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1-05-30焦向东黄晨华孙志国
焦向东 黄晨华 孙志国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与分析法等方法,对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扩招生的管理与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提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课程思政贯穿学习全过程,发挥教育教学管理联动机制的作用;加速推进“三教”改革和金课建设,建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扩招生学业评价方式,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对接运动科技服务人才孵化项目和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多元化实践途径,全方位展现人才培养成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扩招 高质量人才培养 教育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004-04
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简称《管理细则》)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扩招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它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方向标。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相比,在学科素养、学习认知、自我管理方面呈现多元差异,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类扩招生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新时代“四有”教师。当前,如何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类扩招生的提质培优,实现第一阶段扩招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后续阶段扩招生培养提供可行的借鉴,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难点。本文基于对教育类专业的调查与分析,对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进行思考。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高职院校扩招的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为研究对象。共选取46人(体育教育专业25人,学前教育专业21人)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与高职院校扩招、教育创新管理有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梳理、整合。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微信程序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6份,回收率为92%。
3.访谈法。分别对教育类高职院校扩招生、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
4.统计与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进行数理分析、逻辑分析,并与访谈结果进行比对。
二、高职院校扩招生现状与特点
(一)生源构成复杂,学习目标较为明确与趋同
高职院校扩招至今,招生群体不断扩大至农民工、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企业员工、下岗失业工人、灵活就业人员、幼儿园教师、基层卫生人员及应(往)届毕业生等,高职院校扩招生分为“半工半读”“走读”等培养模式,它属于全日制学历教育,与传统生源相比,扩招生在线下学习的态度较好,目标与在校生相同。
在对扩招生学成后是否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意向调查(见表1)显示,“想转行去从事教师岗位工作”的占比最高,达43.48%;有9人表示“肯定会从事教师行业”,占比19.57%;7人选择“十分可能会到学校任教”,占比15.22%;有6人选择“不确定,能满足生存即可”,占比13.04%;有4人选择“不会,达不到教师岗位要求”,占比8.69%。由此可见,扩招生对未来能够从事教育行业的期待较高。
(二)对教育教学管理文件的认知有待提高
《管理细则》是对扩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多项细则明确规定了扩招生的学习路径、毕业要求、学业管理等,是扩招生必须了解的文件。认真阅读过此文件的学生有17人,占比36.96%,20人“听说过有此文件,但未认真阅读和学习过”,占比43.48%;9人“不知道”,占比19.56%。
在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有17.4%(8人)的扩招生“十分了解并学习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41.3%(19人)的學生向学校教师咨询过人才培养方案,“仅听说过有人才培养方案”和“不知道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比例分别为30.43%(14人)和10.87%(5人)。这表明扩招生往往追求最短时间毕业,忽视了自身的管理规约。可见传统生源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全适合扩招生的管理,需要不断补充和细化管理规定,更好地保证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
(三)学业认知与自我追求矛盾显现
1.认知矛盾:学习基础与专业认知不匹配
高职院校扩招面向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含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毕业1年以上或同等学力的人员,他们在入学前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对未来的学习也进行了评估。从调查总体看,教育类专业高职院校扩招生“能够十分清晰地区分专业课与公共课”和“大概能判断出专业课和公共课,但不准确”的比例相同,均为22人,占比47.83%;仅有4.34%的扩招生(2人)“不能区别专业课和公共课”。
不同专业扩招生对课程属性的区分程度略有差别(见表2)。体育教育专业的扩招生,入学前对专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也能从自身的目标追求与自我评估出发,他们对专业设置、课程属性有一定的了解;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大,扩招生对课程属性的区分比较模糊。从对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区分看,体育教育专业扩招生能十分准确地辨别出所学的课程属于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比例为52%(13人),44%(11人)“大概能够判断出来”;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生能准确区别课程属性的比例为42.86%(9人),52.38%(11人)的学生“大概能够判断出来”。
2.“学”与“工”的矛盾:难以遵守学业管理要求
高职院校扩招生普遍存在的生计、家庭与学习矛盾,是阻碍他们按质按量实现知识获取与能力达成的关键因素。《管理细则》规定:“集中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即1000学时。”教育类专业高职院校扩招生认为回校学习安排“合理”的人数最多,占比34.78%;认为“十分合理”的占21.74%;认为“不太合理”“比较合理”“不合理”的占比分别为19.57%、17.39%、6.52%。
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扩招生,合计占比达到26.09%,他们更倾向于“完全进行线上教学,不用返校集中学习”或“每学年返校学习一次,不超过15天”,与管理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
除返校集中学习外,影响教育类扩招生“按时完成线上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受工作和生活所限,“没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进行学习”的占比达76.09%(35人);15.22%(7人)的扩招生选择“其他”因素,主要是工作岗位的临时性要求、个人对学习计划的改变原因而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学习;8.69%(4人)认为“没有在校学习的纪律约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多数扩招生处于需求层次的较低层,这与他们现工作岗位高度相关。
对后续课程的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生除具有强烈的按时在最短修业年限毕业的诉求外,43.48%(20人)表示服从学校安排;30.43%(14人)希望进行线上学习,但课程安排不要过于紧凑;26.09%(12人)希望进行线下授课,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多开展他们亟须的专业实践与实训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师范生技能。
3.课程学习与工作需求的差异:对课程实用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扩招生对技能的提升与岗位适应能力的匹配性要求更高,教育类专业扩招生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计算机实训”课程,反映出他们虽然能够灵活运用智能手机,但在信息化教育基础能力上仍有欠缺;平时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机会很少,故对计算机的实训课程学习机会十分珍惜。
由于受教育背景及工作岗位的差异,体育教育专业扩招生认为能够与工作岗位相接轨的专业课程有专项技能(气排球、篮球、武术、田径)、运动生理和保健,与学校体育要达到“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要求相符合;他们认为芭蕾舞、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是有较大困难的课程,这与自身素质基础不够扎实有很大关系。
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生对“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班级管理”“环境创设”课程的实用性给予较高肯定,认为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进入专业角色;但认为保教知识、儿童心理等的学习有难度,感觉较难理解其中的原理,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三、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教育类高职院校扩招生呈现出学习目标趋同与工学矛盾并存、认知发展与管理规约有悖、个体差异与专业要求有明显差距的特点,影响和制约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精准把握高职院校扩招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律至关重要,一旦理解偏差,人才培养的实践就会步入弯道。当前,迫切需要在实践中沿着课程思政促“立德树人”任务达成、“三教”改革促培养体系完善、评价改革促培养机制良性运行、多元实践促人才培养成果全面展现的途径发展,方能坚定地走好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课程思政贯穿学习全过程,发挥教育教学管理联动机制的作用
教育类高职院校扩招生的工作岗位呈现出多样化,从属于不同行业,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教育类及相近行业,不仅需要毕业生满足师范类专业的要求,而且要求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对扩招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针对扩招生“立德树人”素养不足的难点,一方面,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联动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理想、行为品格、意志品质培育,将每节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分解到公共课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提供更多机会组织团队建设及规则教育类教学活动,培育教育类扩招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短期顶岗见习、增加产业学院观摩实践学时,激发学生对教育岗位的热爱及思考,增强他们内在的专业认同感。重点关注思想波动较大的扩招生,积极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协助,专人指导,共同解决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偏差问题;充分重视学业障碍的扩招生,及时启动心理健康防控和学业预警机制,发挥学生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协同配合作用,在“立德树人”的培养中优化健全管理体系,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联动育人。
(二)加速推进“三教”改革和金课建设,建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扩招生的教学管理方式变革,对各类学校的“三教”改革起到助推和检验作用,师范类院校应乘势而为,加快“三教”改革的步伐,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扩招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易懂化知识传授方式,达到深度推进活页式教材编写与运用的目标。首先,加快打造“人类动作发展”“幼儿游戏与指导”系列金课建设,这既能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扩招生,也能服务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生的专业学习,扎实推进新式教材的改革。其次,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同时,集中授课期间可聘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管理者一同授课,让扩招生学习学前教育、体育教育发展前沿及实用的教学与管理技能。再次,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互补教学,将多数学生线上学习难以掌握和量化的内容在线下集中学习,以实践操作的形式進行补充,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大课程实践的比重。最后,不断将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固有认知和专业技能同向发展,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提速增效中实现“三教”改革。
(三)优化扩招生学业评价方式,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要求对教育类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形成学业评价与岗位、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及相关的评价方式。从扩招生的学业基础、岗位经历出发,帮助他们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学习计划,研制形成结果性评价的量化评分表;在各门课程标准中明确“1+X”证书制度与学生评价的运算方式,体现与量化实践成果和分数转换的科学评价。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借鉴PIACC国际成人能力测评相关研究成果与启示,运用扎根研究范式对教育类扩招生的动机、态度、行为进行质性分析,建立扩招生学业能力发展的初级模型;建构教育类高职院校扩招生的学业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发展模型各指标的权重。结合扩招生的实际表现,运用定性评价与学分绩点、学分转换、学分银行等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教育类扩招生的学业进行评价。
对因身体或年龄原因无法完成体育专业技能学习的扩招生,可以让他们参照《广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中列举的证书类别,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培训与考核,可将证书获取与对应的技能课程进行学分互换;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生可以将保育员、育婴员职业资格分级获取的学分计入专业课程学分体系。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扩招生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机制的良性运行中优化教育类高职院校扩招生学业评价方式。
(四)对接运动科技服务人才孵化项目和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多元化实践途径
很多高职院校扩招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亦对获取创新创业知识指导实践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运动科技“健康预警型”人才孵化项目既是当下教学管理单位的一项创新创业重点内容,也是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内容,深入推进两个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完善孵化人才的时空序列,而且可以不断拓宽教师教育创新实践领域,将校内学到的儿童适能活动与课程的开展、儿童体质健康测评与促进、儿童健康管理、托育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实施于扩招学生的工作地,打造全过程全领域的运动科技健康预警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职院校扩招生的社会活动特长,借助创新团队的力量在当地建立运动科技预警服务中心,形成校内外联动、服务机制内外连通的循环,充分实现运动科技为国民健康和全民健身融合服务的功能。
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全国首个幼教产业学院的建设,发挥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功能,让未接触过幼儿教育的学生融入岗位教育角色,较好地激发已有幼教经历的扩招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启发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生的创业思维,注重扩招生对“幼小衔接”“双减”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为他们进行创业与发展提供明确且具体的指导,在岗位绩效的评价工作中凸显高职院校扩招生人才培养的社会效应。
总之,高职院校扩招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扩招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对教育类专业扩招生的培养,需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联动、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评价方式,进而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1年第二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http://rst.gxzf.gov.cn/xwdt/xwdtzyxw/t9564821.shtml.
[2]姜大源.论高职院校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3]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
[4]刘阳,谢盈盈.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意义、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7).
[5]张筱茜,李兴洲.规模扩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學管理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
注:广西幼儿体质健康管理与服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广西幼师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项目(GXYZGCCRC2021KY05)
【作者简介】焦向东(1966— ),男,河南南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动与健康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管理;黄晨华(1985— ),男,通讯作者,在读博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与健康管理;孙志国(1985— ),男,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