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吕抚泥版印本《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衍义》

2021-05-30李开升

藏书报 2021年37期
关键词:印本印刷技术铜管

李开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古籍作为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合理保护和利用这些存世古籍,成为当下古籍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课题。如今,古籍保护的公众关注度逐步提高,公众参与度也越来越大。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一批节目的推出并且受到观众的欢迎,引发了难得一见的古籍文学新热潮;一些现代互联网企业以及传媒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参与对古代典籍的活化,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为此,古籍保护专刊从本期起特辟“古籍大家说”专栏,分为“典藏”“建言”“传承”“札记”等板块邀请多界从事与古籍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藏家,或立足古籍的保存保护、调查编目、阅览服务,或立足古籍整理揭示、学术研究、宣传推广等,从专业人士的视角,现身说法,让艰深的古代典籍从不同方面走入大众视野。让读者得到文化滋养,让古籍里蕴藏的文化精髓被大众认知,焕发活力。

最近,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征集到一部清代泥版印本《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衍义》,由于媒体的报道,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它的珍贵之处在哪里呢?我想从文本内容和实物版本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古籍。一部通俗历史小说

此书共二十六卷四十四回,编纂者为清代人吕抚。书的正文之前有雍正五年(1727)新昌知县李之果序、雍正十年(1732)吕抚祖叔吕作肃序。其次为《删定纲鉴总论》,主要取自元代潘荣的《通鉴总论》。再次为《凡例》、目录。最后有绣像十页,前八页半为图像十七幅,自“天地形体”至“大清定鼎”。第九页后半页及第十页前半页为《古今舆图》。末半页为赞一首,最后署“吕迩登步云氏书并画”。

书的主体内容为卷一至二十二(第一至三十八回),叙述自盘古开天地到明代灭亡的历朝故事。卷二十三(第三十九、四十回)空置,两回仅各写颂诗一首,盖因忌讳不敢写清朝历史。卷二十四(第四十一回)为历朝年号。卷二十五(第四十二回)先说鬼神报应之事,又抄录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及吕良佐(吕抚祖父)等修身治家格言。其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材料,一是在述鬼神事之末,有关于吕抚编纂此书经过及泥版印书基本程序的记录。二是在格言之末,有《逸亭记》《安世传》《吕氏宗谱考》等有关吕抚生平和家族的资料。最后在卷末附《印字物件列后》一篇三千余字,详细记载了泥版印书的工艺流程,并附相关工具设计图,为鉴定此书版本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证据。卷二十六包括第四十三、四十四回,前者记事物起源及各地特异物产,后者记天时变化及各地风俗。全书最后有七言二十八韵歌一首,叙历代王朝变迁,自“天皇地皇人皇氏”至“大清天子万万岁”。这首歌不见于《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的天津图书馆藏本。

作者吕抚(1672—1742)字安世,号逸亭,浙江新昌人。十五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第。乾隆元年(1736)被推举为孝廉方正,给六品顶带。著有《四大图》《心图》《三才一贯图》《格言教家箴》《正修乐天图》《文武经纶》等书,详见《(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四《吕逸亭翁墓志铭》。今传世者仅见此书及《三才一贯图》(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及荷兰莱顿汉学研究院有藏,国内未见),盖因其著作身后被禁。乾隆三十二年(1767),齐周华(1698—1768)案再次爆发,这是清代文字狱吕留良案的余绪。当时吕留良案发,吕氏被满门抄斩,雍正皇帝为考察汉人忠诚度,发上谕要求全国士子对此案发表意见。一般人自然不敢有何异议,但浙江天台县秀才齐周华上疏为吕氏鸣冤,被羁押于杭州五年,乾隆登基后方出狱。不料三十年后此案再启,齐周华被凌迟处死,而其著作中有署名吕抚的序文,虽然认定为冒名捏造,但吕抚因此著作被收缴,书版被销毁(详见《清代文字狱档》)。

《廿一史通俗衍义》是一部通俗历史小说,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清末民国期间翻印过多个版本,并影响了民国时蔡东藩所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但以今日视角来看,无论从文学艺术还是思想认识来看,这部书都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书中充满了怪力乱神、因果报应以及三纲五常之类的说教,故蔡东藩曾加以删改,以《中华全史演义》之名出版。那么,它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第2267号天津图书馆藏本、第二批第6603号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它独特的版本价值,因为它使用了吕抚所发明的独一无二的泥版印刷技术。

独一无二的泥版印刷技术

清乾隆吕抚正气堂泥版印本泥版印刷既不同于雕版印刷,也不同于活字印刷,其基本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准备字范(或称“字母”)材料。用秫米粉和水做成薄糊,再加弹过的新熟棉花和泥,反复捶打,做成泥条材料备用。

(二)准备制作字范的工具,即方形的铜管和竹针,以及刻好反字的雕版。方铜管两端开口,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开合。方竹针两头平.一头大、一头小,小头手持,大头的大小刚好可以塞进铜管。雕版可以借用别人刻书的现成雕版,也可以按照《字汇》将需要的字刻成雕版。

(三)制作活字字范。打开方铜管,放入泥条,再将铜管扣合。将铜管一端对准雕版相应的反字上,用竹针大头塞进铜管另一端,按下小头,像推注射器一样,即印成一个阴文正字的字范。将这些字范按照《字汇》部首分行分格排好备用。

(四)制作泥版。用细泥和桐油捶打成薄方片,用红颜料刷在格板上,将格板在泥片上印出细格。再用木板刷一层薄油,將泥片四周切齐,铺在木板上。先在泥片四周做好边栏,然后拿着字范,按照书稿,用尺和线取直,按照细格逐字压印在泥片上,压出阳文反字。印完一行,就用刻字小刀清理一行,切掉多余的泥。若有歪斜的字,则用字范套移端正,再用平头小竹针把空处压实。等版干燥坚硬之后,用沙纸刷平,就可以印书了。

从以上制版程序可以看出,泥版印刷所用来印刷的书版是一块整版,版上的文字是用阴文字范压制出来的,不是可移动的活字。因此严格来说,关于此书的版本,通常的说法“活字泥版印本”是不太准确的,它只是在制版过程中使用了活字字范,书版本身是没有活字的,在没有找到更精确的术语之前,我们暂时用“泥版印本”来指称,似乎比较稳妥一些。

书中避康雍乾三朝之讳,“玄”“弦”“真”“祯”“弘”都有缺末笔的情况,但避讳不太严格,“弘”字也有不缺笔的,

“丘”字也多有不避的。卷二十五《安世传》提及乾隆元年(1736)。可知此书出版完成已至乾隆年间,当在乾隆七年(1742)吕抚去世之前。又内封镌“正气堂藏板”。故此书版本按规范当著录作清乾隆吕抚正气堂泥版印本。

泥版印刷术运用的实物留存

吕抚的泥版印刷技术前无所承、后无人继,所见实物唯有此书。因此这部书成为这一独特印刷技术的唯一物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从这部书可以看出泥版印本的一些实物特征。首先是同样文字的字形大多相同或者极其近似,因为他们是由同一字范按印而成的字。如果多个印版同时作业,则同一个字需要多个字范,而这多个字范可以从同一个雕版文字套取;如果不是从同一个雕版文字套取,则书中同一个文字就会有多个字形,每个字形会按同时作业的印版数而重复出现。当然,也有可能操作不太规律。其次,书中文字不整齐、不清晰。虽然书版是整版而不是活字,但因为每个字都是用单个字范按印而成的,手工多次操作难以做到整齐划一,与雕版的按写样刻字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刷印出的文字也不太整齐。不清晰则有两个因素,一是字面高低不平,虽然可以用沙纸打磨平整,但其平整度恐怕很难与雕版相比,雕版在雕刻之前已经刨平,而泥版在按印出字之后再打磨,难度较高。二是泥版吸墨性能大概不如木版,尤其是掺入桐油之后。再次,书中没有界栏,仅有四周边栏,和版心两边栏线。版心鱼尾与两边栏线之间往往有较大空隙,说明鱼尾与两边栏线是分开制作的,大概是分别按印而成。四周边栏四角衔接处看不出明显空隙,应该是按印而成的。有学者认为是用竹片或木片在泥版上做边栏,版面形态与此不符。从情理上说,泥版上插以竹片,也不如直接按印泥版牢固可靠。

这部书的定位是通俗,印刷技术带有试验性质,可能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此书有些地方显得不够严谨、完善。比如卷一及大部分卷次的卷端题名均为“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衍义”,但卷二题名误作“精订廿一史纲鉴通俗衍义”,而卷二十二至二十四共三卷的卷端又作“新编历朝二十一史纲鉴通俗衍义”,且卷二十三卷端题名上端还误空两格。顺便说一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此书题名均作“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是不准确的。另外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如《印字物件列后》提到字体选择时说“或苏王米蔡”,“王”显然应作“黄”。前文提到的讳字有避有不避,实际上按当时的标准也是失误。

吕抚自评其泥版印刷技术:“价甚廉而工甚省”“率昆弟友生为之,不用梓人,虽干篇数月立就。士人得书之易,无以加于此矣”。但此法却未见流行,原因何在?首先一点就是上文说的文字不整齐、不清晰问题,本书的版面情况就是很好的证据,这是泥版印刷的先天技术缺陷,很难解决。其次是泥版的保管问题,泥版远较木版重,搬运、储存都有困难。泥版一旦损坏,也不易修补。

从印刷史来看,以泥为材质制版,至遲从北宋毕昇就开始尝试,与吕抚同时的泰安人徐志定发明了将泥字烧制成磁版的印刷技术,其后又有翟金生创制泥活字印刷。这些独创的印刷技术虽然没有得到推广,但它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书籍出版印刷技术,象征着古人对书籍出版和文化传播的高度热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衍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副其实。

猜你喜欢

印本印刷技术铜管
涡轮式压缩机引线铜管失效原因分析
开放融合环境下预印本发展态势分析*
TP2短铜管爆破压力的计算
第十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第十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第十五届毕昇印刷技术奖在京揭晓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预印本政策分析*
星际·狂想——德国铜管重奏团2017年访华音乐会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基于高频感应加热实现铜管/铝棒的包覆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