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记散文的教学策略初探

2021-05-30杨钟沛汪映雪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教学策略

杨钟沛 汪映雪

摘要:学生对于游记散文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游历积累而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将抽象的文字化为感性的认识,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使用角色代入式的问题,创设出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理解教学内容,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关键词:游记散文;教学策略;壶口瀑布

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来记述旅途见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类文章体裁。区别于一般散文,游记散文是紧紧围绕参观访问的事情而展开的,它重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融合。部编本八年级下五单元作为游记单元,选取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经典游记散文,其中《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黄河壶口瀑布的游记,因其所观之景相对集中的特殊性,采用“定点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景观的目的。《壶口瀑布》还体现了游记散文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山水游记,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以,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文本特征,在教授《壶口瀑布》一文时必须对游记散文的写作方式、写作思路与表达方式进行探索。

一、前置表格,呈现游踪

在针对游记散文的教学中,包含作者的“所至”、“所见”与“所感”三个基本要素,而其中对“所至”的呈现,是教师领着学生走进“情境”的关键。如何令学生快速把握本课“定点换景”的写作方式,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

开课之初,我便在白板上出示一幅壶口瀑布的高清风景动图,它以航拍的视角清晰地呈现了壶口瀑布的地理风貌和水势特征,这唤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待一番观察后,我在图中标出代表“俯视”、“仰视”、“平视”三个典型视角的位置点,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为大家指出站在不同位置所观察到的景象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前置学习任务,即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本文的游踪:

学生们根据之前多媒体动图的位置辨认,并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行订正“观景时节”、“观景立足点”、“观景视角”和“写景起止句”四项内容。如上表所示,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壶口瀑布》一文记述了作者分别于雨季和枯水季两次前往壶口观瀑的情形,两次观景的立足点都未发生变化,但是视角却在不停发生转移,我便顺势总结此文观景的方式为“定点换景”。

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游踪,清晰直观,学生在表格项目的暗示下,一步步走进课文,一步步明确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文脉特征。

二、问题引导,理清思路

针对游记散文往往采用由景及理的写作思路,我在课堂生成的环节设置了如下两个主问题:在枯水季,作者从不同视角看到的景象分别有什么特点?面对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哪些人生思考?此二者分别对景物特征赏析和哲理意蕴归纳提出要求,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会自然将“赏景”与“悟理”的部分区分开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将第一问限定为“在枯水季”,为学生筛选了景物特征体现相对集中的第三段与第四段文字,并根据前置学习中表格信息的提示,再把两段文字按照三种不同视角划分成三个部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其中一个视角进行文本细读。在学生呈现讨论结果的同时,教师在“咬文嚼字”上进行有意引导,指导学生从气势、色彩、速度、声音等多方面进行特征总结。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面对壶口瀑布,作者在文中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那么,他究竟产生了哪些人生思考?这样一来,课堂探讨就从“赏景”自然过渡到“哲理感悟”,同样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直接指出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五、六两段的文字进行思考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明确的是:作者由黄河性格联想到人的品质,从而发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人生感慨。

三、细读赏景,诵读悟情

本文寓情于景,融合多种表达方式,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体会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以反复诵读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领悟哲思情理。

《壶口瀑布》第二段这样形容水势:“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三段这样写到:“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同学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很容易发现,两处描写均用到“碎”字,这无疑是体现瀑布水流湍急、力量迅猛的特征。但同时难免心生疑问,两处用同一字进行描写,会否显得重复无趣而毫无新意?倘若我们将目光抽离“碎”这个单字,而投诸整段语境时,其实就不难发现,文本第二段在“碎”字之前既用了“千军万马”、“前呼后拥”的成语来彰显其气势如虹,又用了“排排”、“挤”、“撞”、“推推搡搡”等叠词和动词来加重刻画瀑布澎湃汹涌的状貌。这样宏大的水势在遭遇石壁的冲击后“碎”得壮烈、“碎”得夺目,成了“堆堆白雪”,体量大、力量也大。这是着力在刻画壶口瀑布辽阔雄壮的特点。用同样的方式来阅读第三段,就会发现,黄河的河道在此发生了“由宽而窄”的变化,石壁层次更多样,因此水流在经过反复跌落之后冲击在石壁上,“碎成点,碎成雾”,和前文“碎成堆堆白雪”比起来,“点”和“雾”呈现出更为微观的颗粒样貌,体量不大,形式更为多样,成片出现时又为后文“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形成铺垫。此处用“碎”字,除了体现瀑布水流力度大之外,还增加表现其形式多样、千变万化的特征。

以《壶口瀑布》第四段为例,文行此处,作者已经由前文的“俯视”、“仰视”转换成“平视”的视角,他既看到“洪流向两边涌去……如一卷钢板出轧”的凝重与猛烈,又看到“(水流)在灘壁上散开来”,或“汩汩如泉”,或“潺潺成溪”,或“哀哀打旋”,壶口瀑布在他的眼中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姿态万千,这样有声有色的景观,作者自己形容为“交响乐”。“交响乐”这一喻体的运用,使得读者一下子对此情此景有了更具象的认识,那么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一“刚”一“柔”营造的交响乐般的节奏感呢?于是我便请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男生读此前“刚”的部分,女生朗读转换视角后“柔”的部分。大家先用两分钟时间熟悉各自表演的文段,之后进行朗读表演。在此过程中,老师只要对学生的朗读技巧稍加指导,并提示他们可适当丰富朗读表情,学生就能在多次重复的朗读中渐入佳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将学生眼前的方块字转变为入耳的朗朗书声,由此视听结合,既增加审美情趣,又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身临其境,感悟本文的哲思魅力。

总之,针对游记散文教学的方法初探,必须立足于理清文脉基础上,梳理游记游踪;着眼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品词赏句;丰富课堂诵读形式的前提下,创设朗读表演情境。在转变传统课堂“结论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体验中生成。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杨钟沛,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教师;汪映雪,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教学策略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的美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壶口瀑布
我想去壶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