法》是他根据在上海平民女校高级班讲课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关于作文法的系统性理论专著。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书中公然宣传《共产党宣言》,肯定五四爱国学生游行示威、组织社团、出版刊物等伟大创举。上海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李达、蔡和森先后任校务主任。除高语罕教国文外,还有邵力子教古文,陈望道教作文,张守白教国语文法。可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重要内容,而高语罕正是以语文为武器的革命家。

2.萧楚女:提倡培养“独立研究”精神

萧楚女(1891—1927),湖北汉阳人,教育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915年起,他先后担任《崇德报》《大汉报》《新蜀报》主笔,曾与恽代英共同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等。1920年起,先后在襄阳、宣城,泸州、重庆、万县、广州等师范学校、中学和大学任教,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长,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茅盾的散文《萧楚女与恽代英》,对他们演讲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震撼力和号召力有着生动描述。萧楚女“彪悍劲拔,气势夺人,如进军鼓角,属于豪放派”。萧楚女对语文教育的贡献,是为后人留下一篇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珍贵文献,即《中学国文修学指导》。他在文中提出,学生看书应“以自己对于那书底内容,有明白的了解为准”;对待作业“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假手教员——以期培养我们将来独立研究,或作教师去指导他人底能力”;课堂讨论“则纯以学生为主,教员只居于主席和评判员的地位”。这些应是他长期从事国文教学的经验之谈。

3.杨贤江:提出中学生学习“国文”而不是研究“国学”

杨贤江(1895—1931),浙江余姚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曾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主编,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他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老师李叔同曾以“神聪”二字相赠。他的《初中学生学习国文底旨趣》(1923),主张初中生只要求读平易的文言文,不必要求读古书,学习国文要内容与技术兼顾,能写具有真情实感的、通顺简洁的文章,要重视口语和书法的训练等。他的《国故毒》(1924)针对上海澄衷中学的国文会考试题,认为其是国文教育之“毒”,并深入分析了国文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批判了教育上的复古主义。他在《答复澄衷中学校长曹慕管的信——讨论国故问题》《中学生必须读古文么?》(1924)中明确指出,应区别“国文”与“国学”,认为“中学所欲造就的是健全的国民,绝不是‘专门人才,一个健全国民不会用本国语言发表思想,不能懂得本国国情及世界大势,这是不应该的”。这些观点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国学热”仍有警示意义。

这些论述,反映了古往今来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在实际运用中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上多下功夫,堅守工具性,以语言教学为重点,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和知识课。

三、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而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且具有先天的学科优势。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徐特立、陈望道、杨贤江、胡乔木等人的论述,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1.徐特立:注重语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启发智能、涵养道德相结合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他从18岁在乡村蒙馆教小学国文开始,从事教育工作70多年,是毛泽东和田汉的老师。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1934年参加长征。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朱德称他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伟大变革时代的新思想、新教育的代表”。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

徐特立对语文教育的主要贡献是他的系列小学国文著作,有《国文教授之研究》《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小学各科教授法》(1914)等。他提出,小学国语科的“教授要旨”,是“在使儿童知普通言语及日常须知之文字,而养其表达思想之能力,兼启发其智德者也”,显然他已经把语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启发智能、涵养道德结合起来了。《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是小学国文教学的教案。《小学各科教授法》是他任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讲义,分上下册出版。上册第二章“国语科”分“教授目的”“教授材料”“教授方法”“时间配当”“各学年教授”“教授上之注意”六节;下册分别讨论读法、书法、缀法(作文)的教学问题。这些著作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珍贵文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启示意义。

2.陈望道:强调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相统一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语言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辞海》主编,著有《陈望道全集》(十卷)。陈望道从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回国后,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曾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他翻译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品出“真理的味道”,被传为佳话。1956年元旦,毛泽东请几位民主人士吃饭时,对坐在身边的陈望道说:“陈先生,我最近读了你的《修辞学发凡》,很好。听说你在研究文法,希望你研究下去。目前许多人写文章不讲文法,不讲修辞,也不讲逻辑。”陈望道的语文教育论著主要有:《标点之革新》(1918)、《作文法讲义》(1922)、《修辞学发凡》(1932)、《文法简论》(1978)、《陈望道语文论集》(1980)、《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陈望道论语文教育》(1989)等。他对语文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倡文法修辞和使用新式标点,主张文法革新,积极推动新语文运动,并发起成立“中国语文学会”(1947)。二是形成一系列语文教育思想,如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语文教育与语文改革相结合,语文教育改革发展与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结合等。三是提出新颖系统、独具风格的文章观、作文观,认为文章是传达意思的工具。四是他和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合作编著《开明国文讲义》(1934)。叶至善在《重印后记》中说:“他们的合作,可以说是语文教材编写史上难得的一次盛会;而这部讲义,可以说是他们当年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实验。如果研究四位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教材的编写方法和教学方法,这部讲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胡乔木:坚持“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观

“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即语言文字,是“工具性”;“道”即思想内容,是“人文性”。前者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后者是基础教育各学科共同的任务。胡乔木坚持“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观,在《关于(中等国文)的七点说明》中说:“本书读文除着眼于国文教学的价值即语文规律的价值外,同时着眼于政治的价值与一般知识的价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上具有先天优势。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密不可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师应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务。

猜你喜欢

革命家语文教育立德树人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
老一辈革命家与军队条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