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2021-05-27杜凯华
杜凯华
关键词:“概论”课;重要性;问题;实践教学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培育爱国情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概论”课重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一) 丰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传统“概论”课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在授课中侧重于理论讲解与传授,对照课本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1]。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加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设有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课程实践教学的融入,可以丰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情景剧比赛为例,在“概论”课教学中融入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的情景剧比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比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感受不一样的思政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和认可度
“概论”课被部分学生忽视是因为学生对本门课程缺乏喜爱度和认可度。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思修”等其他政治课而言,“概论”课的政治理论性较强,学生自身政治理论基础薄弱,缺乏钻研理论的精神。因此,增强“概论”课学生的喜爱度和认可度是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破解,实践教学融入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魅力。
(三)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高质素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传统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进行专业课教育,而且也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概论”课,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认知,而且有利于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问题调查、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在活动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怀,从而培养专业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由此可见,实践对于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必须时刻贯穿实踐的观点。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 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在“概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理论、个人认识和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不能较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例如,以教师讲为课堂教学“主旋律”,这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上课抬头率过低。部分老师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网络运用能力较差,线上和线下学习没有真正融合,不能充分运用相关网络工具,如缺乏使用学习强国、钉钉等软件与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概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部分教师没有开展相关的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调查成果课堂展示、历史事件情景剧再现等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没有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二) 校园实践活动不充分
校园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学生消化知识和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个重要场所。“概论”课的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因此,校园就成了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就目前高职院校校园实践活动而言,尽管内容比较丰富,社团活动涉及多个学科、多个方面,但思政方面的社团及相关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三) 社会实践缺失
社会是学生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最大课堂。实践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教学,课堂外是重要途径[3]。“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目前,在课程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社会实践缺失。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红色革命资源,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精神,导致学生红色革命教学实践的缺失;大学生“三下乡”和社会志愿者活动滞后,导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方面实践不足等。
三、提升“概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4]。针对“概论”课理论性强这一特点,开展充分的实践教学能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概论”课教学走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新时代。
(一) 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实践课进行设计,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开展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积极备课,采用比赛的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融入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馈、评价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在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科技元素,例如,利用VR虚拟技术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情景再现。
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加思政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到政府、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在把自己知识贡献给社会的同时,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 积极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校园作为学生教学实践的第一场所,开展丰富的校园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理论、增强理论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团委要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学生社团。通过校园内自发劳动实践的方式,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建立专门的校园文化景观。如,建设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馆,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让学生通过一些历史性文字图片和物品,在感受学校光辉历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国热情。在校园内利用墙体、凉亭、长廊等建筑,通过立体墙绘、浮雕等展示国家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和重要历史性事件,让学生在学习闲暇之余去感受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概论”课理论学习的信心。
(三) 深入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仅限于校园,要深入社会进行实践调研,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可以把红色文化和革命教育资源充分融入到“概论”课中,在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方面,可到革命根据地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在反映改革开放成果方面,可带领学生深入调研和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此之外,还可深入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敬老院、孤儿院和特殊教育学校,利用中国特色和传统节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传递正能量,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另外,大力开展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动力,最终在实践中增强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