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探究
2021-05-27赵潇航
赵潇航
摘 要:小學教育属于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教育备受关注。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小学教学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在教学当中,教师越发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积极思考数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其有效发展的因素,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从各方面入手,解决教学难题的同时,还要力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素,针对解决教学难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加快其大脑运转,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决定着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针对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数学科目的学习意味着学生必然会进行大量的运算,这也就必然会进行反复的解题思考与运算,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必要的学习技巧,切实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当下小学院校数学教师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授课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不同于学前阶段,其本身具备更加出众的启蒙特性,需要教师根据现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引导。但是当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对基础章节内容进行讲解,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无法自主进行对数学资料的学习,只能一味地固定接收老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逐步降低。而且对于阶段性的考核也只是教师根据课本知识编写相似的题目,甚至有时候会直接照搬书本上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已经掌握解题步骤的情况下,除去必要的验算,根本就不会涉及解题思路的转换,也就无法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学习过程过于枯燥
兴趣是学生投身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本身就只伴随着少量的阶段性测试,学生的数学题目练习量严重不足,无法借此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甚至是超负荷讲解,不仅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基础知识掌握上,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倒是提升了不少,但是其思维能力却根本没有得到培养,枯燥的基础知识掌握使得数学跟语文一样,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逐渐丧失,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感到乏味,甚至会萌生抵触的心理,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三)现有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量现代化教学仪器纷纷涌现,像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阶段大量小学教师还是习惯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即黑板抄写、练习册做题、无法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习惯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抗药性”特点,即对教师的授课出现免疫,完全听不进去,对于教师的知识讲解,学生的接收率极低,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学生知识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进度降低,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因此,学校及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处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种高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
三、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增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自主拓展思维
1. 增设数学故事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使学生能够培养起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办法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数学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能够主动从中发掘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尚未发育健全,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大。教师应该利用好青少年猎奇心理较重的这一特点,如果能够通过增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将小学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合理引入日常教学中,那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当前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
2. 增设生活情境,以生活引出思考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基础学科的创造过程中,也是各大哲学家理论家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发现创造出每一条专业知识理论,数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用生活中的小事件进行类比,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对数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印象,进而带动其大脑思维的运转。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古代“勾股定理”的创作原因及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涉及内容的系统性思考。
3. 增设数学障碍情境,激励学生动脑思考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一味地顺风顺水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样会培养出学生较为自负的不良品格,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之外,还应该在学生较为得意之时,适当地布置一些“问题障碍”,从而改变学生一直保持骄傲的心态,而且学生在遇到数学困难时,第一时间往往是想着如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对问题进行解答,基于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合适的构造障碍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同时,合理的构造障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解题的动力,深度强化大脑思考运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知道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系统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