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米耶·柯罗的肖像画研究

2020-11-25暴慧婷

油画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笔触技法画作

暴慧婷

一、古典主义的滋养

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生活在19 世纪的法国,他出生在巴黎一个服装商人之家,早年间曾多次旅居意大利。柯罗终生未婚,艺术创作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田。

1822 年,26 岁的柯罗到古典风景画家米萨龙的画室学画,米萨龙当时刚从罗马回来,与他的谈话激起了柯罗对罗马的向往,当时的艺术之都罗马吸引着各国的画家前往朝圣。不久米萨龙逝世,柯罗随即转向维克多·贝尔坦学画。贝尔坦当时是美术学院院长,并领导着新古典主义画派。柯罗在学院派画室里待了两年多时间,尽管据他本人说,没有一点收获,但客观来讲,这段学徒经历给了他一个经典景观原理的基础。而后自然界成了柯罗的学校,他的古典训练是通过对自然的不断研习来进行的。

柯罗认为人类的感受是弥足珍贵的,技巧对于他来说,不过是礼赞自然、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段,在这一点上,柯罗与始终停滞在技巧上的学究之辈是相背离的。这种依靠视觉和感受的创作方法,已成为近代绘画的基础之一。他的名言“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已成为19世纪风景画家所遵循的方向,也是他把现实主义连接和过渡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原因。

柯罗早期采用的是古典主义间接画法,这导致他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多幅在进行中的画,每幅画都处在不同的绘画阶段。如此,现今我们也得以看到很多柯罗未完成的作品。有的未完成的风景画上可以看到用铅笔勾勒得很严谨的轮廓线,以及类似罩染的半透明色层,从这些“半成品”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作画步骤。油画最后的效果呈现出的是整个创作的结果,而我们更应当借鉴的是作画的过程。独特的技法从第一步开始就与众不同,而不是从结果或是从中间步骤才开始不同的。再往前追溯,其实在未落笔前,他的理念本就是独一无二的。

柯罗是直接画法的重要探索者,他的技法介于古典间接画法和写生直接画法之间,这在写实传统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柯罗的技法保留了古典主义的许多优点,比如稳定的构图,充分的塑造,颜料的薄厚差异,透明色层的应用等。这些特质在印象派之后的直接画法的画家们那里就不多见了。

柯罗一生热爱旅行和写生,足迹遍布欧洲各国。他一生只以大自然为师,从不临摹,总是直接写生。他说:“不要仿效别人,仿效别人总要落在人家的后面,你必须朴实无华地、按着自己的情趣去描绘大自然,丝毫不要受古代大师或当代画家的影响。只有这样,你才能画出具有真实感情的作品。要遵循自己的信念,千万不要做其他画家的应声虫。”

从1825年起,柯罗去意大利居住了三年,与他一同前往罗马的旅伴,是两个年轻的美术学院学生。柯罗这次去意大利原本想给沙龙画一些历史风景画,可是由于被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而画了许多生动的小幅写生作品。勤奋的柯罗画了多本素描速写稿和多幅油画风景,这些小画大都被画在纸板上,它们笔触饱满,色调明快。柯罗非常满意自己的意大利写生作品,他画了许多意大利的古代建筑,关注建筑物错落有致的结构,这其中有许多中近景的构图。写生中的柯罗摒弃了前辈画家们那种全景式的构图,画面的构图追随着画家的视线而定格。从这时开始,柯罗逐渐抛却了题材因素,继而探索纯绘画性的构成因素。

然而,柯罗在意大利并不仅仅迷恋于自然景色,他对意大利人民也很关注,并在画室内外创作了许多人物油画和素描。不像前辈肖像画家们只以权贵阶层为描绘对象,柯罗的选材是非常平民化的,他的画作中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小孩,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还有许多男女职业模特。回到法国后,柯罗建立了冬季在画室内作画,春季和夏季外出写生的工作模式。据画册《人物画家柯罗》 的编辑伯恩海姆·德维莱尔统计,柯罗作有人物画323幅(其中有一些水粉画),然而,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肖像作品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认为他的画技很草率,甚至是拙劣的。因此他把这些作品存放在画室,没有公开发表,这也是柯罗生前其肖像画成就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

在柯罗的一生中,他都根据观察来描绘风景,但晚年,他创作了大量在画室内完成的风景画。柯罗对景物有一种独特的记忆力,这使他回到画室后仍能带有感受地凭回忆作画。有些是基于真实的地方,有些是纯粹的想象。《梳妆》《孟特芳丹的回忆》等就是这类室外写生、室内创作风景画的代表作品。柯罗还创作了许多神话题材的作品,没有宏大的场景和紧张的情节,那些神话作品充满了抒情性。他将女人体舒展地安置在风景中,色调和姿态十分优美。外光下的人像肌肤上自然散布着周围景物的色彩,人像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二、理想化的人物造型

柯罗的风景画技法堪称灵秀,但他的人物画却采取了一种十分朴素的绘画语言,既没有遵循古典主义的程式化技法,也没有依赖自身风景画的娴熟技法。柯罗在创作中,构思是理性严谨的,而在表现手法上又是自由的,在技法层面是反传统的。这位钟爱写生的画家依靠观察和感受探寻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质朴的绘画语言一如画家真挚朴素的情感,柯罗使绘画成为视觉的诗歌。

柯罗肖像画作的构图,沿用了古典主义的画面构成形式,它们平稳,均衡。生活化的选材、平民化的模特选择以及传统的构图,这一切说明柯罗并没有追求在题材上的突破,而是从绘画语言上寻求突破。油画媒介有着特殊的质感,绘画语言是油画最本质的生命力。

柯罗的女性肖像造型是比较主观的,她们类似古希腊的神像雕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早年旅居意大利的经历影响了柯罗一生的审美取向。柯罗的男性肖像画还是很能够看出“写生感”的,他们面庞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而他的女性肖像画却更为理想化,形象更为凝练,色彩上仍能够看出写生的生动性,造型却是经过提炼加工过的艺术形象。在柯罗的一些素描稿中可以看到,他并不会涂很重的明暗调子,而是用松动的线条勾勒出优美的轮廓,整个色调灰灰的,在极简练的笔墨之下,柯罗着重刻画了她们微妙的神态。在为数不多的人体素描中,柯罗用简洁的线条将人体肌肉的穿插关系、边缘线的虚实变化严谨地表达出来。

三、理智的色阶

柯罗 少女肖像 纸本素描 27 cm×21 cm 1865—1870 年 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柯罗 站立的女人体 纸本素描 45.7 cm×22.9 cm 1845—1850 年 私人收藏

柯罗是一位理智而严谨的画家,毕沙罗的传记中记载,柯罗在画风景前期会做从深到浅二十几个色阶。他认为“高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乃是令人赞叹和向往的东西——气势及谐调。要珍惜使你为之激动的最初印象。首先要练好素描,其次是色阶,以及形和色阶的相互关系,这是出发点,再次是色彩,最后是表现手法”1。以往理性的画家们的画作带有一种严谨的稍显刻板的冰冷气息,但柯罗画作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优雅,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柯罗 沐浴的狄安娜 布面油画 72.5 cm×41.5 cm 1869—1870 年 西班牙蒂森博尔内米萨博物馆藏

柯罗 阅读中的女子 布面油画 54.3 cm×37.5 cm 1869 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他早期的作品以辽阔的场景、高度概括的形式和清新明亮的色彩而著称。在晚年,他的风格变得更柔和微妙,他采用了限制颜色范围的方式,用和谐的色调取代了强对比度的色彩。尽管他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柯罗绘画实践的各个方面,例如他绘制户外场景的顺序,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他总是最先画树,最后画天,“很实用的方法:在你的白色画布上,从最强色阶开始,按照顺序直到最浅的色阶。从天空开始画是不合逻辑的”2。他反对这一时期享誉盛名的学院派风景画家瓦伦西内的观点,后者认为风景画就是应该从天空开始画,因为天空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和同时代其他画家一样,柯罗在创作作品时遵循学院派方法,在画色彩之前用铅笔画素描关系,或者画出单色的明暗底稿,强调造型的专业程度。柯罗的单色底稿不同于古典技法,古典油画通常将底层素描稿描绘得十分精细充分,几乎是“全因素”的素描——明暗关系完备,质感逼真,甚至毫发毕现,同时用白色的塑性膏在亮部做出厚重的肌理。再用多层透明色冷暖交替地罩染,每层罩染后都进行一遍塑造,在多遍的罩染和塑造后,画面最终形成细腻含蓄且逼真的质感。

柯罗的底层单色稿却相当粗粝,他主观地将明暗关系画得“过”一些,从而拉长了整个色调的色阶。底层粗糙的效果也呈现于他一些未充分完成的作品中。在起稿时,柯罗用粗硬的画笔,使用黑色、白色、熟褐和赭石建立单色底稿,他画面的着力点在于强烈的明暗效果,首先固定色阶的两个极端:最亮的高光和最暗的重色,其余一切景物都有序地铺陈其中。他坚定而主观的做法令画面效果非常强硬,当粗糙的底稿完全干燥后,柯罗会用纯度高的薄色层来获得作品色彩的和谐,借助一些轻快的薄涂来调节。简单来说就是先把素描关系画得“过”一些,再用薄而透明的色层和松动的笔触去衔接,画很多层。这种技法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柯罗晚年的肖像作品,人物的塑造更加厚重,《沐浴的狄安娜》中画家将在室外自然环境中站立的女人体描绘得十分唯美,画面的色调和谐雅致。天光洒落在少女的胴体上,肢体形态优美舒展,皮肤的质感朦胧而逼真。高亮的肤色与幽暗的背景衔接得浑然一体,丝毫不显得突兀,这要归功于人体上那些重颜色。柯罗加重了所有朝下的体面,这样强的色差令整个人体有一种厚重的体量感,与背景的重颜色相呼应,形成天真优美的意境。

根据技术检测,柯罗使用的媒介剂是熟化的干性油,熟油具有快干性能,这说明柯罗会尽量保证每个色层的干燥,而不是像许多画家那样,用慢干油去揉搓笔触以达到衔接的目的。柯罗不去描摹细枝末节,而是将干燥而坚固的色层叠加多遍,形成丰富厚重的美感。柯罗也是一位乐于尝试新颜料的画家,在19世纪30年代,当氧化镉绿被发现并投入生产后,柯罗就早早地启用了它,彼时镉绿颜料的价格十分昂贵,他认为这种绿色和棕色是绝佳搭配,它让画面中那些绿色响亮起来。我们在柯罗第二次旅居意大利期间的画作中,勘测到了镉绿。柯罗将镉绿与钴蓝调和,使它变暗看起来像不透明的镉绿。而柯罗在一定时期内却将颜料“限色”,仅用有限的几种颜色去完成整个画面。这样夸大明度而限制色度的多层画法造就了柯罗的油画朦胧柔和却不显得温暾贫乏的独特意蕴。试想一下,如果只用相近的颜色和朦胧的笔触去画,那它呈现出的效果必然是绵软无力的。

柯罗 阿维尼翁的西部 布面油画 34 cm×73.2 cm

右图为X 光线下的底层色稿 1836 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柯罗从不轻视构图和素描,比之后来的印象主义画家,柯罗的画作更具有完备的素描关系。他的画作气氛浓郁,形、体、层次分明而严谨,他不追求表现瞬间的光线效果,他的头脑稳重沉着,总是认真思考和深刻体验所选择的主题。粗粝坚固的底层色阶像雕塑的骨架一样支撑起了柯罗画作的体量感,使得诗意温润的外表之下仍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厚重感,若非如此,又怎会被尊崇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呢?长期的风景画实践使柯罗的人物画也保持了同样一种做派。柯罗作品中人像的身体和脸庞的明暗跨度非常大,但却衔接得很柔和,这是多层画法的结果,越画越精致,越柔和,越厚重。我将柯罗的技法总结为“强烈的明暗与柔和的衔接”,丰富的色层使柯罗的画作呈现出一种粗粝的精致。

四、长期画风景形成的挥洒笔触

柯罗肖像画中那些质朴而挥洒的笔触得益于他长期画风景的用笔习惯。在画风景时,目之所及的景象何其繁复,画家不可能将所有细节纤毫毕现地描摹出来,成熟的画家都有一套完备的方法去解构他眼前的事物。油画语言是画家用来表达感受的复合体,“写实油画的魅力在于油画语言的运用和造型的体现,一幅写实的油画作品如果失去了油画语言和造型就只剩下描摹性了,其价值等同于一幅照片,这也是写实油画不同于照片的地方”3。柯罗的风景画技法堪称灵秀,而他的人物画却十分质朴。不似学院派那种几乎不见笔触的肌理效果,柯罗大胆地将朴素的笔触留在人物的皮肤上,但在这样的描绘下肌肤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不失光滑细腻。《读书间歇》是一幅十分优雅的作品,画中的女子垂下的手臂上可以看到许多轻盈的笔触,这些笔触与微妙的肤色组合在一起,使女子的肌肤看起来逼真而富有画意,仿佛带有人体的温度,触手可及。而面部微妙的结构起伏和眉宇间神态的刻画更是精妙绝伦,这样的肖像画观之使人忘却那是画作而仿佛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柯罗的笔触轻盈灵动,具有书写般的即兴感。这种挥洒的笔触尤见于《珍珠女郎》中人物的衣纹,柯罗在女子弯曲的手肘处用厚实强烈的笔触描绘这里的衣褶,塑造出来的效果很强烈,前臂这里往往是画面离观者视线最近的部分,强化这里正符合近实远虚的视觉规律,这也是柯罗绘画语言的独到之处。同时,柯罗肖像画的背景与人物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基于色调的和谐,主要体现在笔触的对比上。从《读书间歇》和《珍珠女郎》等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身体和面庞笔触形状小且落笔密度大,颜料厚重地叠加。与此相对的,背景的笔触宽大而稀疏,色彩薄而透明地铺开,空间感也得以展现。这样的用笔令画面的表现语言更为丰富,形成张弛有度的表现力。这种画面节奏和韵律感不是平铺直叙的面面俱到的刻画,它更多地体现出写实绘画的抽象美感。“抽象性因素是写实绘画不可或缺的,离开抽象特质绘画便不具有观赏性,具象和抽象虽具有相生性,抽象可以离开具象单独存在而具象是离不开抽象的,抽象的特质使得绘画中有更多的联想和不确定性,是绘画中最具观赏性的部分。好的具象绘画就是将各种抽象因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抽象因素的集成,给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回想余地。”4杰出的油画作品应当是浓郁厚重,既整体又丰富的,柯罗的画作正是具备了这些品质。他造就了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没有技法的技法,构成了一种朴素平实的现实主义。

五、对“深入”的独特看法

师法自然始终是柯罗绘画的核心语境,他一贯主张贴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柯罗不追求快速实现画面效果,并且认为那种拘泥于细节的画家缺乏诚实。“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画面的气势和特点……只有在这一切就绪的时候,我才寻找精确的形和色。我作画,总要不断琢磨,反复推敲,不受任何体系的约束。”

柯罗的艺术是文明典雅的,笔法洗练。有些评论家认为柯罗的技巧粗陋。在柯罗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描绘工细的作品,它们显然是纯属遵从于沙龙旨意之作,个别作品在当时虽然很著名,但它们并不杰出,而杰出的作品亦不甚工细。他在意大利时代的习作中,以及其他一些完成度不高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丰富绘画性和充沛情感,在以上作品中都隐匿了。那些所谓完整工细的作品,不过是妥协于时代的趣味和标准而精细绘成的。在当时,不仅限于柯罗,许多画家都为能在沙龙展出而迎合着这样的标准。但是这种把自然的风貌如实地描摹的技法,并不是绘画的目的,而只是整体构思的一部分。柯罗认为细致描摹的绘画常常使观众对艺术产生误解,它们以细节吸引人,而使人忘记整体。可见人的视觉往往带有欺骗性,而很多目光短浅的人却以此当作评画的标准,做出荒谬的结论。

柯罗 读书间歇 布面油画 95 cm×68 cm 1865—1870 年 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品读和临摹柯罗的画作时可以发现,柯罗实在是一位过于“老实”的画家,他会将草坪侧面小窄条的阴影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在画孩童的面部时,也会将睫毛细小朦胧的阴影画出来,尽管他并不是一个纠缠于细枝末节的画家,他的技法也并不那么精致,然而他的观察力却如此细腻,这份老实与细腻令柯罗的画十分耐看,也使得柯罗笔下的少女形象如小仙女一般纯洁可爱。

柯罗可以说是一位不太注重完整度的画家,这在他的人物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内外的美术馆中留存有许多柯罗完成度不太高的室内肖像画作品,这些作品的未完成感呈现出独特的画意,柯罗在此时就停笔了,这在面面俱到的古典主义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柯罗的革新精神也体现于此,他更看重作画过程的严谨,这种超前的意识形态深深地启迪了后来的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画家们。

六、柯罗艺术的主要影响

柯罗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旷世杰作,同样,作为一个宽容温和的老师,他也为法国培养了一批重要的画家,包括卡米耶·毕沙罗、贝尔特·莫里索、拉托比·弗朗塞、保罗·特鲁伊贝尔、斯坦尼斯拉斯·列宾、纪尧姆·勒鲁、亚历山大·戴福等,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影响画坛的巨匠和大师。

柯罗常常被认为是巴比松画派画家,其实不然。柯罗虽然同巴比松画派画家们有密切交往,但他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道路,并不属于这个画派。在1835—1874年之中,柯罗大部分时间是在巴比松村进行艺术活动。他的画对巴比松画派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拉托比·弗朗塞、特雷依埃尔都曾向他学习,并与米勒、卢梭、杜比尼等结下深厚友谊。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反对学院派画家在室内画风景画的做法,同时也逐渐从沙龙的旨意下解放出来,他们坚定地实践着柯罗的信条“面向自然,对景写生”,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写生,以求获得真实新鲜的感受和响亮的色调。

印象画派的重要画家毕沙罗和莫里索都曾追随柯罗学画,绘画风格长期受到柯罗的影响,这也反映出柯罗在当时法国画坛的崇高地位。莫里索早年间曾跟随柯罗学画三年之久,柯罗鼓励她到户外写生,停止接受学院的传统训练。他将自己的画借给她临摹,但忠吿她:“去以大自然为师,坚定地努力画吧,不必过于效仿柯罗大叔。”

1855 年,25 岁的毕沙罗在万国博览会上,为柯罗的风景画所倾倒,这决定了他终生走风景写生的艺术道路。他后来曾专程拜访过柯罗,并得到柯罗的指点和教导。19 世纪60 年代中期,毕沙罗参加沙龙画展一直以柯罗的学生自居,直到19世纪 70 年代他的画风仍受着柯罗风格的影响。在毕沙罗的多幅作品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他运用柯罗的表现手法创作,单纯清新和朴素优雅的色调,画法沉稳,带有古典韵味。毕沙罗的作品通过精湛的技巧反映真挚的情感,这种技巧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减弱最初的感受,这赋予毕沙罗的艺术以自发的鲜活感,这是贯穿他艺术事业始终的特点。与柯罗一样,毕沙罗非常重视在风景中画人物,他们通过对表现对象的悉心观察,发掘事物日常面貌的美感,不带有道德和政治的评判,描绘现实而不映射社会现象。塞尚和高更都尊奉毕沙罗为师长,柯罗的艺术理念通过追随者们的传承散发出更为持久的蓬勃生命力。

柯罗对外光风景写生的探索直接影响到了印象派画家的观察方式和创作手法,他在肖像画创作中所秉承的悉心观察、质朴塑造,不强调工细和完整度而更重视画意和主观情绪表达的理念启迪了后辈的画家们。

结语

柯罗的一生目睹了古典主义的衰落和印象主义的崛起,与同时代的库尔贝、米勒、杜米埃和一众巴比松画派画家们并称为现实主义画家。这一时期的艺术糅杂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自由。时代造就了现实主义画风,既客观严谨,又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处理,是一种很综合的技法。这样的技法对于今天从事写实油画研究的我们仍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事实上,柯罗生活的年代是十分动荡不安的,这时期的法国经历着普法战争、资产阶级革命和与之相伴的政体变迁。但我们从柯罗的画作中看不到一丝的战火硝烟,反而充满了浪漫的诗意。柯罗的家境较为殷实,因此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与精神追求中,同时,柯罗又是一位性情宽厚、慷慨仁慈的谦谦君子。温良的修养与恬淡的心境使得柯罗画笔下的田园风光充满了诗情画意,画中的少女也被描绘得端庄秀丽、优雅恬静。柯罗的画作宁静却富有感染力,如同平静的海面,蕴含着波涛汹涌的力量,波澜不惊却感人至深。柯罗的艺术就是那深沉的大海,是宁静的诗篇,是淡泊的乡愁,是心灵的家园。

柯罗 珍珠女郎 布面油画 70 cm×55 cm 1868—1870 年 巴黎卢浮宫藏

注释

1.盖多凯维契编《柯罗——艺术家·人》,张荣生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第86页。

2.Sarah Herring,“Six Paintings by Corot:Methods,Materials and Sources”,National Gallery Technical Bulletin,Vol.30,30 th Anniversary Volume,2009,p.87.

3.孙文刚:《弗洛伊德绘画语言探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8年第6期。

4.同上。

猜你喜欢

笔触技法画作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艺术之春
手绘技法表现
拥挤豆豆林
学生画作欣赏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梵高:笔触与激情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