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高山蝮卵胎生繁殖报道
2021-05-29周圣博,房以好,关萍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Hoge and Romano-Hoge,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G.strauchii、雪山蝮G.monticola、若尔盖蝮G.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松,2014;张勇等,2020)。本文对高原蝮类群中的红斑高山蝮卵胎生繁殖进行报道,补充其基础生物学资料。
红斑高山蝮GloydiusrubromaculatusShi,Li and Liu,2017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是Shi等(2017)基于形态和分子差异描述的亚洲蝮属新物种:该种分布于我国青海(三江源地区)、四川(石渠)及西藏(江达),生活于3 300~4 770 m高山高原草原地区;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常栖息于向阳灌丛下的石堆中;7—8月 09∶00—10∶00、16∶00—18∶00 活跃;胃内容物为寡夜蛾属Sideridissp.和中华鼢鼠Eospalaxfontanierii。
2017年7月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采集到1条雌性红斑高山蝮成体(编号:1707Y9)。带回实验室饲养,每日观察、定期换水。2017年8月1日测量1707Y9个体,体质量72.42 g,全长517 mm,体长(肛吻距)456 mm,尾长61 mm。
2017年8月17日 13∶00,观察发现1707Y9产仔6条。初生幼蛇平均体质量4.45 g±0.30 g,体长(吻肛距)132.87 mm±9.75 mm,全长156.56 mm±10.52 mm,尾长21.68 mm±2.57 mm,头长11.87 mm±1.09 mm,头宽7.42 mm±0.32 mm,头高3.87 mm±0.23 mm,眶间距4.16 mm±0.34 mm,鼻间距2.99 mm±0.25 mm,颊间距3.71 mm±0.09 mm,吻长3.40 mm±0.32 mm,眼长1.67 mm±0.13 mm,背鳞数21-21-15,腹鳞数152±3,尾下鳞数38/38+1,上唇鳞数7/7或7/6,下唇鳞数10/10。其中1条因保存不善而受损,未计入数据统计(表1;图1)。
表1 红斑高山蝮Gloydius rubromaculatus幼体量度
另于2019年在四川省石渠县采集到1条雌性红斑高山蝮成体(未编号),体质量116.55 g,体长563 mm。2019年 9月 23日 10∶00 产仔5条,幼蛇尚未脱离母体泄殖口前即已顶破卵膜。产仔时间较1707Y9同年晚37 d,产后体质量68.05 g。幼体平均体质量6.51 g,较1707Y9所产幼体平均体质量约重2.06 g。2020年1月1日观察发现其中2条幼蛇死亡,死亡前均未进食;其他3条幼蛇则正常进食。2020年7月31日,测量剩余3条幼蛇,体质量分别为8.34 g、9.94 g、14.03 g。
依据Shi等(2017)对红斑高山蝮的描述,其色斑存在种下变异,部分个体背部底色为青灰色,具红褐色斑;而另一部分个体底色为土黄色,具黑褐色斑。斑纹一般为大块斑或小碎斑。本研究发现上述色斑变异现象在同窝初生幼蛇中存在(图2)。
幼蛇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进食丽斑麻蜥Eremiasargus幼体、小鼠幼体。在投喂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平孔蜈蚣属Otostigmussp.时表现出兴趣,持续嗅探,但未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