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理学诊断
2021-05-29王运盛国欣欣赵素芬朱云芸李祥翔范晰琳普天春张成林
王运盛,国欣欣,赵素芬,朱云芸,李祥翔,范晰琳,普天春*,张成林,*
(1.北京动物园,北京100044;2.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狍子(roe deer)又名狍,为偶蹄兽、鹿科的小型鹿类。狍子具有食量少、耐寒、抵抗力强等特点。近年来,狍子作为特种养殖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狍子深受游客喜欢,我国动物园圈养狍子数量也逐年增多。虽然狍子抗病力较强,但随着饲养量的增加,常见多发病也随之增多[1]。北京动物园兽医院收检死亡狍子1例。该动物生前因外伤致下颌部大面积感染,经治疗无效死亡;死后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及鉴定,该狍子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本研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以期为狍子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病死狍子1只。
1.2 试验方法
1.2.1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剖检发病死亡的狍子,观察其病理变化。采集心、肝、脾、肺、肾、肠、胰腺等组织,迅速投入10%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病理切片前处理。
1.2.2 H.E.染色
石蜡切片分别经二甲苯脱蜡,无水乙醇、95%乙醇、85%乙醇、75%乙醇、50%乙醇梯度复水,下行至双蒸水中,苏木精染色10 min,1%盐酸酒精分色数秒,水洗返蓝15 min;再依次通过50%乙醇、75%乙醇、85%乙醇、95%乙醇梯度脱水,伊红染色1 min,95%乙醇洗涤,再经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切片放置于37℃温箱内过夜烘干后镜检。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
1.2.3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无菌取狍子肺脏,分别接种于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LA4470)、血液琼脂培养基(LA7150)、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A9640)、麦康凯培养基(M8560)、Baird-parker培养基(LA3690)、营养琼脂培养基(N8290)、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培养基(LA0320),37℃培养24 h,观察培养结果。试验所用培养基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2 结果与分析
2.1 狍子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狍子死亡前1周进行外周血生化常规检测。
由表1可知,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提示狍子生前发生细菌感染。
2.2 狍子临床剖检病理变化(见图1)
由图1可知,死亡狍子消瘦、口腔内大面积溃烂(图1a)。心肌呈暗红色、心外膜有明显坏死、呈雪花状、心内膜淤血、有散在出血斑(图1b)。肺组织触感硬实、右肺间叶呈肝变表现、右肺隔叶有坏死区(图1c)、坏死区切面可见化脓灶(图1d)。肝肿大、颜色不均、表面散在出血点(图1e)。胰腺颜色为暗红、肿大(图1f)。脾脏皱缩(图1g)。肾肿大,皮髓质交界清晰、出血,肾被膜出血斑与白色坏死区相交织(图1h)。
2.3 狍子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见图2)
血平板中可见大量菌落,菌落呈灰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规则,直径3~3.5 mm左右,呈β溶血。麦康凯培养基可见菌落呈透明、圆形、表面光滑、边缘规则,直径3 mm左右。
由图2可知,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阴性杆菌。结果显示为铜绿假单胞菌。
2.4 狍子病理学观察结果(见图3)
肝:低倍镜下观察,肝细胞呈条索状排列、淤血。高倍镜下观察,肝窦内红细胞聚集、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肿胀、颗粒变性;肝细胞间隙内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增多(图3a)。
肾:低倍镜下观察,集合管大面积出血;集合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聚集于集合管腔内。高倍镜下观察,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部分上皮细胞颗粒变性、高度肿胀且脱离基底膜;部分脱落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崩解,仅残存细胞轮廓;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出血,肾小囊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图3b)。
脾:低倍镜下观察,被膜增生、脾小梁增生明显、白髓比例增加、红髓比例减少。高倍镜下,红髓细胞间隙增宽、呈水肿样病变、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图3c)。
胰腺:低倍镜下观察,胰腺结构松散、淤血、出血。高倍镜下观察,胰腺水肿、胰腺泡形态不一、胰腺泡坏死、坏死区域纤维化、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3d)。
肺:低倍镜下观察,肺组织大面积坏死、出血、间质增宽;病变严重区域肺泡内可见大量红染物质、病变相对轻微处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肺泡腔显著增宽。高倍镜下观察,肺泡内红染物质为浆液性,含有多量红细胞、肺泡壁上皮细胞、炎性细胞以及细胞脆片(图3e)。
肺组织脉管炎明显,坏死肺组织内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图3f)。
心脏:低倍镜下观察,心肌纤维水肿、排列松散、部分区域心肌细胞呈液化性坏死。高倍镜下可见心肌细胞颗粒变性、肌细胞间有大量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图3g)。
口腔:低倍镜下观察口腔内原有组织结构破坏、口腔内组织大面积出血、炎性细胞大面积浸润、血管大面积增生。高倍镜下可见坏死组织内纤维化明显,多核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图3h)。
3 诊断
经临床剖检特征观察、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死亡狍子由于口腔外伤导致溃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并扩散至全身,肺、肾等重要脏器发生明显的脓毒败血症症状,且各重要组织脏器发生炎性坏死,为典型的细菌感染引发全身性菌血症死亡病例。
4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为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首先由Gersard于1882年从伤口脓液中分离得到[3]。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和空气中,作为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人与动物发病。由于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健康机体很少感染发病。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疾病常出现在烧伤、外科创伤、术后的免疫力低下宿主。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其体内的铜绿假单胞菌容易生长繁殖,引发感染[4-8]。
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常见于禽类、反刍动物[9-13]。近年来,有水貂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文献报道[14-18];水产养殖中,该病原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19-21]。而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疾病的报道相对较少,曾有朱鹮、大熊猫、袋鼠等发生感染的报道[22-25]。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关于该菌的文献研究多集中于呼吸系统,对该菌引发其他脏器的病变描述相对少见[17]。在本病例中,狍子由于口腔外伤导致口腔溃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继发感染,并最终导致菌血症,依靠其致死毒素、肠毒素、溶血毒素等引发死亡[26],经病理学诊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除引起肺部病变外,在狍子的肾、心、胰腺等组织均可观察到此菌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
5 结论
本研究系统报道1例狍子因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致机体菌血症最终死亡的病例。通过血液生理生化试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诊致病病因,结合临床病理变化及系统病理学观察,全面阐述狍子铜绿假单胞菌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可为圈养野生动物菌血症的病理学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