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国学经典
2021-05-30陶风风
陶风风
罗庸,字膺中,号习坎,是西南联大一代名师。“罗庸先生学问博大,‘修养属于儒家正宗,其中还融有释老之学。如果生当唐世,近乎所谓三教论衡。”在1942年4月,先生于昆明盘龙江堤畔等地为弟子8人讲授中国学术,此次讲习共有17次,分为内外篇,各8个专题,内容既传承中国传统学术,又结合时代特点,能够反映出罗先生的学术观点以及救国主张,实属中国文化的一场盛宴。
杜志勇先生在李安国“整理本”和李觐高记录的部分原稿书影基础上,详加校订,最大程度上恢复罗庸讲习内容的全貌,成《习坎庸言校正》。2016年9月北京出版集团将其纳入“大家小书”系列出版。阅读此书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罗庸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
礼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出生于清末的罗庸先生依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视“礼”和“乐”的作用。罗庸先生不仅打破旧有的六艺顺序,从孔门教学态度人手,将六经次序确定为礼乐诗书春秋易,将礼放在首位。他亦认为“欲治六经必先自治礼始,此大本大原也”。罗庸先生在《礼乐篇》中详细地从“质文与礼乐”“礼乐之源”“礼乐之教”“礼乐之兴废”“历史之回溯”“今后之礼乐”六方面人手强调“礼”“乐”的重要性,并以此沟通起全书的不同章节。
《礼乐篇》上总《质文篇》,下启《风俗篇》,并旁及《文化篇》《种族篇》《识仁篇》诸篇内容,以礼贯之。实现“变文从质”需从礼乐人手,风俗的演变也需要礼乐的潜移默化,礼乐是文化的现实写照,养成民族的庄敬之心亦需要把礼放在首位。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生活在西方文明强势涌入的年代,罗庸先生关注到了中华民族的立根之本,“无礼即无秩序,无乐即无生命”。因此,在面对中国被“夷狄之”的危险,重建我们的礼乐文明迫在眉睫。
随着历代学者的补充发挥,“礼”成为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标准。至于什么是“礼”,“礼”的作用又是什么,罗庸先生提到:“故凡有礼之民族,必不依赖他人,必不冲撞他人,人与人间均保持一合适之分际,所谓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有别有序,即不拖累不冲撞也。有乐则和,和则心理上统一,人人如鱼之相忘于江湖而共趋于一的。一民族有别有序,人人能自胜自强,此民族则结为一大生命,礼中见分,乐中间和,此即极健全的人生。”罗庸先生从民族和个人两方面来强调礼的重要性。亦通过回溯礼的发展,更进一步阐明复兴礼教是时代的要求。故其在《质文篇》中强调“变文从质”实际是想通过恢复礼乐来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然罗庸先生的立脚点并非是旧礼教,而是考虑旧礼教被打倒后应该以何接续的问题。面对旧礼已坏而新礼未成的青黄不接的局面,罗庸先生提出了今后礼乐的发展方向,即以识仁、知本、贵公为根本,强调“本位的与世界共同的同时并存”,希望可以借此增强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罗庸先生亦在《种族篇》提及“先明白本乡本土文化之传统,而发扬光大之,进而谋求全國文化之混合,是即报国最善之道,固不必舍己之田而芸人之田也……明其损益,则百世可知,吾于吾族之转化亦云。”可见,罗庸先生认为发展新的礼,我们不仅要立足传统、明白旧礼教的缺点,也要学习西方,选择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礼。
“礼”与“乐”的关系与起源是谈礼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罗庸先生提出“礼先乐后”的观点。认为“乐为生命之本,凡人心中快乐,必于有所动作之时……音乐之节奏扩大至生活动作之各方面则为礼,论礼之发生应于此处着眼。”有乐有礼,才可以达到“仁”这一目的,进而会更一步知道礼乐的作用。先生亦认为“礼乐之由民间逐渐长成,离民俗而别谈礼乐”学界又有“礼源于俗”之说,可见无论礼乐产生于何处,但总与民俗密切相关。故罗庸先生在《风俗篇》提出“化民成俗”的亦需要在“乐”的辅助下形成“礼”。正如《诗经》不仅仅是周天子试图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了解各地的政教,也试图通过诗歌来宣传周天子的教化。“在礼乐教化的谋略中,儒家尤其注重乐的作用,是为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特色。乐之所以能为教,是因为乐的形式最为人民喜闻乐见。乐有音调,有节奏,有强烈的感染力,闻声而心从,润物细无声。”而“礼根植于人性,故礼能体现人类最普遍的特性。”所以,罗庸先生提出的“化民成俗”的八项意见“敦孝弟、谨伦纪、主忠信、崇礼让、励廉耻、节俭、七阙、明是非”均与人们切身相关,将礼与乐相结合,由一二人进而成为全社会的风俗,礼便能在社会中重新建立起新的秩序,由此来实现“仁”这一目的。“礼以节为用,乐以和为用,礼乐非人故意为之,实为生命之自然现象。以次序言,乐当在先,礼当在后,乐当为本,礼当为末,礼乐合一,始可见人……忠恕即礼乐,一以贯之为仁,仁与礼乐、与忠恕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如果说礼还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则达到仁的境界,人人便能自觉去提高自己,和谐有序的社会自然可得,中国的出路自然可得。罗庸先生认为“欲治六经必先自治礼始,此大本大原也”,这与曹元弼、王蘧常师徒所讲“六经皆礼”的观点十分相似,此中关系,以后再做进一步探讨。
学术史上提出独立见解的每一位学者都值得重视,只有深入分析他们的突破,才能将学术史形成一个有序的脉络。杜志勇先生整理的《习坎庸言校正》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罗庸先生的思想,也能彰显当时文人的为学之法。希冀罗庸先生校定的和重新誊写的《习坎庸言》能够早日面世,让学术公器为天下所用,相信这是众多读书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