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黏液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
2021-05-28黄莉
黄 莉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超声科,北京 102600)
乳腺黏液癌又称黏液样癌或胶样癌,是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少见组织学类型[1],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1%~7%[2-3],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其影像学表现与乳腺良性占位病变如乳腺纤维腺瘤相似,易致混淆,常导致延迟诊断[4]。本研究观察乳腺黏液癌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表现,以提高超声科医师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16例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黏液癌患者,其中1例为乳腺黏液癌保乳术后1年复发,均为女性,年龄38~86岁,平均(63.3±13.6)岁;共17个病灶,16例单发、1例多发(2个)。排除经静脉CEUS禁忌证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upersonic Aixplore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15-4探头,Philips 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9-3探头,HITACHI HI VISION Ascend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18-5探头,迈瑞Resona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9-3U探头,探头频率3~18 MHz,行常规超声检查。以Philips 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直径>5 cm病灶采用频率1~5 MHz的C1-5探头,直径≤5 cm病灶采用频率9~12 MHz的L9-12探头行CEUS,造影机械指数0.08,造影剂为SonoVue(声诺维)。
嘱患者仰卧,先以常规超声观察并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钙化、后方回声及血流特点等。之后选取病灶血流丰富切面经静脉行CEUS检查,将25 mg造影剂与5 ml注射用生理盐水混合,手动振荡使混悬液混合均匀,经肘前静脉团注混悬液4.8 ml后,快速推入5 ml注射用生理盐水,全程记录CEUS动态图像,观察时间2 min。由2名从事CEUS工作3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对动态图像进行分析,记录病灶增强程度及增强方式(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及是否存在无增强区)等。
2 结果
17个乳腺黏液腺癌病灶中,13个为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细胞外黏液区不含浸润性癌成分),其中1个伴神经内分泌分化;4个为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细胞外黏液区含浸润性癌成分),其中1个为乳腺黏液癌伴灶性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结构,1个为浸润性黏液癌伴浸润性导管癌、小灶微乳头样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癌,1个为富细胞型黏液癌伴浸润性导管癌,1个为浸润性黏液癌伴浸润性导管癌及中级别导管原位癌。17个病灶中,2个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均为混合型,1个合并对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胸膜转移。
2.1 常规超声 17个乳腺病灶中,5个见于左乳、12个见于右乳;病灶最大径1.0~10.3 cm,中位最大径2.2(1.8,2.7)cm。16个病灶(16/17,94.12%)呈低回声(图1、2),1个(1/17, 5.88%)为等回声。15个(15/17,88.24%)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2个(2/17,11.76%)呈形态规则椭圆形;14个(14/17,82.35%)病灶边界不清或有毛刺,3个(3/17,17.65%)边界清晰;10个(10/17,58.82%)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7个(7/17,41.18%)内部回声均匀。3个(3/17,17.65%)内部见局灶性液化区;9个(9/17,52.94%)见砂砾样钙化;11个(11/17,64.71%)病灶内部可探及血流信号(图1B),其中8个(8/17,47.06%)可探及动脉频谱(图2B)。7个(7/17,41.18%)病灶后方回声增强(图1A),2个(2/17,11.76%)后方回声衰减, 8个后方回声无异常。10个(10/17,58.82%)伴侧壁回声失落(图1A);3个(3/17,17.65%)呈纵向生长。
图1 患者女,70岁,左侧乳腺黏液癌(单纯型) A.常规超声示左侧乳腺低回声结节约1.8 cm×1.5 cm(箭),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后方见回声增强及明显侧壁回声失落; B.CDFI于结节内探及点状血流信号
图2 患者女,86岁,右侧乳腺黏液癌(混合型) A.常规超声示右侧乳腺2.7 cm×1.4 cm低回声结节(箭),边界不清,可见毛刺征、声影及后方回声增强; B.频谱多普勒超声于结节内探及动脉频谱
2.2 CEUS表现 17个病灶中,15个CEUS表现为低增强,2个高增强;16个不均匀增强,1个均匀增强;16个内见持续性无增强区;13个结节被膜呈稍高增强(图3)。
图3 患者女,77岁,右侧乳腺黏液癌(单纯型) A.病灶CEUS呈不均匀增强,局部低增强(箭),大部分呈持续无增强; B.结节被膜呈厚薄不均的高增强环(箭)
3 讨论
乳腺黏液癌来源于乳腺导管上皮,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乳腺癌类型,其发病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文献[5]报道,75岁以上女性中,乳腺黏液癌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7%,而在35岁以下女性中占比仅1%。本组16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3岁。乳腺黏液癌细胞可在细胞外分泌黏液而形成黏液湖,黏液癌细胞漂浮于黏液湖中,导致其超声声像图表现复杂,极易误诊。
病理组织学上,根据癌组织成分,乳腺黏液癌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6-8],单纯型即细胞外黏液区不含浸润性癌成分,混合型细胞外黏液区含浸润性癌成分,二者预后不同。单纯型黏液癌多呈膨胀性缓慢生长,预后相对较好[9],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10]。ZHANG等[11]报道82.3%的混合型乳腺黏液癌及67.4%的单纯型乳腺黏液癌病灶形态不规则;KAOKU等[12]报道90.9%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形态不规则。本组17个乳腺黏液癌病灶中,15个(88.24%)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其中混合型4个(4/4,100%)、单纯型11个(11/13,84.62%),混合型100%形态不规则,高于既往文献[11-12]报道,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需进一步观察。
既往文献[13]报道,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点为病灶大部分呈低回声,37.5%~71.0% 病灶伴有后方回声增强。LAM等[14]发现超过1/3的乳腺黏液癌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是其另一常见特征。本组17个乳腺黏液癌病灶中,16个为低回声,10个内部回声不均,7个伴后方回声增强,多为黏液含量较高的病灶,可能与乳腺黏液癌病灶含水量高、超声声束能量衰减少有关。
一般认为纵向生长是乳腺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但肿瘤是否呈纵向生长还与其大小相关,仅20% 最大径>2.0 cm的乳腺恶性肿瘤呈纵向生长[15]。本组17个乳腺黏液癌病灶中,仅3个(3/17,17.65%)呈纵向生长,提示纵向生长可能并非乳腺黏液癌的典型特征。
本组乳腺黏液癌的CEUS表现多为低增强,且呈不均匀增强,结节内部可见持续无增强区,与乳腺黏液癌细胞可分泌细胞外黏液形成黏液湖的病理特点相对应。这一特征性CEUS表现不同于其他常见类型乳腺癌,有助于鉴别诊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CEUS表现多呈无增强,本组13个单纯型乳腺黏液癌病灶中,12个表现为低增强伴持续无增强区,仅病灶边缘可见少量造影剂。CEUS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设备条件,适当增大造影增益,避免增益不足致病灶边缘造影剂显示不清,误认为病灶整体呈持续无增强而发生漏、误诊。
总之,乳腺黏液癌发病率低,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易与乳腺纤维腺瘤混淆。发现中老年女性乳腺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伴后方回声增强及侧壁回声失落时,应警惕乳腺黏液癌可能。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尚需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