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2021-05-28董新红李静李培骏海洪
董新红 李静 李培骏 海洪
摘 要 根据“生物制品学”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探讨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以期为生物工程其他学科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6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products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By fully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we can guide stud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other disciplines of bioengineering.
Keywords course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ploration; thinking
1 “生物制品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生物制品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以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为理论和实践基础,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生物制品学”的发展与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生物制品对于保证人类生命健康,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2)各章节主题性强,但有比较统一的教学模式。教材的编排内容丰富,条理性强,各章节都有比较鲜明的主题内容,教学模式统一,便于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1](3)学科发展迅速,前沿性强。生物制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成立较晚,但社会对生物制品的需求性比较高。随着疾病的产生和流行,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开创的新技术也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比如2003年的SARS病毒,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和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人类每一次与新的疾病交锋,都代表了该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科学。
2 “生物制品学”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培养求真务实,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生物制品的研究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凭借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才使得生物制品产业能够蓬勃发展,学科理论知识也不断丰富。胰岛素的发现者班廷和他的助手在研究胰岛素过程中,虽然多次失败,但仍然没有放弃,突破重重困难,终于提取到胰岛素。为了验证胰岛素的功效,两位科学家在自己身上注射了胰岛素最终证实胰岛素应用于人体是安全的。而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也使得他们代表的“胰岛素精神”成了求真务实精神的代表。王应睐先生根据胰岛素是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发现和V. du Vigneaud 已合成首例生物活性肽—催产素等大量实验事实,在查阅资料和组织开展前期预实验后,科学分析并认为我国开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可能的。[2]
2.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生物制品学”的起源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在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伟大成就。关于疫苗的起源的最早记载是我国宋代曾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1956年我国学者汤飞凡用鸡胚卵黄囊培养基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3]1965我国科学家年在极端恶劣的国际形势及科研条件下,历经多次失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人工合成世界第一个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4]通过讲述我国生物学家的科研成就及对世界生物制品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刻苦钻研,树立献身祖国医药事业的远大目标。
2.3 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生物制品是用于预防传染病、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制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危。通过引导学生回忆2018年“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带给社会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制品规范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讲授乙肝疫苗和艾滋病疫苗的应用章节,一方面会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感染疾病危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肝炎和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机理,正确对待和关爱乙肝病人和艾滋病病人。随着 “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展现出了诱人的前景,而这些先进的技术给人类也带来了未知的风险和伦理挑战。通过引入2018年震惊全球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育学生在进行创新性科研工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坚守生物科技伦理的底线。[5]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论断,既要崇尚科学,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为人类服务,也要思考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带来的冲击。
3 “生物制品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3.1 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组织教学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物制品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大突破,不仅要讲好专业知识,也要做好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命伦理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融合。专业课老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政治修养的同时,要具有思政育人的意识,以“匠心精神”认真准备和组织每一节课,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做好表率。
3.2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政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学方式还可以选择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的老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6]如采用分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5-6人分成一组,采用分工合作方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或感兴趣话题进行资料收集、课堂讲述或展开讨论。如针对社会影响恶劣的“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震惊全球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在课堂上陈述观点和看法,老师给予点评和成绩考核。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4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生物制品学”这门课程而言,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还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不弱化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利用课堂主渠道,润物无声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的认知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四个自信”意识,增强学生为我国生物医药事业而奋力拼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蓝柳萍.课程思政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3-55.
[2] 周向軍,石国玺,高义霞.“课程思政”视角下生物化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419):229-231.
[3] 王春燕,张好强,李培琴.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J].高教学刊,2019,12:177-180.
[4] 贾俊强.“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讨[J].现代面粉工业,2020,3:34-35.
[5] 林英,司春灿,罗嗣佳妮.思政元素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2020,35(2):53-57.
[6] 余光辉,覃永华,龚汉雨,唐仙英,徐鑫.融课程思政和批判性思维于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策略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