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一吟追稿

2021-05-30刘涛

藏书报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译稿常德音乐家

刘涛

丰一吟,1929年5月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其父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丰一吟先生也是著名的画家、翻译家。

198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组编辑常德顺去丰一吟先生家约稿。见到丰一吟先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的《柯罗连科中短篇小说集》中的中篇小说《盲音乐家》,便想拿上初稿回去看看,丰一吟先生也同意拿走这部尚未译定的作品,请她从编辑角度多提一些意见。丰一吟先生肯允编辑拿走译稿彰显了她的谦虚大度与随和。

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文学禁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對文学的渴求达到了井喷的状态,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文学的辉煌时代。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纷纷解禁,陆续翻译成中文版,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常德顺作为山西人民出版社的一名文学编辑,四处奔波约稿,心态甚是急迫。她很有眼光,拿走丰一吟先生为别的出版社翻译的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代表作《盲音乐家》,这无异是先下手为强的“抢稿”行为。要知道,后来这部中篇小说成为了柯罗连科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盲音乐家》讲述了小男孩彼得成长为音乐家的传奇故事。彼得生下来就是一个盲人,对一切声音好奇而敏感。从自然界的声响到马夫的笛声,声音引领他体会世界。母亲的慈爱、舅舅的教导—爱的教育和自我的坚强意志力,使彼得最终驱散命运的阴霾,通过琴键获得心灵的解放。《盲音乐家》于1886年在《俄罗斯新闻报》上连载,受到读者好评。此后,作者多次修改这部作品,历时12年。

常德顺拿走丰一吟先生《盲音乐家》的译稿,回去仔细读过,觉得译作很好,便与出版社同仁商量,想把这部小说尽早地在山西“发稿”。1981年1月6日去信与丰一吟先生商量发稿事宜。丰一吟先生收到常德顺的来信当天,于1981年1月9日写信回复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常德顺及张仁健两位编辑。

关于《盲音乐家》的译文,我当初与你们当面讲好:此稿尚未译定,还须校对一遍,方能发表。因你们急着要先拿去看看,原来讲好看毕即还的,所以我也就同意你们带去了。但现在你们忽然决定今年第一季度发稿,这万不行啊!原译稿尚未经过校核,是一篇未完成译作,怎么能发表呢?既然你们认为此稿可以发表,那我一定答应让你们发表就是(本来似乎答应过给即将创刊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杂志,不过,我已给他们打过招呼,不给他们不妨)。但切不可以未定稿发表,这样做,如果有译错之处或修辞欠妥之处,我对读者就不够负责。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我看还是应该对自己的译作慎重些才是。所以希望你们不要在第一季度发稿。可否改在第二季度?先把稿寄回来,让我校改一遍。

从这封长篇的回信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翻译大家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丰先生说要对读者负责,慎重对待自己的作品。丰先生坚决不同意出版社出版自己尚未改定的译稿,体现了她对作品的严格要求,体现了她的严谨的翻译观、出版观。

丰先生只答应在杂志上连载发表《盲音乐家》,不能出单行本,因为她要信守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初的承诺,她不能违反出版规则。往往一个人处理突发事件能够看出她的做人原则。丰先生在这件事上的处理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无论做什么具体工作,先学做人,做人就得讲诚信、守信誉。

透过对丰一吟先生的信札解读,让我们真切了解了丰一吟先生作为一代大家的风范。

猜你喜欢

译稿常德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把一本书译成国礼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物种起源》
姚铜(音乐家)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致读者
“应该认清每一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