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21-05-30黄颖麴明豪

南北桥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

黄颖 麴明豪

【摘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固定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培养方式单一、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小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此,教师、家长和学校应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优化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022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的思考与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使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并增强其对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就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分析。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敏性的提升

数学思维的灵敏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思维的迅速,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促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思维,提高大脑运转的速度,尽快解决问题;二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由形见数,转变思维的角度及思维的方法。简而言之,在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及时快速地思考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拓展

数学思维灵敏性的提升能够直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可以说,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数学思维能为各个学科服务。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二、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单一

持有本体主义教育观的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焕发人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新课改也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和运用新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存在培养方式陈旧、普遍采用固有教学模式等问题,如教学以课本为依据,以教案为目标,以完成作业为结果。教师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了小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单一的培养方法无法满足小学生创新性学习的需要,进而影响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不强

问题意识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但小学生问题意识普遍不强,导致学习缺乏一定的内驱力,创新能力不足。可见,小学生问题意识不强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人认为小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为了学习,其他层面发展可以暂时搁置。长此以往,小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以教师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对任何事情都缺少好奇心,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自然不利于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追其根源,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是影响大众认知的主要原因,因而也成为影响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另外,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评价机制单一,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优异的主要方式,以考试结果作为检验小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标准。标准化的模式使成绩、升学成为家长、教师及社会竞相追逐的总体目标,导致小学生不善于提问,逐渐接受被动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学者指出:“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教师应该以小学生为本,摒弃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小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为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小组合作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其次,教師应减轻小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改变布置作业的形式,给他们多留一些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布置大量作业巩固知识点的方式除了增加小学生的负担外,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大。所以,教师应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让小学生有机会萌生创新的兴趣和灵感,有时间和空间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最后,教师可以更新课外学习的形式,设置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动画技术,在实践活动中或有趣的教学氛围里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设置问题情境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数学思维能力。虽然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比较强烈,但受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在理解与接受数学知识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实际特点的了解,设置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数学问题,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身数学思维的有效锻炼。例如,教师在开展“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物体,并仔细回忆这些物体的边与面。在相关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更主动地探究物体的特点,从而增进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的探究,在各个教学环节有机渗透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更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后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杰雄.创新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2]姜丽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师文化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3]苗松.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