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与应用
——以“债权法”课程为例

2021-05-28吴文嫔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金课思政政治

吴文嫔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教育部2018 年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目标到2022 年建设2 万门国家级和省级“金课”。[1]一流本科教育,专业是基本主体,课程是关键核心,因此“金课”建设的成功将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培养创新人才。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对不同类别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类别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金课”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时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具有一定难度与深度。[2]由此,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特殊性与高阶性,本文拟以“债权法”课程为例,研讨金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与应用,以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一、金课课程思政建设误区纠偏与内涵分析

“金课”作为新时代的精品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应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只有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素质培养要求相结合,促进学生德、识、能的全面发展,“金课”建设才有了灵魂。从这个角度分析,课程思政不但是打造“金课”的重要方法,也是“金课”建设的高阶性所在。[3]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很多高校大力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但在实际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课程人才培养任务的正本清源,是对各门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不断发掘。[4]这是两门完全不同类型的课程,如果作为一体化进行建设,结果是淡化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也会阻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的发挥,影响其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二,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机械性的嵌入专业课程建设。这种做法倒置了课程设置的显性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隐性化。[5]为了课程思政而刻意进行思政教育,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无法有机融合,导致学生的思维在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机械转换,有时甚至导致思政课与专业课交替进行的错位感。其三,出现课程思政建设泛化现象。目前大多高校启动了课程思政建设,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大力激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专业课程并没有针对专业特点设计思政建设,也未设定具体建设目标,而是认为讲授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上课程思政的标签就是建设课程思政,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泛化。

造成以上误区的主要根源是未正确认识金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对于以上误区的纠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主干课。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的做法是错误的,要对课程思政系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定位。课程思政的大纲设置要进一步明晰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和定位。[6]课程思政是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非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课程思政”的内涵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7]

其次,推进金课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浸润式隐性教育,而不是生硬机械的显性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金课建设应当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是金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关键。同时,金课的课程思政也应当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高标准。因此,在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当做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

再次,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分门别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而不是没有规划与标准的一哄而上,避免课程思政建设标签化的趋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9]例如,具体到法学专业“债权法”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充分挖掘课程中具体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友爱助人等核心价值观,并与专业相对应的法律制度的讲授相结合,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标准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

教育部文件提出,金课是具有“两性一度”的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指的是课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创新性,指的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难度,老师要多花时间、精力进行备课及授课,学生用更多时间的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10]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也应当高于一般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体现“两性一度”,做到将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与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着力于学生德、识、能的全面发展,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大格局,协同发展,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金课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环节的解构与落实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进一步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纲要》的指导要求,笔者认为具体到一门金课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当落实好以下关键环节:

首先,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1]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应当具有主动的育人意识,才能实现“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好专业知识,而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甚至出现个别专业课教师传播不当或错误言论的情形。因此,教师应当真正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各高校要重视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将教书育人的思政建设的要求深入贯彻到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思政建设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日常形成课程思政集体教研机制。

其次,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例如,在法学专业的思政建设的重点为培养提升爱国、诚信、守法的法律素养;培养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此作为课程建设的指标纳入每门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在内容设计中体现具体的思政建设的指标。具体到“债权法”课程思政建设,应优化处理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内容引入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因素,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债权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民法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民法的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法体现。“债权法”通过将思政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环节。现以下图例说明:

图例一“债权法”课程思政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图例二 具体课程教学单元和课程思政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再次,将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以“债权法”课程为例,在教学建设中,将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知识点的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指导,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法学专业的人文精神、法学专业素养和司法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法学专业的情感认知,树立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对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学习就结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具体做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科研、育人等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在教学过程上,覆盖课前对课外学习资料的阅读自学,课中知识点讨论、阅读心得体会交流,课后引申问题思考、社会问题调研实践等课程学习的全周期。

总之,金课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着重凝练与聚焦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体系、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等全过程及各环节,将价值导向与“债权法”的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统一隐性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信息技术在金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号召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时代信息技术能够助力金课课程思政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是新时代金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推动金课课程思政建设创新与应用的最佳路径。

(一)创新运用新媒体建设金课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向用户提供海量的信息和迅捷的服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捷性、多样性和交互性,让学生更迅捷的接收来自全球范围的信息。目前,各高校广泛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诸如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以及相当数量的教师都有各自的新媒体平台,如校园网、官方微博、公众号、微视频、微信群等,这些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3]把课程思政与新媒体相结合,可以使教学改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极大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同时,课程思政新媒体教学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授,在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法学专业课的育人作用。例如,授课教师创建“债权法”课程微信公众号,发布教师的学术论文、授课视频、社会热议案例,并且结合发布内容提炼出课程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浸润式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专业道德素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又如建立“债权法”课程班级微信群,授课教师课余在微信群发布思政教育的链接、丰富的案例以及文章,同时通过微信聊天及时对学生在群里的提问或疑惑进行解答、引导,这种方式能充分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在新冠疫情期间,“债权法”课程通过腾讯会议等线上会议方式线上教学,做到不停课、不停学,实现课程思政的持续性、长期性建设。

(二)充分将在线课程平台、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环节,促成金课课程思政的高阶性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沟通即时化、交互化的优点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笔者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针对每门课程建成在线课程平台。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视频、课程资源等都可以根据相应栏目发布,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提问、讨论,对于学生的作业提交,考试成绩的统计也非常便利。“债权法”课程目前已经完成在线课程建设,以课程知识点构筑课程单元,体系详尽。课程单元配套大量的习题、思考题,建设资源库。利用学校在线课程平台,积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课程平台的资源库中,充实大量弘扬主旋律的论文、资料,在案例库中设置有关思政建设的案例视频。在作业与讨论区,有意识的布置有关思政建设的论题与作业,并展开讨论,并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在思政讨论中的政治思考,及时进行引导与教育。例如:发布“公正与秩序在民法中的关系”的讨论,对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体现的讨论。通过实施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的在线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体系,应当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各环节综合考虑授课教师、学生、教育媒体及网络环境等各因素,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考查标准,才能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进金课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

同时,“债权法”课程依托慕课开展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 的爱课程平台上线,已完成两轮课程的教学,选课人数达六千多人。“债权法”慕课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采用视频上传、案例资源上传、学术论文上传、课堂翻转、网络讨论等多种新的授课方式,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慕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点在于受众可达全国甚至全球,课程思政的建设影响范围波及面更广,也更具高阶性。授课教师应当具有高政治素养,在视频的录制以及答疑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在知识点的设计与拍摄中,可以介入最新的反映思政建设的案例视频,例如见义勇为、诚实信用、拾金不昧等案例说法视频。使得学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感受,提高思政认识。并且重视后期工作,将思政建设贯穿到学生的课堂与课后的生活中,设置讨论与作业,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也可以将课堂知识与思政学习相结合。

(三)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管理、评价及优化机制,应对金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也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与机遇,教育者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研究范式,拓展教育与管理时空,变革教育模式。[14]基于我国信息化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启了应用大数据的新格局,借助数据中心反馈学生的活动数据,如在“债权法”在线课程平台可以对学生在课程平台的登录次数、发表讨论及话题次数、提交作业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对学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科学管理并有效分析利用,可以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并在校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有重要意义。[15]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行为,运用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将更有针对性,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以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带来变革性机遇。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课程思政教育的代表性模式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采用“云、网、端”的服务方式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在教室内连接各种终端设备,如投屏、网络、客户端;采用更灵活的教室布局,如圆桌环绕状的桌椅设置,方便小组讨论。这种具有智慧感的教学环境与设施,便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数据化分析、学生即时评价反馈、师生多层次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非常便利地向学生即时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智慧课堂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能有效解决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互动、网络资源无法在课堂上迅捷推送等缺点,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16]例如在北京交通大学“债权法”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应用智慧教室,管理学生到课人数、课堂小组案例讨论、即时发布思政教育资料、案例视频等。这种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高端形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教学活动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动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开放式学习。在小组圆桌讨论及在线资料的共享过程中,学生提升了政治思想素养,锻炼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智慧课堂也能辅助教师实现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动态管理,优化教学,使传统的经验式、粗放式的课堂教学向数据化、精准化的教学转变。[17]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能使教师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政学习状况,从而针对性的推送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私人定制思政教育方案,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教育。以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信息收集、实施、检验、评估、调节和研究等各环节,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复杂性、整体性、动态性思维变革。[18]

当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9]2018 年4 月,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金课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变革的契机,制订规划,创新发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金课思政政治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