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丰”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1-05-28龚秋萍
[摘 要]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坚持“简而丰”的活动设置,有利于建构高效、具有创造机制的课堂,使教学由教师主动输出知识,转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具体的策略有:巧用类比,使知识生动化;设置情境,使文本形象化;主题生发,使思维发散化。
[关键词] “简而丰”;创造性;课堂策略
[作者简介]龚秋萍(197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一、“简而丰”概述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他主张“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做到了“六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才可以尽情地发挥出来。
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在于往学生脑袋里灌输现成的东西,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法保持和提高他们的欲望和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手,真正地掌握知识,从而增强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简而丰”的活动设置,正符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堂策略。所谓的“简”,指的是简单的活动环节,简洁的提示提要,简易的回答台阶,简便的作答方式;所谓的“丰”,指的是丰厚的设计内涵,丰富的答题角度,丰满的答题范围,丰盈的知识内容。“简而丰”的活动设置准则,其内涵是降低问题台阶,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兼顾到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学生通过分享获得自己能够“够得着”的发展素材。在正向的引导下,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展示的欲望,使教学由教师主动输出知识,转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
二、“简而丰”活动实践策略
(一)巧用类比,使知识生动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时,常常比较枯燥。此时,教师通常采用知识教授、灌输的方式。面对较为枯燥难懂的新知识点,学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教师需要把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搭好“帷幕”,设置知识点传授的台阶,巧用类比,关联已有的简单知识,使知识生动化、简易化。
例如,在教授“句子成分”时,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反复讲,在黑板上反复画:这是主语,那是谓语……学生很容易既觉得枯燥无味,又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教授这堂课时,某位教师的做法非常机智。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他就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替代枯燥呆板的术语,化陌生为熟悉。他说:“一个完整的单句,就跟一个人一样,有头、有脑、有身、有心、有腿、有脚……”他把“主语”称作“句子的头”,把“主语中心语”比作“脑子”,把“谓语”比作“身子”,把“谓语中心语”比作“心脏”……通过生动的类比,学生的畏难和紧张情绪一扫而空。接着,他让学生给例句找“头”“腦”“身”“心”。课堂上,学生跟作画一样,有的把句子各部分“画”得正确,有的则颠倒错乱,不免引起愉快的笑声。之后,他再让其他同学帮“画”错的同学纠正,让学生自己造句,并给自己的句子找“头”“脑”“身”“心”。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句子主要成分的划分方法,也明白了学语法是为了造出来的句子“不缺胳膊少腿”。一个简单的类比,使枯燥的知识点瞬间生动化。教师的机智灵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也使他们克服了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二)设置情境,使文本形象化
叶圣陶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做实习,做许多工作,比仅仅听讲复杂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导演,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欲望与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要想教者“逸”而学者“劳”,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以《河中石兽》这篇古文的教授为例,文章涉及一些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故事中的人物在思考问题时考虑片面,没有全面发展的观念,才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在教授这篇古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充分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营造“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对话情境:让一个学生担当“诸葛亮”,站在讲台上回答全班学生的提问。站在台上的同学,自然斗志昂扬、沉着大气,“群儒”则凝神细听、踊跃提问,大有不问倒“诸葛亮”不罢休的气势。通过创设一个美妙丰盈的“对话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敏捷才思,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沉浸在文本的情趣与理趣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只在关键处点拨与提升,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简易的环节设置,却取得了丰满的课堂效果。
(三)主题生发,使思维发散化
发散思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指标。主题生发,是常见又有效的课堂活动设置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简易主题,对学生提出简单要求,鼓励学生创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主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不宜过多、过细,这样才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课堂上,教师只要将某个或某些学生对问题的精彩感悟或认识,顺势深入推进,推向全体学生。
例如,某节初一作文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秋》,并提出要求: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且小标题要具有完整性、创造性;列完小标题后,可以简单打好腹稿,举手展示。过了五分钟,有学生举手表示完成。几位同学的分享都很精彩,“红色的枫林,黄色的落叶,紫色的秋思”,“丰收的喜悦,金色的季节,似火的枫林”,“秋的动,秋的静,秋的美”。此时,一个学生极力要说他的得意之作,“飞舞的秋叶,苍老的树干,累累的硕果”。这三个小标题充满诗情画意,又意味深长,充满哲理。教师找准契机,在该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对这一组标题进行深入解析:“用一棵树来写秋天,前两者写生命的洒脱与凋零,是那么的静美,后者写生命的延续,又是如此的厚重;前两者的默默奉献,成就了后者的充实。”学生在懂得其中精髓之后,激起了新一波的创作浪潮,其中不乏“经典”之语,如“秋的气息,秋的滋味,秋的喜悦”,“金色的画板,沉甸的深秋,静静的秋夜”,“天平枫叶甲天下,薄雾美丽如仙境,苏城秋雨未绸缪”。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教师虽然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但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通过设置“简而丰”的课堂环节,教师做好配角,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成就学生的出色。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只有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教师只有积极创设“简而丰”的课堂环节,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