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之道

2021-05-30

财经 2021年2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基础政府

三驾马车中的投资一向是拉动中国经济前行的重要动能。而政府投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基建的投资更是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投资引擎不复以往强劲,除了民企投资下滑,政府投资呈疲软之态也是原因之一。而围绕基建的投资力度不彰,也是导致政府投资疲软的“罪魁祸首”之一。

前些年如烈火烹油之势的地方基建投资狂潮退潮,一方面与中央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风险而严肃财政纪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房地产超高景气不再,地方传统融资模式运转不灵,自身财力受限有关。此外,传统基础设施渐趋饱和,缺乏好的项目也是原因之一,这从今年中央批复下发的地方建设专项债额度居然没有用完就可见一斑。中央也在近几个月不断敦促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提出要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实物工作量,以遏制投资下滑的趋势。

除了财力和传统基础设施的饱和,被寄予厚望的新基建没能接续传统基建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投资势头下滑。这与新基建本身的诸多特点有关,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同时也需要耐心和政策定力。

新基建首先是个技术活儿,与“傻大黑粗”的“铁公机”及相对成熟的各种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园区运营技术相比,需要地方政府有更高的技术鉴别、选择乃至架构集成能力,很多時候很难大干快上。

以全国高科技水平领先的深圳为例,日前也在公布新基建方案时坦承,在选择基建投资领域时,深圳在5G、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领域仍然受制于人。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不少地方也热过一阵子,但热闹过后又都渐趋冷静。首先智慧城市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要素,需要配置哪些软硬件,通用的技术标准是什么,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此外,相对于以前几家央企就能“大包大揽”的传统基建,新基建涉及的上下游环节、技术链条、系统集成和架构等等特别多,往往需要协调很多家高科技公司,很难以哪一家企业为主。这对政府来说是个新难题。

而且相对于之前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相对脱离,属于筑巢和引凤可以分开安排,新基建的投资建设本身就与各个地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既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关,一方面平地起高楼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建设者很大程度上就是产业的参与者,对地方产业环境、技术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等都会比传统产业更挑剔。

在这方面,即使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深圳,也面临“由于‘新基建的形态和边界不断演进拓展,‘新基建发展与挑战并存。规划建设统筹协调力度不够、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尚存”的挑战性局面。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对人才和创新生态的要求也更高。那些有着雄厚的科学院所资源和研发基础,产学研融合创新有着深厚积淀,既能耐得住寂寞搞基础研发,又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的地方,往往能够引领新基建的标准,并取得新基建和新产业发展的叠加倍增效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亦然。因此,虽然各地都提出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但与传统工业和传统基建时代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在这一轮新基建和新产业发展中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要低很多。因此,针对新基建推进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区域差距扩大的情形,有关部门可能需要早为之计。

最后是关于“钱”的问题。新基建项目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是不少地方的新常态。就像深圳在相关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这实际上是一种全局性的难题,因为新基建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快,而且投资规模也比较大,回收周期又比较长,社会资本进入的意愿相对较低。

当年民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意愿不高也是因为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但毕竟有着相对成熟的BOT模式,近年来推出的PPP和REITs等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新基建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需要在投融资多元化方面更多求索。比如政府和市场在联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投资回报前景相对明朗的多让市场发挥主体作用,更多前期的投资则由政府承担等等。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基础政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不等式”基础巩固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整式”基础巩固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