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怀国之匠心 点亮万家灯火

2021-05-29王明辉

求知 2021年5期

王明辉

张黎明,中共党员,1969年8月出生,河北沧州人,现任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是天津电力行业唯一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一线工人。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新时代工人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矢志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他曾荣获“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天津市“海河工匠”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初心传承定理想

张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中建六局的技术工人,由于父亲需要参加全国各地的工程建设,张黎明很小就经常随父母举家搬迁,十几年来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为国家建设舍小家顾大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给年少的张黎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为张黎明长大后始终刻苦工作、钻研奉献的精神动力。

在父亲的影响下,初中毕业后,张黎明毅然报考了天津电力技校。1987年毕业后,他正式成为一名电力工人。走上岗位的第一天,他的父亲特意找出一把自己用过多年的老虎钳子,交给儿子并叮嘱道,“电工可是个技术活,一定把技术学好了,让同事们信任你,这才是咱工人的本分”。

电力抢修是一项紧张、危险而又艰苦的工作。为保证故障电路尽快畅通,工人们工作起来往往争分夺秒,披星戴月、酷暑严寒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流血受伤也很难避免。艰苦的工作锤炼了张黎明的意志,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职责担当。

在一次处理线路故障时,需要紧急带电处理,但架线的铁塔被围在烂泥塘中央,按照操作规程,带电工器具和上杆作业人员坚决不能沾水。为保证安全,工人们架设了一个8米多长的木梯子通到铁塔边,但木梯太长,受压会变形,人走到中间容易落水。为尽快抢修,两位年过五旬的老师傅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泥塘,用肩膀顶住梯子,让张黎明从上面通过。老师傅们不顾一切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年轻的张黎明,从此,他决心要像老师傅们一样,做一个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为民服务的合格的电力工人。

爱岗敬业重实干

电力抢修工作要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为此,张黎明30多年来几乎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节假日,报修单就是命令,随时需要出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老百姓想用电时就有电”,这就需要练就能够快速发现并迅速排除故障的真本领。

为熟悉设备环境,张黎明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沿着线路观察,并在小本子上记录好周边环境、节点设备、参数指标等,并反复核对,做到烂熟于心。以致于一旦发生故障,他立刻就能判断出大致位置、设备类型、地形特点等,并以最快速度排除,恢复供电,因此,同事们都称赞他为“活地图”。

为摸索故障规律特点,张黎明经常向老师傅、同事和专家请教,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分析以往上万个故障,总结出50多个经典案例,编制成《黎明急修案例库工作法》,同时将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了《黎明抢修百宝书》,在全公司推广,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口袋书,使电力抢修工作更加安全、高效。

为提高班组服务质量,作为班组负责人,张黎明严格内部管理,在充分发扬民主的情况下,制定“班组管理积分制”,有力调动了组员的积极性;制定《抢修服务一日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出现场工作“十二条纪律”,系统规范了抢修队伍的工作标准。2007年以来,他带领的班组先后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成为客户信赖的“电管家”。

为确保故障尽快排除,张黎明经常在供电关键时期选择24小时值守,连续十几年的除夕都在值班室度过。2012年7月他的父亲病危。26日,天津遭遇特大暴雨,故障不斷出现,张黎明既放心不下工作,也放心不下父亲,内心痛苦而纠结。最终在妻子赶来后还是跑到了抢修一线,带领大伙在暴雨中苦干了近8个小时,完成报修工作81件。

勤于创新解难题

30多年来,张黎明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努力创新,开展一项又一项发明,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更换变压器保险是电力抢修最常见的工作,按照操作规程,需要抢修人员穿戴好安全护具,在附近所有电路都断电的情况下,爬上变压器台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附近用户的生产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张黎明不断思考如何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完成更换作业。终于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将原来固定式刀闸片改造成可摘取式,不用所有线路都断电,工作人员也不用登高作业,只用绝缘杆站在地面就能操作,将抢修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8分钟。仅这一项发明,每年减少的经济损失就超过300万元。

带电搭火作业是电力抢修中最危险的工作。作业时,抢修人员需要穿戴厚重的绝缘服,乘坐绝缘斗臂车进行长时间高空作业,天气炎热时极易中暑,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故,且一个班组平均一年要进行类似作业900多次。2016年,张黎明萌生了由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的想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公司的支持下,由张黎明牵头组建了科研团队,开始研发带电作业机器人。从那时起,张黎明在抢修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机器人的研发上。他查阅大量资料,反复实验琢磨,发挥自己手工作业经验丰富的优势,认真研究解决带电机器人的绝缘、定位等关键问题,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2017年,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第一代机器人“创享Ⅰ号”研发成功。之后两年,第二代、第三代机器人陆续试线成功。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张黎明专门汇报了带电作业机器人、智慧电网、车联网平台等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激励他在创新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张黎明牢记总书记嘱托,带领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首次在国家会展中心建设中完成不停电作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陆续在全国15个省市推广使用。

除此之外,张黎明还发明了“黎明急修BOOK箱”,将工具定置定位;推广以“受理、行动、评价、分析”为主要内容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带队研发应用黎明配电巡检APP,为充电桩箱式变电站进行智能化巡检;新型10千伏高压刀闸、抢修挂钩梯、三防凉帽、安全空开拉合杆、易取工具车载摆放箱等发明,都极大提高了电力抢修的效率。

张黎明常说:“创新让工作更快乐。”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立足一线需求,累计开展技术革新500余项,获国家专利约200项。为鼓励创新,张黎明还捐出了获得天津市“海河工匠”称号的20万元奖金,成立了“张黎明创新基金”。自2011年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10个创新工坊,为很多热爱创新的“蓝领创客”提供了展现智慧的平台,其中很多成员都成为了技术骨干和团队带头人。

甘于奉献暖民心

如果说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所系,那么30多年来,张黎明始终心系群众,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随叫随到,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200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正式成立,发起了“黎明出发·点亮万家”的口号,除电力抢修外,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帮助普通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张黎明担任这支光荣队伍的队长。

在带队服务的过程中,张黎明往往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在一次志愿服务期间,他发现很多老旧小区楼道缺少公共线路和照明设备,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很容易出现危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即想办法解决。为此,他捐出个人获得道德模范的1万元奖金,成立了“黎明·善小”微基金,用于购买器材,又通过市场调研,找到一种长寿命的以声光控制的节能灯,而后组织服务队进行线路改造。不少居民为他们的行为所感染,纷纷要求从自家接电。自2016年至今,服务队共为居民点亮了400多个楼道,惠及居民3000多户。

志愿服务不仅要有为民服务的热心肠,有时也要有甘冒风险的硬担当。张黎明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登记在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在百姓需要的时候,打个电话随叫随到。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突然感到心脏不舒服,在联系不上子女后,就给张黎明打电话。张黎明接到电话后,赶忙跑到陈大娘家,在得知救护车最快要20多分钟才能到后,当即表示事不宜迟、自己送大娘去医院:“出了事,我担着!”在把大娘背到最近的醫院后,还垫付了治疗费。由于送医及时,大娘很快脱离了危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张黎明第一时间主动向党组织上交了特殊党费支援湖北,主动担当“社区防疫志愿者”。特别是在滨海新区开展全员疫情筛查期间,他带领服务队顶风冒雪,一天内完成全区60余处核酸检测采样点照明设备的安装送电。2021年1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疫情形势严峻,张黎明不顾风险,立即带队赶到石家庄支援当地疫情防控,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在张黎明的带动下,“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逐步发展壮大,由最初的22个人,逐渐发展成为由20多个分队、300多名队员组成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先后开展义务服务近万次。服务队员们始终秉承着“人民电力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先后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确立长期帮扶关系,建立服务档案,并发起水电气热服务联盟入驻社区“红网格”,在供电服务、帮老助残、助学帮困、防灾避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搭建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服务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获“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处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