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探究

2021-05-30张洋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文化差异跨文化

摘要:一直以来,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李安导演的《推手》就是一部揭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电影。文章从《推手》入手,探究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融合,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并在今后更顺利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关键词:跨文化;《推手》;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229-03

一、引言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只懂得各国的语言是不够的,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交流。

电影《推手》就是一部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经典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该电影主要讲述了朱爸爸退休后搬到美国和儿子朱晓生一家居住,但朱晓生的妻子玛莎是美国人,在与中国文化差异巨大的西方文化环境下长大。随着居住时间延续,朱爸爸和玛莎因为语言不通及一系列中西思想差异產生了诸多矛盾。矛盾愈演愈烈,朱爸爸选择搬出家独自居住。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触与融合,是展现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解决之道。

二、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社会走向全球化是必然的,除了政治与经济的交流合作外,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明显。电影中朱爸爸代表着中国文化,玛莎代表着西方文化,影片充满了文化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基于一定的思维对事物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主观性等特点,它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不同于实际的行为,价值观是一套关于行为的规则,人们可以依靠这些规则来判断和调节自我行为,它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1]。由此可以看出价值观是决定人们看法和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可以发现人们崇尚什么价值观。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逻辑不同,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影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认知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最大的区别。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是独立的个体,突出个人的独一无二并强调个人独立的力量。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把个人和集体紧紧关联在一起,强调个人要有对集体的融入感[1]。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这是因为古代哲学观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对大自然要保持顺从的态度,并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与人交际时,中国人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损害他人。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西方哲学观一直以来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看作是对立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不是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人要有力量与大自然斗争。所以西方文化注重启发人类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一个人与自己的目标差距太大是因为缺乏斗争精神,是不值得原谅的。

电影中朱爸爸坚持集体主义,而玛莎坚持个人主义。在信奉集体主义的中国,孩子和父母一起居住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几世同堂,并觉得这种生活才热闹,但玛莎并不能接受这种生活方式。作为西方个人主义的代表,影片中她很希望自己能有独处并不被任何人打扰的时间和空间,可是朱爸爸的出现打乱了她所有的计划。玛莎甚至跟闺蜜说她不太能接受与朱爸爸一起居住,她觉得朱爸爸占据了她的私人时间,入侵了她的个人思考空间,可是朱晓生并不认同她的观点,他觉得“在中国,这所房子的空间已经够大了,足够让四个人居住生活”,所以妻子对自己的父亲如此排斥,他感到无法接受。

2.对待父母的态度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已影响了华夏民族数千年。中国人把孝顺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孝顺是立身社会、和睦家庭、安康国家的基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的基本。

中国孝文化最初出现于奴隶制社会,经历了父系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及演变,最终形成了较成体系的孝文化。在中国古时的父权制社会里,父亲是家庭中最有权威的,子女必须对父亲的一切安排言听计从,如果子女有任何抗拒的行为,都会被族人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甚至会受到惩罚。

西方也有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普遍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西方文化巨著《圣经》中曾记载上帝给人类社会颁布了十条必须遵守的命令,其中第五条就要求孝敬父母。虽然西方也对孝文化十分重视,但是中西方对待孝文化的态度仍有很大区别。受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的孝文化更注重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平等。日常生活中,子女从小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会对父母产生过多的依赖,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不愿受到子女过多的照顾,也很少会像中国人一样给子女买房或带孩子。不同于中国老人喜欢在家里跟孙子孙女待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许多西方老人即使年纪大了也不会承认自己的衰老,他们更喜欢体验新奇的事物。除此以外,西方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福利制度,孩子可以依靠这些福利制度来照顾父母,而不必完全承担父母的赡养责任[2]。

由此看来,在中国文化中,父母需要抚养子女,子女也需要赡养、照顾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孩子都更看重实现自我价值,不喜欢别人过多的照顾。

电影中朱爸爸搬到了儿子朱晓生的家里,朱爸爸和朱晓生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妻子玛莎并不能理解这一系列做法,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住,认为这样父母和孩子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都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由此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争吵。

3.对待孩子的态度

关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西方倾向于启发式的教育,家长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不依附家长的独立个体,很少会打骂孩子,并支持孩子拥有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受到儒家思想“秩序”的影响,中国更倾向于让大人与孩子之间保持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父母通常会想为孩子“铺好路”,孩子也会很大程度地听从父母的意愿。如果孩子与家长的期待有较大差距,父母甚至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这在中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3]。电影中玛莎的儿子给玛莎看自己的一幅画,可能画上的内容并没有很出彩的地方,但玛莎仍然大声夸奖自己的儿子太有创造力了。而朱爸爸对玛莎的教育方式感到奇怪,但他没直接表达自己的疑问,只是拐弯抹角地说,“你们在美国,对孩子挺客气的,不把孩子当孩子,有学问”。此外,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所以传宗接代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在电影中体现为朱爸爸觉得孙子的“命根子”可以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东西。

4.对待时间的态度

中国人习惯用综合性思维思考问题,因此倾向于多向时间制。中国人擅于在同段时间内做多件事,行动的步骤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在单向时间制的西方国家中,这样的情形几乎是看不到的。他们通常是在固定时间内做固定的事,结束了一件事再开始下一件事,因此西方人注重计划。同时,西方文化强调时间属于将来,但中国文化强调时间属于过去[5]。影片中一开始就是朱爸爸在不慌不忙打着太极,而玛莎在心烦意乱地赶着自己的作品,并且朱爸爸让朱晓生跟玛莎说“几十年后大家都入土为安,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人对时间有非常强的掌控力。

(二)低语境和高语境

霍尔认为世界上的文化可以被分为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处于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交流时通常不会强调语境,习惯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信息,并且说话者试图让听话者赞同自己的观点。而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交流时不会刻意注重清楚的语言信息,语言信息通常靠情景来展现,说话者更看重人际关系的和谐[1]。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西方文化归属于低语境文化,而中国文化归属于高语境文化。西方人更多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靠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他们认为直接表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电影中朱爸爸为玛莎把脉时,玛莎一脸的不自在,但朱爸爸给另一位中国女士陈女士把脉时,陈女士却没有显示出任何不自在的感觉。

(三)饮食文化

1.饮食习惯

地域、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的不同造就了国家、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不同,就连中国的南北方饮食也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和陆地文明,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与放牧文明,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多不同,进而从根本上影响了两者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每一个地区的食材口味都有所区别,从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西方饮食文化则更看重将食物原材料合理、营养地搭配在一起,西餐烹饪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计量,凸显其以科学营养为目的的饮食规则[6]。影片中,朱爸爸虽和玛莎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却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一起吃饭,而是各做各的,各吃各的,并且两人吃的食物完全不同。朱爸爸吃的是菜、肉全部搭配在一起的饭,这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而玛莎吃的是饼干、蔬菜和水果,并拌了点沙拉。玛莎觉得朱爸爸吃的食物过于油腻并且一点也不健康,而朱爸爸觉得玛莎吃的沙拉一点油也没有,缺乏营养,所以他问儿子“这美国女人怎么光吃青菜和水果而不吃肉”,并在饭桌上跟儿子唠叨,“在这世界上,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属于隐性,猪狗牛羊属于显性,隐性和显性搭配起来吃,才能补充人体天生缺少的营养”,这些片段都体现了饮食差异导致朱爸爸和玛莎互相“看不顺眼”。

2.食材搭配

中国人将“和”与“合”作为最美妙的境界,反映到饮食上则讲究“五味调和”,几乎每一道菜都要使用多种原料和调料来烹制,而西餐并不讲究食材的融合[7]。电影中玛莎做的西餐是饼干、水果和蔬菜,食材并不会融合在一起,而朱爸爸是将各种调料与食材融合在一起,成了色香俱全的餐食。西方饮食中的牛排很好地体现出了食材搭配的特点,牛排与西兰花等辅料是分开的,中国的火锅则很好地体现了食材的相融性。

3.饮食工具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工具都是筷子。筷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国粹。中国人普遍认为筷子兼具挑、拨、夹、拌、扒等功能,轻灵方便,具有刀叉等用具无法比拟的优点。在西方,人们则擅长使用刀叉,并觉得筷子不像刀叉一样易于操作。正如影片中玛莎吃饭用刀叉,而朱爸爸用的是筷子,两人并没有因为文化差异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除此以外,中国人盛饭一般用碗具,西方人盛食物用盘子或者碟子,并且喝汤会配以专门的汤匙。

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发生文化碰撞,适当了解并接受文化间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影片的后半部分也不断强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在家庭观念上,两种文化都有对家庭意识的强调,都非常注重家人之间的团结与和睦,这在朱爸爸与玛莎身上都有体现。影片中,朱晓生喝醉之后,朱爸爸与玛莎都给予了相应的关爱与理解,并且朱爸爸和玛莎共同把朱晓生弄乱的厨房整理干净。接着,玛莎写的以中国劳工为题材的小说获得好评,在烹饪的时候学做中国食物,并从丈夫那里领会了推手的韵味与含义,两者都在不断接受并适应文化差异。影片最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报名参加朱爸爸的太极拳课程,也体现出中国传統文化开始被西方认可。

四、结语

对经典跨文化电影《推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反映了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中西方文化由产生冲突到发生融合的过程,这些巨大的文化冲突看似是不可调和、不能兼容的,但也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最终产生融合。在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的当今,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促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及相互的误解都可能导致不同文化间的冲突,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正视跨文化差异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跨文化交际并不意味着要全然摒弃本国文化去接受其他文化,而是要主动了解、尊重双方的文化并互相取其精华。文化间碰撞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因此尊重异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而尊重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禁忌,防止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在冲突中寻找平衡才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50-51,58,65.

[2] 黄书娟.中西方孝文化对比[J].散文百家(理论),2021(5):189-190.

[3] 梁笑颜.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分析[J].海外英语,2019(21):179-180.

[4] 王璐,赵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道观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0(3):62-66.

[5] 吴童.从电影《推手》看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J].才智,2018(1):192-193.

[6] 程梦婷.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J].科技风,2015(10):246-247.

[7] 赵彤.跨文化视角下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以电影《推手》为例[J].采写编,2016(1):200-201.

作者简介 张洋林,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文化差异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