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2021-05-28王菊琴
王菊琴
摘 要: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民众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也有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小学生这一群体书面语言表达写作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对写作教学的要求进行了规定,也就是写作、习作和写话。但就当前小学写作教学来说,传统作文教学仍然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习作指导方式过于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特别是农村小学。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因为欠缺专业水平,同时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关注小学生习作能力。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
因为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现实,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这一现象较为突出。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并没有针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习作教学指导。在阅读方面,学生阅读量較低,积累的词汇减少,和城市小学生相比较,农村小学生缺少图书资料和习作经验,只能以劳动的方式对感性认识进行获取。另外,又因为教育工作者在习作教学指导方面不够系统,也没有深入的挖掘农村的多样化习作素材,继而使得学生“言之无物,无话可说”,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习作能力不强,存在畏惧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习作和写话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身的研究为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性的策略和建议。
一、 强化学生生活实际和习作的联系
诗人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艺术哲理,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总是有源源不绝的活水注入。从个体成就方面来看,就需要有历史记忆和深厚底蕴作为支撑。小学生的习作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想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应当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对素材进行积累。相较于成人生活,小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最大差异就是学生是在学校中生活。学生从七岁开始进入到小学学习和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生的习作素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学校的生活,有人说学校生活无非就是考试、作业和上课,没有什么是值得写作的。实际上,学生习作的一个良好素材就是这三个方面,比如说上课,可以说上课是所有小学生在学校中都需要度过的,也是影响学生最深的环境、“哪节课最有趣而趣味点又在哪里、哪节课让你比较难忘、难忘的点又在哪里”。另外,学校的生活并非只是考试、作业、上课这三方面,也包括了班级汇报、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另外还有和同伴之间的故事、误会、友谊等,实际上都是习作的良好素材。
小学生活中,家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较于自然人,并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家庭是他们成长发展安全稳定的避风港。我们留意观察,对亲人们的言谈举止进行体味,能够发现也是习作中不可多得的丰富素材。比如说母亲时常告诉我们“完成作业时要细心,坐姿要正确,冷了要穿上外套”,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言语都包含了很多爱护和关心。另外,家庭中的一些小游戏、联欢会或者是家庭的内部成员的表现以及家庭中的烦心事、趣事、乐事都是学生可以进行习作的素材。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并不是枯燥单一的。小学生也是一个社会个体,他们也需要经历和成人一样的社会生活,他们的每一个言谈举止和社会生活的事件相关联。比如说学校门口的保安叔叔,小摊的卖冰糖葫芦的阿姨,和自己一起放学回家的弟弟妹妹,他们中的某一个人可能会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在坐车回家时,是否会遇到街头的所见所闻,是否能够引起你的深刻体会,是否受过他人的倾心帮助,你的心灵可能会因为某一件事而有所触动;杂谈报纸、娱乐节目、电视新闻有没有哪一帧画面让你记忆犹新。假如小学生能够细心地记录,都会成为他们的良好习作素材。但就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来看,学生的习作能力明显较为缺乏,存在无素材可以运用,无事情可以写作的问题。并非农村的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少了观察,在对生活素材积累的能力和意识方面比较欠缺。也不是城市和农村生活存在差异,更多的是学生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生活实际和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习作指导要遵循学生习作心理转换的规律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刘淼教授提出了心理转换理论。他认为,三级转换理论模型能够将学生的习作心里凸显出来。在最初阶段,学生在进行习作时,思维能力会对其产生控制;其次,学生结合之前产生的工作记忆和先前经验信息,能够产生内部语言;最后是外部的语言表达。而所谓外部语言的表达,又包括了口头语言表达和外部书面表达。所有的学生个体在进行习作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是需要有逻辑、有层次的转换。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习作教学时,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这些内在心理,即便当前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有着诸多的理论研究,但是也很少有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在习作时有着怎样的内在心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所出现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不足都是欠缺事物关联所导致的,比如说环境和阅读。但是,很少有工作者能够真正的去考虑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就是学生缺乏这三个阶段所关联的转换能力。而想要提升学生这一转换能力,教师的习作指导是最有效的一个方式。
实际上,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进一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进行选择能力的训练。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并对相应的写作基础技能进行掌握。而训练选择能力能够让学生对处理材料的方法进行明确。稳固了思维和选择这两方面能力的前提下,对学生表达能力展开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是比较符合学生心理转换能力的顺序的。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只有教育工作者才能够提供这样的帮助和指导,以此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来说,其关键和基础就是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习作热情和兴趣。农村小学生在传统的习作教学长久影响下,他们的习作积极性和热情受到了明显的压制。当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进行习作时,都会表现出来一种敷衍了事和消极逃避的态度。实际上这也和教师的习作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这一受教群体最紧密联系的就是一线的工作者,而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会对受教育群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在习作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方面都表现出陈旧、单一的问题,这是导致学生逃避习作的主要原因。假如说教育工作者能够对自身的习作教学模式、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变和创新,这势必会提升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