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思政效能提升实践研究

2021-05-27谌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谌莉

[摘 要] 分析了目前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受限于教师的认识不到位、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方法单一等因素,仍然存在效能不足的问题。结合跨文化交际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深化认识、加强专业与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合和构建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三方面的措施,通过访谈、问卷、同行评议等方式,检验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提升课程思政效能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出导向法;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 谌 莉(1978—),女,湖北武汉人,高等教育学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099-04   [收稿日期] 2020-12-3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近年来中美在经济、科技、政治等各方面的冲突日益升级,反全球化逆流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更有必要强化大学生正确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国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的能力。但是,目前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受限于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能力不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仍然存在效能不足的问题,表现为课程思政的效果并未真正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行动之中,而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1,2]。如何提高课程思政效能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思政效能提升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依托本学院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基于团队自建的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东方遇见西方——跨文化交际之旅”的慕课资源,以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思想,进行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以期为课程思政效能提升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研究的问题主要有:(1)如何解决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偏差问题?(2)如何将跨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有机融合?(3)教学设计如何促进价值观内化,提高课程思政效能?

(二)研究对象与材料

本研究的对象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选修“跨文化交际”的209名本科大三学生,其中女生187名,男生22名。所使用的慕课视频资源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非言语沟通、跨文化能力、文化模式、身份认同、文化偏见、全球化等内容。教学团队共三人,一名教授,两名讲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分别为十年、五年、两年,年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三)研究思路與措施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课题组制订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打造学习型教研共同体,深化教师思想认识。教研共同体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的愿景,在(物理或虚拟)学习空间组织的教研活动中通过个体联通与意念交互实现共同利益的组织或群体态[3]。它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现研修一体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尽快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课题组首先组织团队成员学习了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通过交流心得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厘清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为后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定期召开教研会议和听课观摩,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交流各自发掘的案例,确定教学方案,并就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2.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重点研究,有机融合。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回归课程内在价值诉求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必然[4,5]。课题组对照《纲要》要求,对跨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寻找其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契合点,以跨文化交际中的霍氏文化模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国内外时政热点,挖掘“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选取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材料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例如:(1)身份认同——家国情怀、国家认同。结合TED演讲中有关移民身份认同的相关视频,思考身份认同偏差给人造成的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2)霍氏文化模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结合BBC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中的相关片段,用文化模式理论分析中西教育模式中体现的文化差异。(3)刻板印象、偏见、种族歧视——国际理解。结合B站“歪果仁研究协会”的相关系列视频,了解相关知识,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刻板印象,讨论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现象。结合印度影片《起跑线》,体会阶级歧视导致的社会分裂和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4)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意识、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李子柒火爆Youtube:李子柒的视频是不是文化输出?中国文化输出应采取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选取什么内容更能让国外接受?结合全球最大自贸协定RCEP的达成,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重视价值内化,构建产出导向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合理整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运用翻转课堂等理念的混合式学习将是实现高效学习的主要途径。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言行上,也就是通过具体产出来进行价值观的内化。为了拓展教学时空,给学生更多把道德观念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会,课题组以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6]为理论指导,构建了产出导向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如下:(1)课前:输出驱动(线上)——解决“知”的问题。一是教师呈现交际场景:提供思想政治案例(文化介绍、视频短片、热点新闻等),布置学习和思考任务。二是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完成口笔头或翻译等综合性任务,发现理论知识欠缺和交际能力不足,形成“饥饿感”,增强学习动力,提交后即可查看教学视频。三是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提供跨文化交际教学视频,布置课堂产出任务(结合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案例)。(2)课中:输入促成(线下)——解决“情”“意”的问题。教师检查答疑,并通过提问、补充拓展知识、提供范例等方式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思想政治案例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产生主动探究和输出的意愿,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3)课中和课后:选择性学习(线上或线下)——解决“行”的问题,完成价值观内化。从输出材料中挑选出有用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根据所学理论,可在课上开展对思想政治案例的分析讨论、辩论、情景模拟、交流心得体会等输出活动,也可要求学生课下搜索类似案例进行分析或进行反思性深度拓展阅读,撰写习作或拍摄小视频呈现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还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效果落实到行动上。(4)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巩固强化思想政治效果。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进一步提高学习产出的质量:通过平台的学习记录和论坛问答功能及时跟进辅助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云班课App及时对课堂互动和输出进行经验值赋分;优秀习作或视频可以作为学习资源上传慕课平台,扩大影响范围。整个过程中注意把产出成果中的思政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果进行正向强化,发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功能,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效能。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课题组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以上三项措施提升课程思政效能的作用进行检验:

1.质性研究。对于教学团队的认识提升效果,我们通过教师访谈、提交教学案例随记和学习体会的方式检验;对于课程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是否有机融合,采用教学督导和专家听课进行同行评议的方式检验。

2.量化研究。对于产出导向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问卷共发放209份,回收183份。内容包括对线上学习资源、线下课堂教学和整体教学的满意度,以及课程对思想认识提升方面的影响。整体教学过程满意度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作业形式等,思想认识提升包括增强“四个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身份认同、拓展国际视野等。每个问题采用三级计分方式测量,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以及“是”“否”和“不知道”。问卷还进行了跳转设置,以便了解学生不满意的具体理由。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本研究共收集教师提交的学习心得9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随记30余篇。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和对教师的访谈发现,经过合作学习,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加深,了解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更有信心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且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成功申报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跨文化交际”、绍兴市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多平台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英语人才ICC‘专业+思政助推培养模式探究”等。在育人成果方面,指导学生参加“外教社杯”浙江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连续两年获特等奖;参加长三角区域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暨全国邀请赛,获二等奖。

第二,校内督导的听课评价认为,“专业与思政结合点恰当,案例具有时代感,能吸引学生,学生听课认真,有互动”,教学质量等级评定为A。专家反馈中提到,“教学效果好,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将艰深的理论化为深入浅出的辨析和阐述,把寓教于乐真正落到实处”。团队成员连续3年学生评教结果为优秀。2019年该课程荣获浙江省高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特等奖,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流线上课程。

第三,问卷要求学生按1~5分(5分最高)给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打分,打5分的有122人,4分的有50人,两项一起占总数的93.9%,说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还有9名同学打了3分,1分和2分的各1人,主要原因是觉得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负担太重,要求较高,基础薄弱的同学较难适应。对线上视频资源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有179人,占97.8%;对线下课堂授课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有178人,占97.3%。在思想认识提升方面,对四项指标给予肯定回答的人数都在96%以上,其中,认同“增强了四个自信”的有181人,占98.9%;认同“树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176人,占96.2%;认同“增强了身份认同”的有178人,占97.3%;认同“拓展了国际视野”的有177人,占96.7%。在学生的评语中,频次最高的是“很有收获”“有教育意义”“不错”,说明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特别是在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方面获得提升较大,持肯定态度的百分比都高于其他两项。例如,学生W说:“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学生L说:“尽管世界上仍然存在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但我永远都会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也会一直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以上均说明学生开始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文化身份认同感有所提升。

三、不足与建议

本研究结合跨文化交际具体教学实践,针对课程思政效能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深化认识、加强专业与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合和构建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三方面措施,并通过访谈、问卷、同行评议等方式,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些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为其他课程提升课程思政效能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取得的数据还不足以从行为改变方面说明价值观发生了内化。但是,价值观教学的实现比目标的衡量更重要,不能因为缺乏衡量工具而放弃了这些值得追求的教育目标。后续研究可以考慮通过语料库技术或文本分析软件对学生习作、学评教评语进行话语分析,或者对学生实践及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以提供更为充分的研究数据。

基于现有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提升课程思政效能的建议:第一,组建课程思政改革教研共同体,发挥团队的力量,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尽快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能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还可以通过在线教研会议、院系合作、交际合作等方式,与其他专业(如思想政治专业)、其他院校的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开发案例和教学资源,互通有无,达到资源共享,优化团队,协同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效能。第二,系统梳理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挖掘、提炼课程思政契合点。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着力推进,微观层面搞活增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各种新媒体和国内外新闻时事,特别是目的语国家对我国的报道,选取含有思想政治元素的语料进行训练,达到思想政治资源与专业课程相互映衬、相互支撑,促使二者相得益彰。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点,拓展教学时空,教学活动设计注重产出导向。重视学生课堂口笔头输出、社会实践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将思想认识变化和人文素养提升纳入考核体系。同时,转变考核方法,引入德育的质性评价指标,尝试让学生自建思想、行为履历。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收集相关材料和证据,证明自己在思想、品德和行为操守方面确实发生了积极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李志英.高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情感学习理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0(4):22-27.

[3]葉宝林.开放大学教师教研共同体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97-104.

[4]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5]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9(1):79-83.

[6]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Abstract: Nowadays, the efficac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be improved because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the limited time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singleness of teaching method, etc.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ree measures, including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a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These measures are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is checked throug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peer reviews and other way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