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21-05-30杨海基卢美凤蒋棻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杨海基 卢美凤 蒋棻

【摘 要】本文分析全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指出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论述全媒体环境下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靶向学生需求,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突出专业特色,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媒介素养,打造优秀的思政工作队伍等,旨在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全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126-02

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杨红心,1998),可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而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一方式运作时,则意味着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全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下文简称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全媒体环境的特点和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全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

(一)人际交往方面

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各类社交软件的普及,为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丰富了其交往形式。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和社交软件,朋友之间能非常便捷地联络、交流感情,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丰富课外生活。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过度的网络交往,减少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对长远发展不利。

(二)学业方面

全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和学习范围,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注意力过度分散、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娱乐化趋势明显、知识获得碎片化、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不断涌现,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

(三)价值观方面

全媒体时代,空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使青年学生可以方便、平等地共享信息。但是,高职学生缺少理论基础与人生阅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网络环境复杂,青年学生长期接触各类新型媒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全媒体语境成为思政教育的“双刃剑”

全媒体背景下,“人找信息”仍然存在,但“信息找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人人都可以成为第一信息源。一方面,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全面覆盖极大地拓宽了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学生在便捷地接收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等各方面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表达个人观点,有利于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但另一方面,海量信息的高速传播,各类非主流媒介的普遍使用,使思政教育受众注意力更加分散,信息的获取逐渐被导向碎片化、短效化、扁平化趋势,图片和视频很大程度上替代文字成为部分青年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式接收信息容易使青年学生在认知上驻足不前,缺乏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从而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需要更长时间。此外,在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环境中,较强的隐匿性和即时性使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例如近年来逐步呈现高发态势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如果不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势必给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全媒体传播形态具有“两面性”

全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首先,思政教育不受地域和场域等的限制,以互联网为依托,在各种媒介的有机融合中不断提质增效,极大可能地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极尽全面地覆盖教育受众,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同时,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的加入,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使全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较传统形式更具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各类融媒体平台很大程度上也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成长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与此同时,在全媒体传播形态下,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与各类信息掺杂、融合,继而改变了原来的存在形态和传播形态,无形中增强了隐匿性,加大了辨别难度,更凭借互联网的传播优势,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QQ、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传播,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对辨别能力欠佳的青少年实行强渗透。例如,滋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等,常常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蒙蔽性。这些不良思想经过多元改造和传播助推,在影响力度上进一步加大,有可能会使青年学生不断扭转原有的思想观念,继而转变思路和行动方向,从而增加了高职思政教育的难度。此外,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类网络平台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同時,也给思政教育者带来了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压力与挑战。受教育者可以随时获取网络视频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回放、在线问答、线上测试等形式实现线上学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的知识优势和话语影响力。教育者如果不能及时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调整,则随时可能“落后”。

三、全媒体环境下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靶向学生需求,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

在全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开展范围不能仅限于课堂,要面向学生需求,以学生在校生活为中心和基点,拓展全媒体与传统教育优势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平台。其一,用好“易班”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共读红色经典、典型人物示范、师生同心“战疫”、分享红色故事、共度传统节日、齐心祝福祖国等形式多样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教育活动,用VR技术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场景,打造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融知识、思想和趣味于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寓价值观于活动中,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其二,通过全媒体手段增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在校内网设立思政教育专栏、微信公众号等,针对高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开设研讨专区,引导师生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辨真伪、识善恶、知荣辱、扬正气、树新风。其三,通过全媒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群、讲座、比赛、活动、展板、校园报刊、校园广播、LED屏、校园论坛、公众号、学校官网等不同平台上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提升宣传实效,形成全方位、持续性、立体化的宣传格局,营造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在宿舍区建设了公寓文化生活馆,开设了瑜伽、茶艺等公共课供学生免费修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寓于青年学生爱好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中,有效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其四,拓宽学生表达意愿的路径,一来有效预防矛盾、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和发展,二来帮助思政教育者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

(二)突出专业特色,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全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程度、政治素养和行为方式相较其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有其独特的表现,且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育学生的过程与市场、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依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和设计,充分利用全媒体的资源优势,设计既贴近学生专业特色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例如,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三年,课程设置中实训课程占比较重,第三年主要在企业实习,期间只修读两门思政理论课程。实训和实习期间,很多学生只重视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而忽略思政教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除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实践活动融合,规划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训课程、校外实践活动、校外企业实习的紧密联动,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新媒介资源,在保证思政教育准确性的基础上拓展思政教育的影响空间,结合专业特色增强隐性引导和教育的力量,例如在建筑类专业中弘扬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利用新媒介实现不同场域中的主题教育,使其相互链接、相互影响、相互教化,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达到联动教育效果。

(三)提升媒介素养,打造优秀的思政工作队伍

所谓媒介素养,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全媒体背景下,提升媒介素养成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必要环节,要保障各媒介在思政教育内容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导向。一方面,思政教育者不仅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还要掌握全媒体交流的特征和技术、提升媒介素养,面对海量信息能够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园全媒体监管机构和体制,既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全媒体的传播范围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监控管理,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常态化监测,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手段,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风险;又要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及时进行舆论的正向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意识到全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正视全媒体语境的“双刃剑”作用及全媒体传播形态的“两面性”,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牛凤燕.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注:2020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科研项目(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育人视角下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2020YB04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海基(1985— ),男,汉族,广西合浦人,研究生学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卢美凤(1986— ),女,汉族,广西合浦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蒋 棻(1986— ),女,瑶族,广西恭城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