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奇灵病床边的“灵”工巧匠

2021-05-28刘炳圻王睿

大众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内膜妇产科宫颈癌

刘炳圻 王睿

李奇灵,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性学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性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性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4年,擅长妇科肿瘤尤其是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治,也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工作状态中的李奇灵,总是一副“脚踩风火轮”的状态。虽然和大多数女性一样,李奇灵也爱逛衔、旅行,但比较而言,做临床科研产出成果的喜悦更令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李奇灵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她带领团队致力于磁外科在妇科领域的拓展应用,成功实施国际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及卵巢囊肿剥除术,避免了传统腹腔镜手术切口多、创伤大等缺点;研发“磁封闭式防播散举宫杯罩及举宫器”,解决腹腔鏡下宫颈癌根治术后的“肿瘤播散”问题;研发磁性子宫托,解决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盆腔脏器脱垂问题。

首战告捷

2006年,李奇灵博士毕业回到临床工作。扎进临床,繁重的业务让她无法延续博士阶段的基础研究。但随着“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成为考评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在时任妇产科主任苟文丽教授的启发下,李奇灵开始从日常工作中着手开展研究。很快,她发现反复消毒的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器械在基层医院有消毒不严格、术后继发感染的临床风险,便萌生了研究一套一次性器械包的设想。

但是,起步阶段非常艰难。当时,医工交叉结合的理念不像如今已经成为共识,关注这方面工作的学者少之又少。在当时的科研评价标准下,像一次性宫颈钳这样的产品对于工科学者来说,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但毕竟创新点不多,缺少分量。

李奇灵四处碰壁,最终还是通过私人关系找到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和力学教授帮忙。大家反复研究改进、开发模具,中间设计了近10个试验品。没有助手和学生,所有事情李奇灵都只能在临床工作之余独自完成。为了达到临床使用的强度和力道,李奇灵经常出入菜市场购买牛肉来做试验,历经两年时间,终于成功生产出能够提起9公斤牛肉的一次性宫颈钳,并于2011年申请了专利。这件产品成为当时国内的独家产品。

2013年,“一次性宫颈钳的研制开发和推广”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申请了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项目,目前这项产品的销售额每年达到2000余万元。

“类似一次性宫颈钳这样的‘小东西,背后也有大科学命题,也能出大文章。”在临床科研实践的道路上,李奇灵首战告捷。

慢慢上道

有了第一次研制成功的经验,围绕子宫内膜癌筛查,李奇灵在临床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在她看来,无论医疗、科研还是教学工作,都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医疗是目的,教学是途径,而科研则是更好推动临床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李奇灵的身上,有股敢闯敢拼的劲头。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她却敢于尝试。2012年,正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李奇灵发现,当时现存的国内外子宫内膜取样器都不完美,存在刷毛少,与宫腔形态不符,无法刷取宫腔底部细胞等缺陷,这无形中会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筛查的漏诊率。于是,她下决心改进取样器。经过反复研制、画图,寻找合适的材料,李奇灵制成了若干中间型产品,且最终生产出符合宫腔形态的倒三角形的一次性使用子宫内膜取样刷,并于2015年取得生产许可证,开始投入市场。

子宫内膜刷生产出来后,遇到了细胞病理学难诊断的瓶颈。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内膜癌筛查主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史桂芝教授讲授了内膜癌筛查病理学方面的进展。李奇灵听完讲座,立刻与史教授谈了合作的设想,双方一拍即合,之后历时3年,共同研发了“Li-Shi子宫内膜癌筛查系统”。这一系统由原有采用细胞学诊断的方法演变成利用细胞微组织学病理进行诊断,降低了病理诊断难的门槛,并于2018年被推向市场。

前不久,李奇灵教授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钟德星教授团队一起,开发研制了“子宫内膜细胞AI辅助诊断系统”,利用人工智能(AI)识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细胞,用于内膜癌的筛查。目前,该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正处于软件注册阶段,有望今年投入市场。这将有望成为国际上第一套子宫内膜细胞AI辅助诊断系统。

厚积薄发

2020年12月,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李奇灵教授工作室”正式成立。磁外科领域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吕毅教授赞扬李奇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西迁精神”。

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既往认为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以替代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但在2018年年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经过大数据分析,相对于开腹手术,在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中应用腹腔微创手术后复发率更高。

随后,李奇灵带领学生与吕毅团队合作,利用磁封闭技术,开展了避免早期宫颈癌在行腹腔镜手术中癌细胞播散的研究,目前已成功完成了36例。此项技术如果研发成功,将使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更加安全可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一名懵懂迷茫的年轻大夫成长为在临床科研中不断创新、频出硕果的专家,李奇灵体会到:从事医学事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医学是经验科学,很多人需要到40岁以后,才能独当一面,因此初级医师阶段的积累非常重要。医学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所以从初级医师阶段开始,就要培养临床研究思维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厚积薄发,形成创新技术和产品,服务于广大患者。

猜你喜欢

内膜妇产科宫颈癌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别大意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B超子宫内膜回声不均是病吗
如何选择不同效价的宫颈癌疫苗?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22例近期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