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对商业的态度和认知

2021-05-28范晓青王斌

蒲松龄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商业活动蒲松龄聊斋志异

范晓青 王斌

摘要:《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对商业的态度主要是:不耻于经商和追求财富,对大多数人发家致富后会放弃商业活动转而购买土地房产的行为并未表示不满。而且蒲松龄在作品中指明——想要在商业活动中获得成功需要“勤”。有时为了追求利益商人发家的方式并不总是无可指摘,有些商人会使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故事中商人的成功也离不开机遇和运气的加持,这是对他们良好品质的福报。蒲松龄的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和认知符合他的身份和经历。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商业活动;态度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经商的篇目虽然不在少数,但是除了《王成》《黄英》《刘夫人》等几个故事中有比较多的篇幅描写经商的情节之外,其余的故事中或者是简单使用商人的身份来展开故事,如《夜叉国》《罗刹海市》;或者把行商过程作为一个发家致富的手段,几句话一笔带过,如《雷曹》和《青梅》;或者是通过故事的展开指出商人的某些性格特点,如在《白秋练》和《褚生》中展现了商人的重利思想。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有限的内容中看出蒲松龄对于商业的态度和认识。

一、不耻于经商——自食其力不为贪

在《黄英》篇中,求贫、安贫的“高士”马子才,在安于贫穷和享受富贵间多次摇摆不定,最后的结果都是妥协于后者,使得他身上虚伪矫情的一面展现的淋漓极致。相比之下,陶家姐弟就坦荡很多,陶生面对马子才的质问和鄙视时,很坦然地说:“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黄英也说:“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 [1]692根据蒲松龄对两姐弟的刻画描写,我们看到他们对渴望富贵的表达是不加遮掩的,对商业的态度也是开明的。在他们看来,以商业手段追求生活的安定和富贵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应该遭人鄙弃。

这样的态度在其他篇目中也有出现,比如《雷曹》篇的开头:“乐恒产无多,又代夏生忧内顾,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没,而况于我!人生富贵须及时,戚戚终岁,恐先狗马填沟壑,负此生矣,不如早改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1]210樂云鹤认识到要迫切改变生活的窘境,依靠读书求取功名是行不通的,不如放弃读书去做生意,果然家境宽裕了很多。还有《罗刹海市》中:“马骥……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1]228马父的观点类似于“哪见文字锅里煮”,读书在短期内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马骥就听从父亲的建议放弃读书而选择了和人出海做生意,不只收获了大量财富还有了一番奇遇。在《细柳》一篇中,次子长怙读书不成,细柳先令他“弃卷而农”,怙惮于作苦,母怒并教训他:“四民各有本业,既不能读,又不能耕,宁不沟瘠死耶?” [1]499长怙农工既毕,“母又出资使学负贩”,经过一番挫折,终于“货殖累巨万矣”。细柳认为“四民各有本业”,并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是一味鼓励读书考取功名,也显示出不耻于经商的开明态度。

二、行商坐贾仍需勤

虽然做生意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活动,但是在蒲松龄笔下,想要依靠商业发家致富,还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离不开“勤”字。比如在《黄英》中,陶生在买花的人稀少之后,为了打开销路,“陶乃以蒲席包菊,捆载数车而去。逾岁,春将半,始载南中异卉而归,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复归艺菊”。陶生不辞辛劳,坚持数年,才得以攒下家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还比如《青梅》中写道:“梅又以刺绣作业,售且速,贾人候门以购,惟恐不得。得资稍可御穷。” [1]225《鸦头》一篇中鸦头和王文私奔后,“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女作披肩,刺荷囊,日获盈余,顾瞻甚优,积年余,渐能蓄婢媪。王自是不着犊鼻,但课督而已”。[1]296虽然在《青梅》故事中,一家人的发迹离不开男主人公的考取功名,但是他可以安心读书,离不开妻子卖刺绣攒钱以满足吃饭穿衣的物质条件,解除他的后顾之忧。青梅的赚钱之道毫无疑问是离不开“勤”的,她只有一直努力刺绣才有收入,才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鸦头》里的王文和妻子一起奋斗,以卖酒贩浆来补贴家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钱财都是劳动所得,其中没有夹杂运气的成分。做不到“勤”或者害怕吃苦是不能依靠商业致富的,甚至有可能会血本无归,这方面的反面教材是王成。《王成》一篇开头就指出王成“性最懒”,以至于家庭衰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所幸遇到了狐仙祖母,给他钱财做生意,甚至根据自己的神通,知道及时贩卖葛布到达燕都可以大赚一笔。老人叮嘱王成:“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但是王成在路上“檐雨如绳,过宿,泞益甚。见往来行人践淖没胫,心畏苦之。待至亭午,始渐燥,而阴云复合,雨又大作。信宿乃行。……先是,南道初通,葛至绝少。贝勒府购致甚急,价顿昂,较常可三倍。前一日方购足,后来者,并皆失望。……亏资十余两,悉脱去。” [1]57-58王成的这番遭遇和懒惰、害怕吃苦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关系。

三、富贵已得买田地

虽然进行商业活动发家致富的途径不同,有的依靠卖花,有的通过卖绣品,还有的是在做生意过程中依靠好运得到大笔财富,但是他们得到财富后不约而同地走向放弃行商,买土地的道路。比如坦诚地说出通过行商以追求财富的黄英姐弟,黄英在和马子才成亲后,“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 [1]692有了足够的钱财之后,黄英不再扩大生意,甚至放弃了生意,依靠先前买下的“村外置膏田二十顷”生活,而且陶生也被马子才说服,不继续在南京卖花,而是回家大修庭院,每日喝酒下棋取乐。王成卖了鹑鸟得到财物后回家,祖母要他“置良田三百亩,起屋作器,居然世家”。[1]60作为出家人的金和尚,则是“卷怀离寺,作负贩去。饮羊、登垄,计最工。数年暴富,买田宅水坡里。弟子繁有徒,食指日千计。绕里膏田千百亩。里中起第数十处”, [1]495即使是出家人通过经商得到财富也是购买田地、租赁土地当一名地主。《聊斋志异》中有的获得大量财富的人不是商人,但是得到金钱后也是购买田地,比如《某乙》中的盗贼某乙,在家境困难之际,依然重操旧业,“乙举箧,知有物,乃破箧,以手揣取,凡沉重物,悉纳一囊,负之疾走,竟取道归。由此建楼阁、买良田、为子纳粟。邑匾其门曰‘善士”。[1]236《促织》故事中,因为皇帝很满意他们供奉的促织,就给了这对父母很多奖赏,在文章最后讲到:“父母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记,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1]247这对父母面对金钱也都是同样的选择——百顷土地,楼阁万椽。购买土地似乎是当时人发迹之后的的共同选择。

四、运气福报的加持

《王成》中的主人公拾金不昧得到狐仙祖母的资助,银子被偷走后认命没有报官,店家看他忠厚老实,就给了他一点钱。王成用店主给的钱买了一笼子鹑鸟,并得到一只善斗的鹑鸟引起王爷的注意,讨价还价时听从店主人意见得了六百金。得到这一结果需要运气:财物被偷后得到店主金钱的资助,买了十几只鸟活下来的正好是实力最强的,遇到的王爷也是温文尔雅讲道理的,店主人对他的帮助是有始有终的。所以王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机遇和运气。还比如《罗刹海市》中的马骥,出海时被飓风吹到了罗刹海国,有了一番奇遇,在罗刹海市上因为自己的中国人的容貌受到了“东洋三世子”的欢迎,又因为自己的才华得到龙君的赏识,成为龙君的女婿。后因思念故土而回国,龙女则是:“以鱼革为囊,实以珠宝,授生曰:‘珍藏之,数世吃着不尽也。”蒲松龄在文章最后批判世事荒谬,发出了“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的感叹。《钱卜巫》中的夏商,“诚朴无二,躬耕自给,乡人咸爱敬之”,有富翁某“假以资,使学负贩”,但是夏商屡屡失败,好不容易“货资盈辈”,不幸又于渡江时遇上飓风,“物半丧失,归计所有,略可偿主”,他的品德感动上天,五十八岁时“修葺墙垣,掘地得铁釜……白锁满瓮”, [1]538-540后虽为邑宰昨取,但终又原物奉还。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很多商业活动,而且借助角色之口表明了自己对经商行为的开明态度,体现了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可见当时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虽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民间商业活动仍很活跃,甚至在蒲松龄的家乡山东,“物产如沿海的盐田,莱芜的冶铁业,登、青、莱诸州的蚕丝和瓷器,东昌的毡,充州的棉花,博山的瓷器和琉璃,章丘的铁器等,都十分知名,并倚赖商人们行销各地”。[2]12在思想领域,王阳明提倡士农工商地位平等的“新四民说”和清初学者陈确提出的“治生论” ① 动摇了关于“四民”的传统观点,而且相比于农业得到更多的财富吸引人们前去经商。

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商业不持贬低态度,一方面如前所述,这和社会对商业活动的开明态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蒲松龄父亲的经历有关,蒲松龄的父亲就是完成了从儒到商再到儒的身份转变。蒲松龄在《述刘氏行实》中这样写道:“初松龄父处士公敏吾……操童子业,苦不售。家贫甚,遂去而学贾,积二十余年,称素封。然四十余无一丈夫子。不欲复居积,因闭户读,无释卷时,以是宿儒无其渊博。” [3]333他的父亲如同前边故事中提到的乐云鹤一样,认识到读书不能迅速改变眼前窘迫的处境,只好暂时放弃读书而经商,等到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后再回归儒者的身份。不知是否是巧合,蒲松龄还在《刘夫人》里安排了一个身份从贫儒转变为富商后又回归儒生考中功名的廉生。

与此同时,蒲松龄对于商业的态度又是保守的,《聊斋志异》中的从商者们在积累了足够的资产之后,不是积极扩大再生产,而是放弃商业活动,转而投向买田地。我们可以看到经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购置土地,转回小农生活的耕织;或者是继续读书考取功名,走一条“耕读传家”的道路。由此可知,虽然商人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士和农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并且蒲松龄本人在贫寒之中也没有放弃过儒业,即便是辗转多地坐馆也没有选择行商。和行商对比,拥有田地进行农业生产更加安全,进行商业活动虽然得利多且快,但是出门在外有危险,比如《老龙船户》中:“盖此等贼以舟渡为名,赚客登舟,或投蒙药,或烧闷香,致客沉迷不醒;而后剖腹纳石,以沉于水。” [1]768被杀的客商达到了百十人。《薛慰娘》一篇写到了商人客死他乡。《诗献》中,范小山经商未归,而妻为盗所杀。而且在外经商还非常辛苦,《王成》篇中写道商人为了生计,哪怕是瓢泼大雨,地上的泥把脚和腿埋没也要继续向前不能停下休息。与蕴藏着各种危险的商业活动相比,弃商买田地是更为安全的,并且手中有土地,也可以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活多一重保障。

商人具有逐利的本能,这一点是无可指摘的。但是依靠我们的道德认知,善良的商人是应该得到福报的,就比如王成、夏商和马二混,都因为为人诚实厚道才得到了神仙或人的帮助,都有了很好的结局。但是有些商人,我们已经可以称其为“奸商”,比如前边提到的酒商,因为做了坏事,所以遭了化为异类的报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经商过程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讲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强调仁义道德的教化观念。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虽然在《聊斋志异》中把商人们描写的很生动,但同时我们也能很明显的看出蒲松龄在描写商业活动远不如描写科举读书更有底气、更加入木三分。蒲松龄对商人致富过程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归结到非自然力量,如运气、福报等,涉及到的真实因素也是供求关系和抢占商机,在这些作品里还不自觉的带着教化目的。而且,这些商人形象多是下层的小商小贩,而不是一掷千金的巨富,这些和作者本身所处的阶层环境有关。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商业活动是较为认可的,即使他对商业活动的认知还并不深刻,但是蒲松龄作为一名一生都在求仕的知识分子,这已经是难得可贵了。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孙洛中.《聊斋志异》商业文化思想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建业,张岱著.李贽研究丛书·焚书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明]凌濛初,著.二刻拍案惊奇[M].章培恒,整理.王古魯,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7][明]冯梦龙,编著.醒世恒言[M].顾学颉,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PuSongling's attitude and cognition to busines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FAN Xiao-qing WANG Bin

(School of Litera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Pu Songling's attitude towa?蛳

rds business is mainly as follows: he is not ashamed to do business and pursue wealth. He does not complain that most people will give up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buy land and real estate after they become rich. And Pu Song?蛳ling points out in his work that success in business requires diligence. Someti?蛳mes the way businessmen make their fortunes in pursuit of profits is not always blameless,some businessmen will use some disgraceful means.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men in the stor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blessing of chance and luck,which is a good reward for their good qualities. Pu Songling's attitude and cognition towards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his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Pu Songling;Commercial act?蛳ivities;attitude

(责任编辑:景晓璇)

收稿日期:2020-09-17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话语、儒家审美、民间文化的并存与融构——明清戏曲社会传播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5YJC751039)。

作者简介:范晓青(1997- ),女,山东德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代戏曲研究;王斌(1982- ),男,山东滕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從事明清戏曲生态、古典文人典论研究。

猜你喜欢

商业活动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商业活动中视觉设计的完善建议分析
蒲松龄
明清时期孔府家族的商业活动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