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2021-05-29年静

百花 2021年12期
关键词: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安康道情皮影戏是在安康的秦岭、巴山、汉水间产生、壮大的,深受人们的喜爱。几百年间安康道情得到安康人文和艺术的滋养,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安康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安康乡土文化的具象展现,是安康精神的传承载体。所以,保护、传承、发展安康道情皮影戏,不仅是安康道情传承人的责任,还是保护单位的责任,它更需要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关键词:安康道情;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道情戏是以演唱皮影戏为主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安康市的汉滨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演唱皮影戏的剧种。安康道情与秦腔有一定的渊源,其音乐中包含着秦腔味。同时,受到移民文化的影響,其唱腔音乐中亦杂糅着南腔北调,有安康花鼓、八岔戏、汉调二黄等地方戏剧的影子。安康道情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汉滨区传统道情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皮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到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查抄。抗日战争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文化部先后组织了全国、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成果丰硕。安康的皮影戏也派团参加,颇受欢迎。但到“文革”时,全国各地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厄运,从此元气大伤。[1]

2016年,笔者参加了安康市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到五里镇西桥村、富强乡四方堰村、高新区、大同镇、恒口镇、新城办等实地普查调研,登记了汉滨区境内3个皮影班社和25位道情皮影戏艺人。经过走访、调查、摸底,汉滨区现存表演皮影的班社有3个,暂以拦门人(耍签人)命名为柳花忠班社、李齐功班社、罗先根班社。随着2020、2021年李齐功、罗先根两位拦门相继去世,汉滨区仅余柳花忠一位拦门人。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普查了解,我们发现,汉滨区皮影过去种类繁多,有二黄皮影、道情皮影、弦子腔皮影、八岔戏皮影、八步景皮影、越调皮影等六七种,但大多年久失传,现仅存道情皮影一种,而且处境也是岌岌可危。

(一)班社锐减、演出场次递减

上世纪80年代普查时,全区共有30多个道情戏班、1200余本道情剧目,现仅存3个班社、百余本传统道情剧目。据不完全统计,道情皮影班社90年代平均每年演出百余场,而2012年至2014年每年仅演出30余场、20余场、10余场,形成逐年递减、几近停止的状况。2015年后,汉滨区文旅局开展财政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将道情皮影戏列入了必演内容之一,使演出场次有所回升。2020、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50场。

(二)核心人物年龄渐大,后继乏人

拦门人是皮影道情班社的核心,集唱、念、做、打等表演于一身,“一人口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中坚人物、灵魂所在。省级安康道情代表性传承人杨森连2013年去世后,他肚子里装的300多本道情皮影戏,也随之被带走了。现有拦门人柳花忠(1955年生)也仅能够演唱30余本道情传统戏。柳花忠带有3个徒弟,仅徒弟石维奎(1975年生)可独立演10余本道情传统戏。

(三)后台配合人物难以固定

安康道情皮影戏演唱过程也和其他戏剧一样,在“唱、念、做、打”中,拦门人(主唱者)根据剧情变化发展的需求,要和后台场面上(乐器伴奏者)随时保持联系,但又不能用语言提醒指导,只能用一种手势或“影示”的动作告知司鼓,这种手势或动作,在安康道情皮影戏上叫“挂号”。司鼓根据拦门所要“号头”,用“捶法”引变到后台乐队,乐队再根据司鼓的“引捶”,做出文、武场面上的伴奏,使表演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后台是道情皮影戏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班社后台一般为5至7人,分别主司鼓、皮弦、笛子、板胡、梆子、唢呐等乐器的演奏。他们配合拦门人演唱的戏剧情节,吹、拉、弹、奏出各种版式、打头、曲牌等,同时,充当“吼角嘛黄”的帮腔角色,配合拦门人烘托气氛。

现存后台无固定人员,且熟练掌握道情演奏技艺的艺人仅三五人,均年逾68岁。后台人员经常在接戏后,临时通知,组班演出。

(四)道具减少、缺少制作人

安康道情皮影,由牛皮制作,故称牛皮灯影子。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刻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看得观众眼花缭乱。艺人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刻制皮影,先刻头影,用的皮子是牛皮的腹部,主要是皮子薄、透亮度好。以前的老办法是将头影印在牛皮上进行刻制。在民国年间,老艺人们将皮影的头、身雕刻成木版(后又用石印),印在纸上再过到牛皮上进行制作,这在一般箱子里没有,只有雕刻皮影子的师傅才有。有时没有头谱或影谱时,只能将现成皮影拆开,分别印在牛皮子上进行雕刻。

皮影刻制好以后,就进行着色处理。听老艺人说,早期皮影均为地下挖出的矿物颜料进行研磨后着色,而现在已全部用化学颜料。

皮影子着色好后,再用牛胶或桐油涂在上面来保护(现改用清漆保护以增强亮度),再用牛皮绳连起来,然后装上项棍子(竹签子)、手棍子(竹签子),这个皮影子便制作成功。

老艺人们回忆,艺人们十分讲究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艺人熟练掌握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范的口诀,但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口,运用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的手法,才能镂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2]

皮影箱子是道情皮影戏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一口完整的皮影箱子内包含400多个皮影头稍、80多个各类影身,还有桌、椅、殿、帐、花草、山石、古洞、飞禽、走兽、兵器、云朵等道具。

普查中,听老艺人们讲:上世纪80年代安康市汉滨区还有30多口皮影箱子。然而,现在3个班社仅有柳花忠和唐章根各有一口皮影箱子,这也是汉滨区道情皮影戏演出仅有的道具了。而能够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也仅有78岁的唐章根一人。2017年,安康市汉滨区非遗保护中心、区文管所分别购买了唐章根老艺人雕刻的一口皮影戏箱作为馆藏。

皮弦、渔鼓筒、非子,是安康皮影道情戏的特色乐器,令道情音乐彰显出特有的韵味。这三种乐器,市场上无法买到,均为老艺人们就地取材自制而成,无艺人则无乐器,同皮影雕刻一样,能制者鲜矣。

二、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加强保护与传承

通过2016年戏曲剧种普查,笔者對安康道情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为汉滨区今后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参考数据。

对安康道情老艺人进行实地走访、交谈,不仅使工作人员和老艺人彼此熟悉,增进了了解和感情,也让老艺人们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在和老艺人的交流中,笔者不仅在戏曲知识、为人处世方面得到了增强,而且被他们在从艺路上的艰辛付出和对安康道情皮影不愿割舍的情怀所感动。在笔者的眼中,他们就是舞台的明星、安康文化的符号以及安康文化的守护者。

安康皮影在陕西居重要地位,属陕西“东路皮影”。[3]安康道情皮影,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总体风格精巧细致,身形清瘦,高不过七八寸,衣冠花纹装饰严谨;它的语言道白采用本地方言,唱词内容通俗易懂,题材丰富,涉猎广泛,说古论今,无所不有,让群众在欣赏娱乐时,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优秀文化、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它的音乐声腔别具一格,唱腔上既有高亢激越之粗放,又有委婉缠绵之细柔,让人们在劳动之余,情绪得到了宣泄,身心得到了放松。在物质和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年代,它是秦巴山地汉水两岸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等也逐渐呈现出消亡趋势,安康道情也不例外。

现有的皮影老艺人,无论是拦门还是后台,有的是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开始习艺,有的是迫于生计,在严师教棍下出师,都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30年以上的学艺经历。如今,他们已是古稀老人,无论是拦门还是后台演奏艺人、道具的制作艺人,不是没有徒弟,就是带徒人不多,出师鲜矣。

近年来,汉滨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积极申报省、市、区级安康道情代表性传承人,安康道情传习所挂牌,编辑出版《安康道情皮影》《安康道情皮影戏剧本》,组织安康道情皮影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汉滨区优秀民间文艺展演暨非遗节上安排安康道情展演,举办安康道情传习骨干培训班,安康道情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安康道情皮影宣传、展示,推荐安康道情传承人参加陕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皮影高级研修班等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启动安康道情皮影戏抢救性保护

据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汉滨区文化馆曾对安康道情表演、音乐等做过系统的采录,但因年代久远,音视频资料保存不全。2020年4月12日,汉滨区文化馆非遗部在五里龙头村召开了安康道情抢救性保护座谈会。座谈会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沈纪生谈到安康道情的保护与传承时,几次落泪。他动情地说:“我今年78岁了,真害怕我们这几个老人手走了,这事情就没有了,不能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咱们的手里失传了。作为我们在世的这一代,要把咱们的责任尽到,如果没有把老前辈传授给我们的技艺传下去,实在愧对老前辈,愧对社会,也愧对现在这个时代。我现在是义不容辞,愿意把这个事做好,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做好。”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光仲说:“咱们都有这个决心,都有这个信心,把咱们力所能及的都贡献出来,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对我的思想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咱们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把祖先给咱们传下来的技艺,咱们知道的情况和知识都无私地贡献出来。我跟沈老师说,咱们道情皮影再不弄就完了,就剩咱们这几个人了,眼看离80岁没几天了,再不弄就迟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龙茂说:“我们在师父面前抱一个态度学,在下面去抱一个态度传,我们要尽量地传承下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朱俊善说:“趁着现在安康道情的师父们还在,虽然传承技艺的广度和深度,跟不上老一辈的师父们,但主体还在、框架还在、韵味还在,亟须记录性保护下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章根说:“我希望后继有人,我将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参会的20余人达成共识,现在是抢救性保护最好的时机,如果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大家决定齐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汉滨区文化馆非遗部根据座谈会上老艺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决定联合安康道情传承人,对安康道情皮影戏曲牌和安康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个人的从艺经历、技艺特色和传承情况,以传承人口述的形式加以整理,对汉滨区安康道情皮影戏项目的历史渊源、操影和唱腔特色、影卷收藏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收录。结合现状和实际情况,决定先行动,尽己所能地抢救,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成立安康道情抢救性保护工作小组。由非遗部主任年静担任组长,下设三个专业组。(一)演奏组成员:柳花忠,拦门,主唱;沈纪生,皮弦;唐章根,皮弦,板胡;陈光仲,板胡;李龙茂,司鼓;朱俊善,司鼓;胡清沛,笛子;梁荣生,笛子;唐国朝,唢呐;沈纪平,唢呐;胡正满,二胡;徐生力,梆子;石维奎、刘国际、韩国芳,演唱。(二)采录组成员:录音,年静;摄像,赵承荣;摄影,汪德珍。(三)整理组成员:陈光仲、杨尧礼、徐生力、马柏青。

其次,确定主要采录内容。(一)安康道情音乐,包括安康道情的各种唱腔和各种版式、曲牌、打击乐;(二)安康道情皮影戏;(三)安康道情皮影图谱;(四)传承人口述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安康道情抢救性保护工作小组在没有经费和外援的情况下,完成了10次采录,采录音频8小时,视频资料5小时,图片资料500余张。由于经费和人手等原因,采录工作暂时停滞。前期的抢救性采录工作,为安康道情皮影戏今后的保护传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安康道情皮影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汉滨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作为安康道情皮影戏保护单位,近年来,虽然在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是还远远不够。为了使安康道情皮影戏焕发新的活力,古为今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保护现有资料,将保护传承经费纳入政府预算

1.搜集、整理现存传统剧目、曲目、影谱等,编印成册方便保存、推广。

2.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全方位记录现存的表演、声腔、文武场面、程式等。

3.在安康博物馆、汉滨区非遗陈列馆、村史馆等公共开放场馆,开设安康道情皮影戏展示区,用动静态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

4.组织民俗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挖掘安康道情皮影戏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社会教育价值。

5.非遗项目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传承人的保护。首先,我们要为每一位代表性传承人提供3000至5000元的申报经费,协助传承人完成必要的申报工作;其次,对已申报成功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发放2000至5000元的传承经费。

(二)通过展示、宣传、保护等措施,提高道情艺人的社会地位

1.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安康人了解安康道情皮影戏,知晓道情皮影传承人,讲好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传承故事。

2.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举办安康道情皮影戏展演。

3.开展安康道情皮影戏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

4.设立安康道情皮影戏小剧场,定期请老艺人演出。

5.定期录制选送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优秀片段,在安康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展播。

6.为传承人立传,详细记录传承人口述史。

(三)探究安康道情皮影戏传承规律,做好传帮带

1.抓好传习村、传习所、传习户的命名和日常管理工作。

2.按照安康道情皮影戏的传承规律,鼓励老艺人的家人学艺。

3.在传承人所在地开办道情皮影戏培训班。

4.在传承人当地中小学内开设道情皮影戏普及课程。

5.组织非遗志愿者團队,定期开展安康道情传承志愿服务。

6.利用互联网,在抖音、视频号、快手等现代网络传播平台宣传展示安康道情皮影戏,培养一批爱戏、懂戏的新一代道情皮影戏的铁杆粉丝。

五、结 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从远古至今,安康始终在人口的不断迁徙运动中起伏跌宕。尤其是明清两代,陕南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集汇点,一场跨世纪的移民运动冲击着这块古老的土地。其作为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几千年来产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艺术,安康道情皮影戏在安康的秦岭、巴山、汉水间产生、壮大,深受人们的喜爱。几百年间,安康道情得到安康人文和艺术的滋养,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安康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安康乡土文化的具象展现,是安康精神的传承载体。冯骥才说:“只有老百姓都保护了,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4]

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安康人民的光荣任务,把这项任务完成好,使之放射出民间戏曲艺术的灿烂之光。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冉本藩,刘勇先.安康民俗藏宝[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2] 冉本藩,刘勇先.安康民俗藏宝[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3] 丁文.安康造型艺术[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4] 冯骥才.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