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
2021-05-27吕辉
吕辉
摘 要: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构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开展生活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设置生活化情境、灵活引入现实生活素材、拓展生活化教育方式、结合节日活动渗透音乐、创设主题活动渗透音乐、兴趣入手合理运用音乐等策略,推进现实生活与幼儿音乐教育的融合,以促进幼儿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
一、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升高。结合当前现状来看,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暴露出的问题较多,这种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而生活化音乐教育则在改善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明顯优势。因此,探讨幼儿教育中构建生活化音乐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二、 开展生活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幼儿教育期间,开展生活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第一,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学习过程中,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并非完全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生活化教育,则可借助现实生活与音乐教育间的关联,满足幼儿的喜好新鲜事物特征,并延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长。第二,提升音乐教育质量。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生活化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其内容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进而改善音乐教育成效。
三、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渗透不足
从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已经树立了将幼儿生活与音乐教育相联系的教育理念,而在实施阶段往往会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出现疏漏,导致部分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缺乏满意的音乐体验,最终影响了音乐教育生活化效果。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与积累,而儿童音乐意识的觉醒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若教师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音乐渗透过程,会导致音乐教育出现事倍功半的问题。
(二)音乐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幼儿生活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过程应该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教育内容应该主动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然而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音乐选择还是来源于教材,而忽视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例如在音乐生活化中,教师习惯于选择《两只老虎》等歌曲,而在实际上,大部分幼儿对于《两只老虎》的印象深刻,表示:“我已经听了很多遍”“老师我已经会唱了”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选择歌曲的空间少,部分教师虽然有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但是音乐的选择依然无法脱离教参,影响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四、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为了构建生活化幼儿音乐教育,可将以下几种策略,应用于实践幼儿音乐教育中。
(一)合理设置生活情境,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
幼儿的特殊性决定着固定化、僵化的教学模式,难以保障这一群体的学习效果。为改善音乐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可参照构建生活化音乐教学机制的要求,灵活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音乐节奏、韵律时,教师可将音乐教育中的生活情境设置为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动画片,动画片中的小主人公正与一旁擦玻璃的妈妈共同做家务,妈妈擦玻璃,小主人公正在扫地。在这一生活化情境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学唱节奏简单的自编劳动歌:“小小人,扫地忙;一手扫,一手装;扫完叫妈妈,妈妈给表扬。”在这一生活化教育模式下,生活情境的设置,可帮助幼儿快速进入这一情境,并回想起日常生活中与妈妈一同劳动的场景。在生活情境的激励下,幼儿学习演唱的积极性明显升高。在兴趣、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下,幼儿对音乐节奏、韵律等知识的学习成果可得到良好保障。
(二)灵活引入生活素材,促进现实生活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与幼儿教育中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生活化教育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该方法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延长其注意力集中时间,并提高其学习成效。为充分发挥上述方法的优势,幼儿园教师在构建生活化音乐教育模式时,可结合教学需要,合理于音乐教育中引入适宜的生活素材,以推进现实生活、音乐教育的融合。
可引入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素材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生活中常见歌曲素材。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与音乐教育的关联,幼儿园教师可将幼儿生活中的常见歌曲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幼儿园每日清晨播放的音乐、超市门口播放的促销音乐、火锅店每日早晨员工跳集体舞所播放的音乐等。在正式开展音乐教育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幼儿熟悉的歌曲,作为课前导入,利用幼儿对常见音乐的熟悉感,调动其学习兴趣,进而保障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第二,自然界声音素材。除了上述素材外,幼儿园教师还可运用自然界的声音,面向幼儿开展音乐教育。例如,在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时,教师可为幼儿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仅有声音无画面),鼓励幼儿辨认发出声音的动物类型,以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教学课堂的兴趣。对于幼儿而言,以自然界声音为素材的生活化音乐教育,不仅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可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聆听自然界声音的过程中,幼儿的鉴赏能力、音乐素养也可得到一定发展。
(三)拓展生活化教学形式,全面发挥生活化教育作用
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幼儿对教学形式、方法的要求更高。为保障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可基于幼儿的需求,合理拓展生活化教学形式,以借助生活化教学的优势,达成预期教育目标。
在实践教学中,可行的生活化教学形式包含:第一,游戏形式。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构成。在构建生活化音乐教育期间,教师可选用游戏形式,开展音乐教育。例如,在引导幼儿学唱《春天在哪里》时,教师可事先将幼儿排列成一个大圆圈,指导幼儿按照圆圈的顺序,逐一念出《春天在哪里》的歌词。同时,教师在一旁以背对学生以鼓槌击打鼓面形成连续鼓点(模仿击鼓传花),随机停下。待教师的鼓点停下时,轮到的幼儿需唱出接下来的歌词。未能正确接出歌词者,需接受一个小惩罚。这种趣味化的游戏,可充分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间接改善教学质量。第二,扮演对唱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还可运用扮演对唱方法,体现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特征。即引导幼儿依据电视中常见的扮演形式,扮演所学歌曲中的不同形象,并模仿所扮演形象的口吻,与其他扮演者对唱。这一教学形式,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其歌唱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