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黛玉进贾府 笑中还有哭

2021-05-30罗会武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曹公外祖母贾母

摘要:《红楼梦》叙述的是一曲悲剧,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选文中对这次的团聚有众多的欢笑之语,然而,在这笑声背后,在这喜悦欢乐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几处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哭”,这几处“哭”都别有意味。

关键词:林黛玉;哭;悲剧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原文是林黛玉因母亲病逝后,其外祖母见其孤苦,遂命其前往贾府中来,以亲自扶养。

教材选文就是从这祖孙团聚写起的,祖孙二人多年不相见,现在终于团圆,自然欢乐无比。所以选文中的这次团聚有众多的欢笑之语,各色人等的相见相识都是在无比喜悦的调子里完成的。可以说林黛玉的到来让本就热闹繁盛、享乐无穷的贾府又增添了一段亲情相聚的欢喜。然而,在这笑声背后,在这喜悦欢乐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那几处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哭”。

《红楼梦》叙述的是一曲悲剧,林黛玉进贾府来的背景就是悲凄的。试想,一个几岁的孩童失去了母亲,又离开了父亲,一个人上京去往外祖母家,寄人篱下,这本身就是悲哀的,试想林黛玉看贾府中其她姊妹哪怕是丫鬟小厮父慈母爱的情景,内心又会作何种感想?

一、哭中有亲情

黛玉初进贾府,首先见到的亲人也就是她最亲的外祖母,那时“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紧接着下一段,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我们看贾母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贾府从一个儿媳妇做起,服侍了几辈人,经历了多少风浪,熬到了今天,可谓什么世面没有见过,什么场景没有历练过。

据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林黛玉进贾府大概是在五六岁年纪,在见到外祖母前,两人应该没有见过面。这里,一是文本中有“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可见,黛玉见到这个老人家,也是推测而知的。二是古时南北相隔千里,一个弱小孩子难得有机会去远地串门,一个尊贵老人家也难能离家去游赏远方。这是那时的地域和习俗决定的。所以贾母见到黛玉,这第一次相见的泪水,应该是有着相逢的喜悦的。但更深的却是在于黛玉的身世。因为她是贾敏的女儿。贾敏是谁?贾母的姑娘,而且应该是唯一的女儿。正所谓“所疼者独有你母”。而此时贾敏已死,贾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女之痛,悲难自禁。如今见到女儿的女儿,所谓“肉上的肉,疼不够”啊!睹孙思女,见到黛玉,怎不伤心?这里的哭泣就又包含了痛失爱女的哀婉,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自此以后,黛玉也就成了贾母心中另一块不能割舍的“玉”。

二、“哭”中显知音

真的有一见钟情吗?读一读“宝黛相会”。真的是姻缘前世注定吗?也请读一读“宝黛相会”。曹公神来之笔,宝黛初会也就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但随后,因为林妹妹没有玉的缘故,宝玉又“摔玉”又是“满面泪痕”的,一下子打破了初见时的温馨静好。有人指责宝玉这孩子太任性,简直是胡闹。这点,对一个特受老人宠溺的六七岁的小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有些论者将之解读为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如果不联系寶玉此后在长大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来看,这种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有贴标签的嫌疑。当然,有人可能不联系后面而联系前面,这个玉乃当年女娲补天弃用之物,本来就是“无材补天”,无一用处,此处宝玉的“怒摔”不就是一种对无用之论的讽刺吗?这样理解,是不是又陷入了曹公杜撰的那个“木石前盟”的神话之中了呢?

我认为此处的“摔玉”“哭泣”乃是一个小孩子正常的发泄。试想宝玉生于王府之家,长于妇人之手,上有一哥哥英年早逝,家长将全部的希望与宠爱集于他的一身,“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中国父母的“爱与碍”总是相伴而生的,被爱包裹着的小孩哪有自由自在的快乐童年?缺少平等的玩伴,缺少倾诉的对象,也就缺少了社会支撑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同伴相助。所以当一个和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黛玉)突然来到了他的身边,该是何等的惊喜!从此,他将会有了一个一起生活,一起经历喜怒哀乐的小伙伴,最重要的——他们是平等的——都是老祖宗的心头肉。所以,当问及黛玉没有玉时,宝玉内心中那种说不清的烦恼一下子就迸发了出来,“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而后满面泪痕泣道,“……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这里站在这个小孩子的角度,就摔得有理,哭得自然了。这份哭泣中蕴藏的是同伴难寻,知音难觅。由此,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的呵护,也要有同龄人的陪伴。

三、“哭”中展手腕

读黛玉进贾府,要说“哭”的艺术,大家投票的话,估计首推王熙凤。论熙凤的手段,故事真是太多。但是她做事的漂亮,这个圆滑之处也是令人叹服的。正如人所言:恨熙凤,骂熙凤,不见熙凤想熙凤。

看熙凤的初次出场,其“笑声”让黛玉纳罕,“用帕拭泪”又让读者感觉自然中不乏做作,其行为的一切,无外乎三点:讨贾母的欢心,展个人的实力,笼黛玉的人情。但是,这个分寸她拿捏得巧妙。我们就单来看她“拭泪”一节。熙凤先是将黛玉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称赞其标致气派,就是嫡亲的孙女。这一环节,“打量”“送”“称赞”,一气呵成,衔接密不透风。品后而赞,有根有据;赞中有评,不忘贾家三姐妹;穿插“送至贾母身边”的小细节,完美地展现了熙凤行事的周密、思虑的周全。紧接第二环节叹林妹妹命苦,悼姑妈去世的早,顺承之“说着,便用帕拭泪”,亲人间的絮语追忆,何其自然!在贾母止住不要“招我”之后,熙凤马上又亮出第三招——“忙转悲为喜”。大家注意,不仅是悲喜的无痕转换,关键还有这个“忙”,时间点上一丝一毫也没差错。也就是说,熙凤的一切举动,内里子里都是围绕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便是贾母。贾母喜欢怎样,她便能实时顾及怎样。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常听讲一个人心口不一,这还是在个人内心层面或者内心与行为有个时间差的层面上,而熙凤做事好像可以有几个思维在同时进行。她能一边与众人交谈,一边显自己的能耐,还能一边兼顾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的脸色。这就像是一个下棋的高手,可以让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同时对弈。

由上,我们分明见出王熙凤绝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但正像鲍鹏山教授所讲的,“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它还是少了一个层次”。所以,王熙凤最后依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丢了卿卿性命”,令人叹惋!

四、“哭”中蕴大悲

前面,我们读到的“哭”,文本中都是真实的在发生着的,而文本第4段在交代黛玉之病时,却提到了另一种的“哭”:黛玉之病若要好时,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这癞头和尚的话,是“不经之谈”吗?

按曹公的构思,此说是为了叙述“还泪之说”,呼应那个“木石前盟”。抛开这一点,哭与笑一样,同属于人的七情六欲。世俗之中有生有死,有喜有悲;喜则发笑,悲则痛哭,人之常情!哪又能“总不许见哭声”呢?

所以,黛玉自己是免不了哭声的。而从曹公叙述的文本故事看,即使黛玉本人能免哭,她能躲得了别人的哭声吗?这“总不许见哭声”,是要让人与外界完全的隔绝,林家人不信,黛玉也做不到,所以黛玉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这在于她自身的身世,更在于她所处的那个环境。我们还是从其进贾府一文来看吧。贾母与外孙女的相会,这亲情之哭避不了,而母爱的缺失也就成了黛玉一生的渴望。熙凤等人抛洒的几滴泪水,又躲得了吗?这样的眼泪,哪怕你明明知道它不真实,含着演戏的成分,可它来的时候又是那样的自然,总会在你脆弱、无助而又需要的时候出现。还有宝玉的眼泪,那是黛玉最愿以心相交的人儿,可是宝黛初会的时刻,不也是在哭泣中收尾吗?

曹公让癞头和尚告诉黛玉,也告诉读者,“总不许见哭声”,其实恰恰是在告诉我们,这哭声是避免不了的。这避免不了的哭声中,蕴含的实在是一个痛人的大悲。“黛玉进贾府”,从“哭”声中始,也必定在“哭”声中止,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作者:罗会武,安徽省广德市实验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曹公外祖母贾母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瞻园晚秋
重识贾母
魏武之力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猎犬感冒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菊香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