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用多学科联动模式进行管理的效果研究
2021-05-28高冰谢广艳
高冰,谢广艳
北京大学医院外科,北京 100871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如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这对患者的生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对于慢性疾病来讲,患者要长期服用药物,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另外,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通常在社区治疗,但因其工作生活及自控力的影响,多数患者在社区治疗期间难以严格遵医嘱用药,这样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1]。多学科联动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模式,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提出,这是一种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在慢性疾病管理中应用该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减少医疗成本,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问题。但因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失衡,所以关于多学科联动模式的应用尚停留在初级阶段。鉴于此,该文选取该院周边社区2019年1月—2020年1月建档的慢性病患者100例,探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用多学科联动模式的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社区建档的慢性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研究,随机把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49.21±4.22)岁;高血压患者23例,冠心病患者14例,糖尿病患者7例,其他患者6例。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49.36±6.12)岁;高血压患者26例,冠心病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14例,其他患者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建档后均实施对症治疗,期间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慢性管理,即社区护士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观察组应用多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慢性疾病的管理,具体如下:①创建多学科联动管理团队。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管理需求,组成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健康管理师等在内的管理小组,分工明确,逐级管理,保证慢性管理的连贯性及专业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2]。②内分泌医师、健康管理师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教会患者掌握血压测量、心功能评定的方法,从而强化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与了解。③心血管内科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此满足患者的慢病自我管理需求、疾病知识认知需求等,改善其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④健康管理师要定期在社区开展慢性疾病知识的讲座,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掌握与慢性病相关的知识,同时借助面对面的演示,让患者掌握血压、血糖的测量方法,从而更好地评估自身情况,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⑤营养师要按照慢性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从而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营养需求[4-5]。⑥家庭医生要做好慢性疾病患者的随访工作,测量患者的身高、血压、血糖及体质量等情况,并对其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1.3 观察指标
应用社区自制的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管理前后护理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控制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选择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管理前,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控制改善情况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控制改善情况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病管理一直是临床上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相对单一,造成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比较差,难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欠佳,所以亟需探究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5]。伴随全面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多学科联动慢性管理模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来讲,创建多学科联动干预小组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积极整合慢性病管理中的优质资源,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从而保证慢性管理的连贯性及专业性[6]。慢性病的防治是个系统化的任务,多学科联动模式的应用为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在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学科联动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引入个性化的治疗理念,对其予以人性化关怀,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多学科联动模式中,干预人员由心血管内科医师、主管营养师及护师、内分泌科医师等组成,各个学科的干预人员责任划分清晰,通过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科学管理,能为患者营造健康的就诊环境,帮助其树立积极治疗的自信,以此减少患者家属出现慢性病的概率[7]。但多学科联动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打破学科间的局限,充分发挥多学科的联动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在健康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多学科联动能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衡量活动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从而满足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社区医院通过开展“合力抗慢病”的活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应用多学科联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需求服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多学科联动模式的专业性及连贯性[8]。社区健康活动通过结合患者的不同病情制定不同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灵活性。多学科联动专家队伍由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等组成,其技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疾病知识指导,满足患者的疾病认知需求。内分泌专家教会患者判断自身血糖状况的方法,从而提高其对自身病情的判断。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效果比较[n(%)]
心血管内科医师临床经验丰富,可以向患者讲解比较全面的慢性疾病护理知识,教会患者正确应用血压仪、血压测量仪等,便于其更好地实时监测自身的血糖情况。临床营养师通过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结合慢性疾病的个性化营养需求,安排其合理饮食,从而满足患者的健康营养需求。在健康饮食过程中,通过聘请资深的临床营养师,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营养师与临床专家通过不同视角向患者讲解饮食搭配的重要性,让慢性病患者借助日常饮食合理管控血压、血糖等情况,又能实现健康膳食。一方面借助饮食调控,另一方面管理慢性疾病药物,宣传科学用药知识[9]。另外,从运动科学的视角入手,让患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运动类型,指导其锻炼身体,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健康管理师依托社区工作人员能借助优质资源,与临床科室开展协作,保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临床专家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疗服务,而医务社工能为患者提供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医师及健康管理师能帮助慢性病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自信,疏导其疾病带来的痛苦情绪,释放其情感,增强其归属感,提高组内成员的适应能力[10-11]。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前,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控制及护理依从性情况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多学科联动管理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护理依从性及糖尿病控制改善情况等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P<0.05)。这说明多学科联动的管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多学科联动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针对性,能满足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需求[12-13]。社区通过原定时间开展具体的活动内容,从而实现预期的服务目标。据相关实践证明[14-15],多学科联动模式在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中具有显著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伴随医学模式的转变,既要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16-17],更要对其出院情况进行追访,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社区慢性病的管理中应用多学科联动模式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及护理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