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子
2021-05-27亚库甫·司马义
亚库甫·司马义
在我们村子的尽头,有一个叫作“桑园”的园子。园子里有七棵又壮又粗的桑树,这七棵桑树的树干,足有好几个人才能勉强环绕一圈。密密麻麻的枝叶,让天空变成了一片葱郁,树枝错综缠绕,树干表面布满了一道道褶皱,乍看像位硬朗清雅的老翁。历经几个世纪,这些历久弥新的“老翁”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已然列入被保护的范畴。在视线之外的树木,大概还有好几亩地的桑树都被纳入其中,这片让四周形成墨绿色林荫的桑葚林到处都充斥着凉爽,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以一种震撼的感受。我们自小习惯唤作“童话老人”的阿斯木大爷的家便坐落在这僻静而又梦幻的园子中,老人和老伴儿在这座舒适的“世外桃源”中简单、快乐地生活着。
随着春天的到来,这对年过古稀的老人便会和启明星赛跑着奔向田野。待到人们起床走进田野时,他们已然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不紧不慢地做罢早饭,或是小憩,或是修剪桑枝,或是翻新园子里倒塌的栅栏,或是在桑园里的空地种上花草和蔬菜。由于园子里的桑树古老,又是难得的好品种,因此结出的果实分外香甜。如若这浓稠的汁液黏在了嘴唇或是手上,便会被黏住,这足以证明它的甜度。每年到了桑葚成熟的时节,前来品尝桑葚的人便会络绎不绝。
“喂,阿斯木老兄,你在吗?”同龄的朋友从镇上来桑园看望他们,和他开玩笑道,“怎么,你好像知道今天我们要来,所以才放出了你的狗?”
“多吃些桑葚,”另一位接着道,“今儿个,这地方除了桑葚也没有其他吃食,乡下人说桑葚成熟的时节就像是‘把饭锅扣在了地上。”
“这都是啥年代的事儿哩,”阿斯木大爷乐呵呵地笑道,“别说就你们几个人了,就是把老婆孩子都带上住他几个月,我也照样会款待的。”
客人们一边和阿斯木大爷逗趣儿,一边伸手摘着垂下的树枝上的桑葚,贪婪地品尝着桑葚里饱满的汁液。就在这时,阿斯木大爷道:“先等等,别把衣服弄脏了,我把它们打到大台布上你们再吃。”他说着将手伸向了挂在桑树上的台布。
“算了吧,老兄,打在台布上的还能比亲手摘的桑葚更好吗?我们就是来与你享受(这个过程)的。”
“那好吧,按照你们的意愿来。”
客人们说笑着吃完了饭,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位问道:“吃了桑葚,是喝凉白开还是茶呢?”
“桑葚是甜的,饭菜又是热的,当然是凉白开了。”
“那吃杏儿呢?”
“可以边吃杏儿边喝茶么。”
“你正好颠倒了,原本应该是‘吃桑葚喝茶,吃杏儿喝水。如果吃桑葚喝水的话便会跑趟子(拉稀)。”
“那吃杏儿喝茶呢?”
“一样的啊,怎么可能不跑趟子呢?”
“那就让阿依汗沏茶吧。”
“茶已经沏好了,是不是在我们刚刚提起台布时,你们就被桑葚甜得腻住了?”
“台布我们家里都有,但却没有这么甜的桑葚。”
客人们在阿斯木大爷的园子里开着玩笑,叽叽喳喳地聊着家长里短。这个时候,大爷的老伴儿阿依汗大娘可并没有闲着,她正用马齿苋、苜蓿等野菜制作美味的菜卷。来客们吃罢菜卷便道:“这就是阿依汗, 所谓‘穷人永远(都能创造)方便,富人永远都不方便,她就是这样的巧妇,原本我们想让阿斯木宰个羊来招待朋友,谁想他借马齿苋、苜蓿这些野菜就这么逃脱了。可我们已经好久都没吃过马齿苋和苜蓿了,真香啊,就好像一下年轻了十岁。”
客人们回去时,阿依汗还将桑葚装满了用藤条编制的小篮子,让他们顺道带回去给孩子们吃。
当年,村子里的孩子们小学毕业了,要去镇上的中学继续读书。学校离村子远,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坐着驴车去上学。即便是农忙时节,父母也要自己将孩子们送到学校,再把车拉回来干农活儿。那时候,阿斯木大爷有一辆马车。阿斯木大爷每天清晨都要把与我们同龄的儿子拜合提亚尔用马车送到学校。在去学校的路上,他常常会捎上步行去上学的孩子。所以,有些孩子还会将他唤作“雷锋叔叔”。阿斯木大爷擅长讲故事,他总会为车上的孩子们不厌其烦地讲着故事。孩子们尤其喜欢听他讲名叫《桑葚子》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为了听这个故事,会早早起床,给自家的车胎放气。每当这时,我们在路上听着故事,我们的父亲却在为我们干下的坏事儿补窟窿。
在桑葚成熟的季节,阿依汗大娘早已起床,一边将准备好的几箩筐桑葚放在马车上,一边对儿子拜合提亚尔说:“给你的同学们带上。”平日里,有些从镇子上来的同学会讥笑我们是“乡巴佬”,然而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他们便会变得异常友善,他们将拜合提亚尔带来的桑葚吃得一颗不剩,然后便跑去咕嘟咕嘟地喝涼水,接着便会肚子疼得“跑趟子”,提着裤子往厕所跑。每到这时,我们也会开玩笑道:“啊呀,真是‘吃桑葚喝茶,吃杏儿喝水的道理都不懂的城里人啊。”由于离家远,平日里我们中午是不回家的,这时,镇上的同学就会为拜合提亚尔带去自己母亲做的饭。带的饭太多了,像我们这种离家远的孩子就会沾着拜合提亚尔的光,围坐在一起吃。我家门前也种着一棵桑树,但我们都不大喜欢吃它的果子,我们常会待到周末跑去拜合提亚尔家的园子吃,因为他家的桑葚着实甘甜。我们在桑园中凑在一起嬉戏,最重要的是可以听到阿斯木大爷讲的故事。每当这时,阿斯木大爷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给我们讲故事。
“阿斯木叔叔,给我们讲那个《桑葚子》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我们一天听几遍都听不厌。
“在很久很久以前,”阿斯木大爷开始讲了起来,“在我们的家乡生活着很多部落。如果一个部落遇到了困难,那么别的部落也会义不容辞地去帮助它,不解决困难大家决不罢休。一天,一位部落首领的公主得了失眠症,神志不清。一听说这件事情,所有部落首领都带着当地的名医来为公主治病,即便如此,也未见疗效。为此,这位部落首领愁得茶不思饭不想,瘦得皮包骨头。见此景,邻部落的首领急得坐立不安,立即召集自己部落的官员们商讨。在商讨中出现了一位白发老人,他提到在他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书上写道:‘在一个离当地很远的地方,大概需要走一年左右,那里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树,它的果子是治疗失眠症的灵丹妙药。他始终没说出那个地方在哪里,听了这话的首领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大臣们对此感到很苦恼。就在那日,他们选了十名勇士,让他们骑着骏马出发,去寻找那神奇的果子。小伙子们带着寄托和祝福,牵着马踏上了寻找灵丹妙药的旅程。他们遇峰越山,遇河涉水,穿越沙漠。遇见丰饶的草原便停下牧马,遇见清澈的湖泊便一边休憩一边捕鱼,将皮囊装满水。当他们遇见沙漠时,便捡起柴火生起火烤鱼肉,就着皮囊里的水充饥。他们就这样走了整整一年,一路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一座长满了桑树的园子,那些桑树长得粗壮高大。小伙子们一看,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果子,树的下面一堆孩童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从树枝上摘下的果子。于是,小伙子们也从马上跳下来,一尝那果子竟无比甘甜,便大把大把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似乎睡意袭来,竟在树荫底下进入了梦乡。过了一会儿,当他们醒来之后,惊讶地发现,身边有一群人在盯着他们瞧。小伙子们连忙爬起与乡亲们打了招呼并道出了此行的目的。乡亲们也热情地回应着小伙子们,将他们邀请至家中款待了几日后,将那棵‘神树上已经成熟了的果子装进袋子里送给他们。小伙子们向父老乡亲道过谢后,便牵着马朝家乡的方向走去。他们走了许久,终于回到了故乡。他们将一部分果子给了患病的公主吃,将剩下的一部分种在了河边。公主吃过果子后,没过多久便痊愈了,可以正常入睡了。来年春天,就在那个种下‘神树果实的地方长出了幼苗,很快便长高了,第三年便开始结果。自从乡亲们吃了它的果子,很多患有失眠症、手脚僵硬、肝肾虚弱的人都痊愈了。乡亲们高兴极了,白发老人为了再一次奖励这些年轻人,便想让他们来为这‘神树的果子取一个名字,还未开口,年轻人们便一起祈求道:哎呀,大爷,正是因为您,我们才找到了这神奇的果子,才治好了乡亲们的疑难杂症,这名字由您来取岂不更好?
“白发老人听了这话,沉默了半晌道:大家都亲眼看到,这果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加之,在寻找这种水果的过程中,从各个部落挑选出的十个小伙子也吃了不少苦头,所以说,他们才是各部落的精英。在寻找这果子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争吵,一路上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最终把果子送到了我们面前。因此,我们就叫它‘桑葚子吧,这个名字既寓意着它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希望人们能够像各部落的精英一样,团结和睦。
“人们都赞同老人的话,从此便将此树唤作‘桑葚子。后来被简称为‘桑葚。”
阿斯木大爷的故事结束了,我们皆陷入沉思。我们将自己想象成那群勇敢的小伙子,将阿斯木大爷想象成那位白发老人。除了《桑葚子》,阿斯木大爷还给我们讲了《木马》《艾甫齐兰木》《棒子》等故事。我们生活在如此童话般的世界里,沉浸在甜蜜的幻想里,将美好的理想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就这样我们中学毕业了。阿斯木大爷的儿子拜合提亚尔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了市里的“状元”,去了北京读大学,毕业后便留校了,成了我们村子里唯一一个在首都工作的高才生。
后来,随着家乡的发展,我们村里也成立了中学,村里的小学毕业生们也不用专门去镇上上学了,他们可以在自己村子里读书了。大路两旁的桑树,为家乡增添了不少色彩,桑葚也长得越来越繁茂。这个过程中,阿斯木大爷也日渐老去,河狸般烏黑的发丝变得苍白,鹰隼般锐利的双眼变得模糊,以前我们唤他“阿斯木叔叔”,如今却唤他作“阿斯木大爷”。虽说大爷的头发白了,眼也花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他带着阿依汗大娘,亲手操持着地里的农活儿。大爷年纪越大,便越喜欢讲关于“桑葚子”的故事,夜里也会看看电视,白天农闲时也常会逛逛超市。他在电视新闻和农业节目上得知兄弟省市的农民们开办了当地特产加工厂,并将其推向市场、走向致富之路的消息,没过多久,这些特产也出现在了大爷常去的超市货架上。
“发展真是快呀!”每当这时,大爷总会感慨道,“老话说‘风水轮流转啊,如今随着发展,‘风水轮流转的事儿已经结束了,所有的好事儿都在‘家门槛儿上转哩。”
虽然大爷为此感到高兴,却怎么也不能无忧无虑地开怀大笑。这些兄弟省市的科技力量已然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而家乡虽然有了支柱产业,但每当桑葚、杏子、香梨等水果成熟之时,村民们除了自己吃一些,再给亲朋好友们送一些外,剩下的基本都浪费了。就在晚上看电视时,他想出了点子,俗话说“看得见的山远不了”,他面带笑容怀抱着希望进入了梦乡。白天,他来到村里的超市,站在摆满各种饮料和果汁的货架前,将它们拿在手中呆立了许久,小声自言自语道:“桑葚汁……桑葚汁……”大爷这副样子,让旁人看了担忧。“人老了果然孤独得厉害,这人在说什么胡话呢?身边也没个能解闷儿的孩子,这可怎么行?无论孩子当上多大的学者,不能常伴父母左右,也是无济于事。”一些人聊着八卦,“这不,阿斯木大叔亲手把儿子送去读书,一在北京工作,就对老两口不闻不问。”
事实上,阿斯木大爷的儿子拜合提亚尔专程来接过他们好几次,让他们去北京住。可是,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家”,大爷和大娘在村子里生活惯了,和村民们也熟络,到了北京住过一段时间后,连梦里都是园子里的桑葚,终于不顾儿子和儿媳的阻拦,回来了。
“孩子们,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大爷说,“我们从小就听过《库尔班·吐鲁木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北京是个咋样的地方,我们这辈子会有机会看看北京吗?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怀着这样的美好憧憬而生活的。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支持,你才能在毛主席生活过的城市里读书、工作。即便我们没能参加上你的婚礼,但老了老了也来到了这个城市,到天安门城楼上看了毛主席。一提到你们和一双可爱的孙子,我们着实不想离开这里。想到在下半辈子能够和我们的领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在首都的清新空气中捕捉到他们的气息,沿着他们走过的街道散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可是,我们在家乡种了一辈子地,那里有我们千辛万苦努力得来的结晶,有我们热情友善的父老乡亲,有与我们互帮互助的伙伴。所以孩子们,别觉得对不住我们,别阻拦我们。就如同阳光会普照所有地方一样,党的好政策也会照亮每一处人民的心田。我们距离首都虽远,但我们都会像向日葵始终跟随着太阳一样,面向着伟大的首都而生活。”就这样他们回来了。
阿斯木大爷生活的村庄地理位置偏僻,一部分村民收入偏低,生活较为困难。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会有梦想,阿斯木大爷也有梦想,他的梦想是通过桑葚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桑葚变成家乡的“摇钱树”。阿斯木大爷的梦想终于如愿以偿了。
就在人们指指点点阿斯木大爷的儿子有多么多么“不孝”之时,有一天,村干部们到了阿斯木大爷的家来看望他。
“大爷,”村委会的干部米和热班道,“听说您儿子在北京工作,如今只有您和大娘在这里孤单地生活着,所以,有什么困难就找我们帮忙,就跟我们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别藏着掖着,我们都会尽可能地帮助你们。”
听到村干部这一席温暖的话语,大爷的泪水浸湿了眼睛,“谢谢了,我的孩子们。”说着他用上衣袖子擦拭着眼里的泪水,“虽然我们老了,但我们还是坚持劳作,儿子也经常寄钱来,再加上我们也有退休金,经济上没啥困难。你说我孤单,这话让我有点难受。要想让我不孤单,休息日的时候就带着媳妇孩子常来家里做客吧。就算我不会宰骆驼,也会宰个羊娃子塞你的牙缝哩。”
听了大爷的话,村干部有些困惑,“大爷,您说您有退休金,您年轻时在哪儿工作?”
“工作?”
“您在哪里工作?”
老人诙谐地说:“我们呀,孩子,我和你大娘在农业局的田间地头工作了好久哩,到了六十岁了,党给我们发着养老金。这世界上有谁会给农民发工资呀,我的孩子,只有我们英明的政府才会……”
村干部对大爷的这一席话感到佩服,让老两口保重身体,就此回去了。
正当阿斯木大爷每天在超市里琢磨果汁时,村里来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们,这让他心里亮堂了起来。
一天清晨,阿斯木大爷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就起了床,给羊喂了饲料,逛了一遍桑树园子,喝了一碗大娘煮的玉米面糊糊,吃了一盘桑葚干后,便斜靠在铺着褥子的炕上沉思。大娘在洗刷着锅碗瓢盆。这时,门突然开了,屋里来了三个陌生人。大爷一看到他们便敏捷地起了身。
“大爷,大娘,你们好着哩?”
夏季里这里热闹非凡,但伴随着寒冷冬季的到来,除了能偶尔听到孩童们的喧闹声外,便几乎无人光顾这里了,更见不到人们谈天说地的景象了。大爷连忙迎上来,紧紧地握住了他们的手,“谢谢啦,我的孩子们,我们啥时候都这样(硬朗)。我怎么都没见过几位啊?”
“哦,我们是市上技术推广站驻村工作队的干部,我叫吐尔洪,这位穿着大衣的是我的同事巴合提亚尔,这位穿着立领外套的是我的同事小刘。今天来看看你们,聊聊家常。”
“好,好,孩子们,请上座。”
“不麻烦了,大爷,”他们连忙说道,“我们坐在凳子上聊一会儿就行。”
“俗话说‘别人敬你一尺,你要敬别人一丈。”说着大爷便收拾起了刚刚躺过的褥子,拿出了专门为客人们准备的、带有刺绣图案的新褥子。阿依汗大娘也帮忙拾掇着,“你们也是有妻儿老小的人,你们离开他们来看望我们,一定要上座。”
听到大娘的话,大爷满意地点着头。见此情景的干部们,為了不辜负这对可敬可爱的老人,互相推让后,解开鞋带坐在了褥子上面。大娘在他们面前铺上了餐布,在上面摆上了玉米面馕、葡萄干、桑葚干、核桃、巴旦木、苹果、香梨等。
“来吧,孩子们,家里热,把外衣脱了舒舒服服地坐,虽然简单,但也请你们多少尝一些。”说着大爷在漂亮的茶壶里放上冰糖泡好茶后,不顾干部们的劝阻,执意掰开了馕,“俗话说‘穷人的馕是治牙疼的药,快吃馕、吃果子。”
屋子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炉火温暖如春,令人怡然自得。
“大爷,”吐尔洪一边抿着茶,一边聊着,“家里除了您二老,怎么没见到其他人呢,您没和儿女们住一起啊?”
“我的孩子在北京哩,孩子!”
“在北京?”巴合提亚尔感兴趣地问道。
“是呀,这辈子我们只有这一个儿子,他要念书,就让他念了,毕业之后他便留校了,留在了北京。”
干部们羡慕地望着大爷。
“您儿子在北京,那您去过北京吗?”
“去过,去过,孩子们。我们年轻时就渴望去一次天安门城楼,你大娘也跟着一起去了。”
听了大爷的话,客人们哈哈笑道:“那您给我们说说,北京是个啥样的城市。”
“特别大,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个舒适漂亮的城市。”大爷道,“城市美丽,市民也文雅、有素质。”
“您去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们带了些葡萄干吧?”
“不,我上次是带上桑葚干去的。”
“您说的桑葚干是这个吗?”巴合提亚尔将一枚桑葚干塞进嘴里,“我们以前也去过不少地方,但是,没见过这种水果,听说很好吃。”
“是的,这就是从我们自家园子里采摘并且被我带到北京去的桑葚哩。”大爷自豪地说,“我们村子里到处都是桑树,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人们会吃到 ‘撑破肚皮才肯罢休,剩余的(果子)就被浪费了,熟透(掉下来)了的桑葚都被羊踩了。所以,在别人家的餐布上,是见不到桑葚干的。”
“这么说来,你为啥不带上葡萄干,却带着桑葚干去北京呢?葡萄干不是我们家乡的头号特产吗?”
“哎呀,孩子,葡萄干确实是吐鲁番的头号特产,所以,这东西啥地方都能找得到,包装精致的葡萄干在北京的各大超市里都有。再说了,我儿子从小就喜欢吃桑葚干。上次在电话里他还说‘爸爸,我太想念家乡了,太想见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了,所以,您来时带些充满了乡情的桑葚吧。白桑葚除了有改善睡眠的作用,还有促进血液新生,安神补脑,清除血管垃圾,疏通血管等功效。众多桑葚之精华集聚它一身。平日里,睡不着的夜里往碗里扔上一把,倒上开水,稍微泡一泡,然后喝一碗,几天都会睡得很舒坦。”
“关于这桑葚,您能再多说些吗?大爷。”
“桑葚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是,大多生长在野外,它的功效也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自古人们便说‘吃桑葚有益‘桑葚是孤儿的口粮。桑葚是一种早熟的水果,在贫穷的年代里,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春末夏初,人们都拿桑葚充饥,直到麦子成熟。那个年代,人们常说桑葚熟了, ‘就相当于把饭锅扣在了地上‘要把看家狗拴在桑树上。”
“哎呀,大爷,您能讲讲我们没听说过的故事吗?”干部说笑着。
“通常,我们说善良的人 ‘好养活,桑葚也和这种人一样,种下去就能活。在它还是棵幼苗时,只要不被牲畜糟蹋,即便是没人管,它也会自己长大 ,人和牲畜都能尽情享用它的果实。桑树的寿命很长,就拿我们园子里这些桑树来说吧,从我记事儿的时候它们就在这里生长、结果,至今仍然在不停结果。拿我父亲的话来说,在他小的时候,这些桑树就在哩,这些桑树是他爷爷的爷爷栽种下的。”
“这树真的能活这么久吗?”
“是的,我们儿时称它为‘长寿树。那个年代哪像现在,在蛋糕上插满蜡烛庆祝生日啊?肚子都吃不饱哩。所以,在桑葚成熟的季节,如果遇上令人敬仰的人庆生,我们会带着一篮桑葚去祝福。如果桑葚还没成熟,我们便会带着桑葚干去。它的根和果实一样可以入药,桑木可以用来制作都塔尔、弹布尔、热瓦普等乐器,还可用来制作木盆、擀面杖、木勺等生活用品。树叶可以用来养蚕。现在条件好了,政府在渠道上建了砖混结构的桥梁,以便疏散交通(压力)。我们小时候连建桥的水泥都找不到,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还会将桑木拉来修桥,因为,桑木坚固而又有韧性。”
大爷顿了一会儿,接着道:“我们年轻的时候,日子苦,吃不到小麦面粉,吃的都是黑面。正因如此,妈妈们会待到桑葚成熟之时,把它们从枝上摘下来熬成桑葚酱。那些日子里,我们会将家里做的窝窝蘸着碗里的桑葚酱吃。”
“现如今还有人做桑葚酱吗?”
“过去家家户户都做,现在这里就我们做。”
干部们将大爷讲的内容一一做了笔记后说:“大爷,听了您的一席话,让我们了解到很多。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区,但直到今天,我们才品尝到桑葚干,从今以后就把我们当成是自己人,你们有什么困难就尽管说,我们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你们的。”
“我们没什么困难,但是,有一部分人的生活仍然过得很拮据。如今,在党和政府带领全体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好机遇下,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这部分贫困人口富起来。尤其是,我们村子的桑葚太可惜了,就好像捧着金饭碗仍然要过穷日子,明明是可以通过桑葚赚钱的!”
即便大爷讲了很多关于桑葚的事情,但还是想再讲讲那个名为《桑葚子》的故事,可是,想到大家是第一次见面,怕话说多了被厌烦,便停了下来。
“那行,大爷,大娘,”说着客人们起了身,“聊得真愉快,你们提的建议很好,放心吧,我们会向上级反映,我们自己也会研究。我们还得去别家走访,有机会再来拜访你们。你们都是这个村子的长辈,保重好身体。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地方要依靠你们这样的前辈呢。”
“人一老呀,智商好像就退化了。你们别光顾着说,我们把玉米面馕拿过来坐着说,怎么样?再坐一会儿,让大娘给你们做‘农民汤饭。”
“谢谢,谢谢。”这时,在席间一直没怎么开口的小刘,站起来用一口纯正的维吾尔语道,“我父亲也是个健谈之人,看到您,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我们俩结为‘亲戚,我就可以给两位父亲当儿子,您也可以有两个儿子啦。”
“谢谢你,我的孩子,谢谢。”大爷将小刘拥入怀中,对大娘道,“别磨叽了,还不快来抱抱儿子。”
大娘腼腆地走近他们身旁,将小刘慈爱地拥入怀中亲吻着他的额头。从此,小刘便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
不久,便是天寒地冻,春寒料峭。这期间,大爷的儿子拜合提亚尔已经通过电话与小刘相识。
“儿子,现如今我们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桑葚之家。”大爷在微信视频里跟儿子说。拜合提亚尔也和弟弟小刘通过视频见上了面,还说对父母很放心,邀请他们来北京玩。小刘也答应他待到春耕结束后,便带着大爷和大娘去。小刘问大爷《桑葚子》讲的都是些啥,于是,大爷也给他讲了那个名叫《桑葚子》的故事。
“很有深意,”小刘听完故事道,“我感动得都快要流泪了。”
“这也是我这辈子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大爷道,“它象征着和谐、善良、无私、奉献。因此,要想办法让桑树成为大家的心头肉,成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呐,孩子。”
大爷还给小刘讲了自己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城市充分利用桃、梨主产区的区位优势,不仅使新鲜水果上市,同时还生产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罐头,提高经济效益的消息,并让他也考虑一下,桑葚是否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向市场。
“这是好事儿啊。”小刘赞道,“我们根据政府鼓励开发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带领农民致富的精神,申请‘美丽乡村建设。上级非常关注这件事。申请一经批准,我就办好政府扶持资金的相关事宜,把我们村打造成一个吸引游客的美丽乡村。如果这個计划能够实现的话,您说的这事儿也会水到渠成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自治区的专家团就来了。他们开展了村庄规划、设计等一系列重建工作。整个村庄房屋和街道的规划设计以过去的建筑特色为基础,将现代风格与传统特色紧密结合。在为期一年艰辛的重建过程中,村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很多人也参与了重建工作,切实得到实惠。因为,施工方案完成后,就有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技术指导,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个村子上,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泥瓦师傅们既施展了自己的手艺,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又是一年春来到,暖意袭来,这个村子又开始变得生机盎然。此时的村落已然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了人们旅游的向往之地。初夏最早的果实——桑葚,开始成熟,街道两旁栽种着的整齐的玫瑰花,展现着自己的无限风采,为新规划的村庄锦上添花。新建的农家书屋、文化艺术活动室等各类配套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生产之余,体育爱好者们在广场上打篮球,还有一些人聚集在农家书屋阅读科技书籍,学习科学种田的知识。本地的草根艺人聚集在文化艺术活动室,弹奏着都塔尔、弹布尔等乐器,歌颂着幸福的新时代。这些日子里,阿斯木大爷变得格外活跃。他一手端着盛满茶水的茶壶,一手拿着精美的茶碗,为参加各种活动的人们端茶送水。
近日,伴随着五一劳动节的到来,村子里变得更加热闹了。节假日的缘故,来村子里游玩的客人便更多了。在这里,他们一边在网红街道拍照留念,一边伴着民间艺人热情洋溢的歌声歌唱、舞蹈。他们一边惊喜地瞧着成熟的白桑葚,一边把手伸进枝叶丛中,将摘到的如同藏在树叶间害羞的少女一般的桑葚送进嘴中,享受着难以言表的乐趣。
“这是我们当地的特产‘桑葚子。”村子里的姑娘们都受过专业的培训,她们用标准的普通话为游客讲解着,“它不但是一种灵丹妙药,而且是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神奇之树。它的根、皮也可作药材。桑皮可用来造纸,桑木可制作各种乐器和生活用品。桑叶可用来养蚕。”
导游还带着游客们去了阿斯木大爷的园子。这些时日,大爷和大娘就如同神仙眷侣一般喜不自胜,在这幸福时代的怀抱中越活越年轻。他们时而为游客们讲着《桑葚子》的故事,时而用又长又大的台布和长柄钩从树上打下桑葚,邀请游客们品尝。很多游客在这之前没见过这么多桑葚,即便是见过,吃进嘴里的桑葚也是现成儿的,如今吃上了现场打下的桑葚,别有一番滋味儿,因为这里的桑葚清甜可口,故事感人肺腑。
大爷和大娘在这段时日里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他们在村子里又迎来了一批旅行团。这次的这些游客们是由小刘亲自带来的,他向阿斯木大爷特别介绍了一位游客,“干爹,这位是来自山东果品加工集团的总裁李先生,他此次来我们村子里旅游,目的是想看看有什么新的投资项目。所以,我们为李先生打些甜的桑葚吧。”
“啊哈,我的孩子,我们园子里所有的桑葚都甜着哩!”
这个时节,正是桑葚熟透了的季节,所以,李先生很喜欢这里的桑葚。
“真的很甜,很甜呐!”他不停地点头称赞。
“干爹讲的故事比桑葚还甜哩。”小刘笑道。小刘的话令李先生不解,他疑惑地看向大爷。
“干爹,我们到了曾经讲过《桑葚子》的地方了,您也给李先生讲讲,我来翻译。”
大爷领会到了小刘的用意,便开始全神贯注地讲起了故事。随着故事接近尾声,李先生的眼睛变得潮湿。
“行,我就把资金投在这个项目上吧。”他看向大爷,“别担心,大爷,我会把您应得的那份利润单列出来的。”
“我不需要利润!只要能提升这桑葚的价值,让它成为创收的水果,我就高兴!工厂要能快点建起来,尽可能让村子里的年轻人多就业,看到他们手里有钱,生活好起来,我便心满意足了!”
听了大爷的话,李先生再一次紧握住大爷的手道:“太感谢了,大爷,我现在就回山东,把手续办好,选定厂址,办好取名、商标等事宜。”
“厂址就没必要选了,”大爷道,“这不,园子里还有大片的空地,厂子就建在这里吧,我不收一分钱的费用,还能免费给厂子看大门哩。我们的先辈们都叫它‘桑葚子。所以,商标注册就用这个名字,不就行了吗?”
李先生对大爷的慷慨和大气表示赞赏,并承诺会尽快回山东办好相关手续。就在这时,大爷阻止了他,“你这人怎么这样?”大爷故意说道:“常言道‘客人来不来自己说了算,走不走得主人说了算,所以,我们向来都有请客人喝杯茶的习俗。无论你有多着急,不喝杯茶就走是不行的!”
李先生接受了大爷的邀请。大爷随即便从屋子后头的羊圈里牵出一头黑色的大公羊,将分完的肉煮进锅里,并邀请了小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们和村里的老人们一起享用。村子里的年轻人们也忙着打扫园子,铺起地毯,在浓密的树荫底下搭起了舞台。待到羊肉煮熟之时,所有人欢聚在桑树之下,大爷端起了一碗茶,不禁欣然。这茶水因美好的未来而沏,它的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栏目编辑:付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