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普通地质学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
2021-05-28王明明冯松宝李斐斐
王明明 冯松宝 李斐斐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高校中大多数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如何进行有机融合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通过对地质类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探索推进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促进地质类专业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普通地质学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5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most cours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mong which, how to combin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rganically is still a process to be explo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geology course in geological special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xcavates the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general geology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ll-round education goal of geological specialt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general geology; ideological elements
普通地質学是普通高校地质类专业如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的重要专业基础课。[1]普通地质学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2]普通地质学在教学中通常以客观地质环境为素材,以地学理论为主线,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剖析讲解,教学目标围绕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综合分析实际中的地质问题。[3-4]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地质人才的重要使命。[5]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普通地质学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探索推进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1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重“专业成才”轻“精神成人”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普通地质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时候开设,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地质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能够综合分析实际地质问题,对地质现象进行解释,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总体上围绕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呈现出专业教育为主,思政教育缺乏的现象,课程的思政功能难以凸显。
1.2 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轻思政渗透
普通地质学是以地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地质类基础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门理论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倾向于从客观上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涉及的思想政治立场、价值观相关的知识较少,实施课程思政的难度较大。总体上看,教学内容仍然呈现出重知识技能、轻思政教育的特点,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进一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1.3 教学评价重知识测评轻德育考核
普通地质学以往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较为单一,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升的检测,缺乏对“德育效果”的观测指标体系,偏重选拔的评价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普通地质学课程在对地质学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考核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对学生思想态度、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评价,实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社会素养的熏陶二者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2 有效推进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途径
2.1 更新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思政
普通地质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课程建设方面重视课程思政思想的融入,在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中要凸显课程思政价值的引领功能。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应密切结合国家需求和战略导向,从高纬度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对地质矿产的可持续发展观,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提升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2 拓展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需要不断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提高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挖掘普通地质学中蕴含的思政内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从多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发掘地质理论和自然地质现象中蕴含的深层哲学,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文化育人和精神育人的协同发展,例如通过对地球结构和物质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间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是对立统一的,通过对全球变暖、水土污染等地球环境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意识。
2.3 创新教学方式,渗透思政教育
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两个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渠道+网络阵地”的作用,引入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将时代楷模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不断创新,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开展野外地质实习期间,在学习地质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野外地质实习较为艰苦,通过这个过程也可以塑造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格。
2.4 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思政效果
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测评外,还需要在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环节设置“思政效果”的观测点。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当今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相契合,目的都是为了扭转重知识能力、轻素质培养的弊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课程思政使得专业课具备了专业教育和育人教育的双重角色,相应的教学评价也要具备知识检测和育人效果监测的双重指标。因此,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评价中需要转换评价方式,在考核中将一定比例的思政考核成绩纳入最终成绩当中,改变过去单纯考核知识的做法。
3 结语
课程思政与普通地质学有机融合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手段,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促进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菲,金成洙,张建军,等.《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3,(2):24-27.
[2] 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9(02):85-88.
[3] 張尚锋.《普通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1):167-168.
[4] 周晓峰,代金友,兰朝利,等.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88-90.
[5] 卢杨,刘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J].高教学刊,2019(2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