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1-05-30杨梅

健康之家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理质量

杨梅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合理应用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不同时间段且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A组100例患者,筛选时间范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此阶段我院未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B组患者100例,为2017年6月~2019年4月,此阶段我院开展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结果:B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极大,(P<0.05)。B组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各项评分中均高于A组,在护理安全性方面,B组明显更高;此外,在实施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之后,医生对护理人员的协助工作,对患者的配合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较之于A组相比,有极大差异(P<0.05)。结论: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的应用可较好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与安全意识,保障护理质量与安全,且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急诊护理;护理质量

急诊科在整个医院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患者数量较多,且病情较为危急,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接诊并治疗此类患者,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稳定患者的病情[1]。由此,就必须要重视提升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做好安全护理工作,避免由于自身原因、患者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所致引发的护理差错事件或者护理纠纷,针对此,以下就展开了有关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以期为相关医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200例。本其中,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急诊科急诊并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A组,实施常规护理。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均龄为(56.21±4.25)岁,通过核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病史等发现,多数患者为突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呼吸阻塞等等,其余患者为外伤且为重症,危及生命[2]。在2017年5月,我院开始实施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因而选择2017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B组,同样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核对,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平均年龄为(57.85±5.41)岁。入急诊科治疗的原因为突发脑卒中、心梗、心律不齐以及由于车祸、高空作业所致的重症外伤,有2例患者为食物中毒。比对全体20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顺利开展研究。

调查实施此项护理措施前后,10名急诊科医生的满意度。

纳入标准:①突发脑卒中、心梗等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或者由于外伤其他原因等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符合急诊科接诊标准。②存在着一定的心肝肾等重大疾病,或伴有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对医护人员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不会造成较大影响。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在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心理指导、健康知识科普等等方面的工作,使得患者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注意事项、难点、护理风险隐患等知情,在保障患者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此次研究[3]。排除標准:①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存在严重障碍的患者。②存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1.2 方法

为具体探究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质量,能否对医护人员后期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此次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即通过筛选我院急诊科实施此项护理管理模式前后的患者各100例,详细探究具体的护理质量。

A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在接诊患者并确诊患者的病情后,需要对急诊区域进行专业划分,包含内科、外科、儿科等等功能分区,对患者病情发展程度进行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做好用药、手术准备等等工作;在主治医生做好治疗工作后,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流程来开展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等内容,且整个急诊治疗与护理期间,都需要重视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工作。一旦患者发生突发事故或者引发了不良事件,需要第一时间做好紧急处理。

B组实行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①成立急诊分诊安全管理小组分诊该小组的成立可较好地提升对急诊患者的急诊和治疗、护理效率,进而保障患者在最佳的时间段内得到有效治疗。由护士长牵头,携带10名均龄为(27.34±4.24)岁的急诊科护理人员组成小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5年以上的从事急诊科护理的经验,对于患者的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做好判定,并在发生了突发事故时,需要第一时间做好应对工作,可在必要时代替医生做好紧急处理工作。

②做好培训提升工作,强化管理:由于急诊科接诊的患者数量较多,且病情极多为危急,疾病类型多样,不论是护理人员还是主治医生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好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工作,因而压力较大,在极为忙碌的时候还可能存在着护理质量问题,导致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甚至医疗纠纷事故,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出现极为不利。对此,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对10名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第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力度,掌握与急诊科相关的疾病知识,强化对每一类疾病病症程度的判断,以更好地提升分诊的效率与质量。第二,做好护理技能实践培训,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不足,不断提升护理工作技能,而护士长也需要定期举行护理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包括对心电图的识别判断、各类导管的置入、正确的给氧方式等,在培训后通过考核来确保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水平切实得到提升。

③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应用:此评分系统是对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状况进行系统识别与评分,而后根据评分结果与判断标准进行核实,结合患者自身对病情的描述迅速做出较为准确的分诊结果。同时,在确定分诊结果之后,需要护理人员尽快将患者转移至分诊区域,如院内设有的急诊区域、危重区域、待诊区域等,切实降低安全隐患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就诊-治疗所用的时间,避免病情或者伤势的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④切实改善急诊环境: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患者与医护人员众多,噪声极为明显,同时在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以及患者就诊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对此,就需要重视改善急诊环境,保障患者有舒适的就医体验。

⑤轮岗制度的实施与强化护理安全管理理念:为避免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休息不足等导致各类安全隐患与医疗事故,医院内部需要实施白班、夜班的轮岗制度,保障护理人员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而在轮岗交接时,需要重视交接质量,避免出现差错。同时医院内部还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培训工作,提升其护理安全管理理念,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⑥总结提升:在护士长的领导下,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之后,需要定期做好总结工作,如每周一次小会议、每月一次大会。通过会议,护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护理工作做出总结,包括总结不足、发扬优势两个部分。全体护理人员就护理中的细节问题做出分析,讨论解决方针,不断提升护理技能水平,提升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对记录的护理质量、安全性、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医生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对数据进行核对,为后期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1.4 统计学方法

护理人员通过EXCEL表格来做好对数据的处理工作,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以SPSS21.0软件做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研究论证发现,B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与A组有着极大的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研究中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发现在任何一项具体的评分中,B组患者评分明显更高,与A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具体如下表2所示。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做出比较,可明显发现,B组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护理差错等事件的概率明显更低,与A组差异极大,(P<0.05),具体如表3所示。

在本次研究中还专门调查分析医生对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态度,发现在实施后,医生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与实施前相比差异较大(P<0.05)。具体如下表4所示。

3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对于挽救许多突发重症疾病、生命垂危的患者有着积极意义,患者对于急诊科的評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但在实际研究中,也发现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极大,每日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因而容易发生一定的护理差错,甚至于引发护理纠纷事故,对患者的康复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此,为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各类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就需要重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通过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安全性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来做出了分类对比,发现实施后,护理质量等各项评分明显更高。因而,此护理模式具备着较高的推广意义,可在临床中得到较好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清.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5):126+134.

[2]孟庆丽.急诊分诊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2):151-153.

[3]薛亚涛.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提升作用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2):64-65.

猜你喜欢

急诊护理护理质量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