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土”方法

2021-05-27蔡永乐

考试周刊 2021年37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生物教学教学方法

蔡永乐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得出的一些生物教学的“土”方法,包括“拳头”的使用、文字的缩编和恰当的比喻,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识,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生物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能将教材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增强识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生物学科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结构内容抽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摸索到了一些学生有兴趣,容易掌握和识记,教师也易于采用的一些“土”方法。

一、 “拳头”(手)的使用

在教学中,笔者常引导学生用简单易得有效的东西去帮助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层次关系,例如在生物课堂中对于“拳头”的使用。

(一)肾单位的结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中介绍泌尿系统时会讲述到人体的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一个由几十条毛细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球,肾小球外包围着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内层紧贴肾小球,内外两层之间有一囊腔(肾小囊腔),其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又合称为肾小体。肾小囊腔后面连接着弯曲细长的肾小管。通常教师会采用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方法进行,但学生一开始接触时常感到不好分辨,较难理解,知识点较为抽象,结构层次和名称容易混乱,课后遗忘率也较高。对此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在利用模型、书本图形和多媒体讲解知识结构的同时,笔者会伸出双手,左手握成拳状,右手伸出包在左手上,然后提示学生左手也握成拳状,引导学生观察握紧的左手类似一个球状,这就像是一个由几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球,即肾小球;右手同样包在外面,那可以用来表示包围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两者合称为肾小体,右手手掌和手腕部分则表示肾小囊腔,而右手的前臂则可以表示为连接在肾小囊后面的肾小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后,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大为提高,对肾单位的结构层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后笔者对于学生该部分知识结构的掌握、巩固情况进行检查,学生都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关节的结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动物的运动》时,会学习到运动系统中关节结构里的关节面,笔者也引导学生伸出双手,一手握成拳状,另一手包在上面,双手握紧后让学生自己体验如果两手要分离就不太容易了。引导学生分析,握成拳状的手可以表示关节面上凸出的关节头,另一只用来包住的手则表示关节面上凹入的关节窝,关节头在关节窝内活动,关节头和关节窝一凸一凹,两者紧密结合,大大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且不容易发生脱臼,学生在掌握理解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了引导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画出关节模式图,理清这些结构的位置和关系。笔者采用的方法如下,首先画一个数字3和字母C,再用两条线将两者相连,关节的基本结构就完成了,其中数字3表示凹陷的关节窝,而字母C则表示凸出的关节头,两者合称关节面(构成关节的骨与骨的接触面),拉的两条线代表将关节面包裹起来的关节囊,中间的空间则表示关节腔。

(三)神经元的结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神经系统中,介绍到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沿一定方向传导冲动。树突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树突可能有许多,而轴突只有一个,树突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胞体传出。教师可引导学生伸出左手手掌,手掌展开,在掌心处用粉笔画一个圆状物,则手掌用以表示神经元的胞体,而掌心处的圆状物则表示胞体中的细胞核,手指表示数量较多的树突,手臂表示为数量只有一条的轴突,并设想如果不小心手指触到了电,电流将由手指传到掌心,并由掌心传向手臂,类似于在神经活动过程中,冲动的传导方向,即树突→胞体→轴突。

二、 文字的缩编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时,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进入最高阶段,才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有时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文字的缩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效果。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中学习人的呼吸系统,指出呼吸运动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时呼吸肌的变化,教材中说到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会使肋骨上提并外展,同时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横径加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长。这样,由于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也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呼气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的大气压,肺内部分气体呼出体外。这样的描述对于一个七年级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为了便于理解和识记,笔者引导学生记住“吸收”两字,即在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两者都处于收缩状态,与之相反,那么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两者都处于舒张状态。

又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会学习到动物和植物的四种组织,动物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而植物包括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分生组织,由于结构层次相同,数量也相等,很多学生课后容易混淆,常将动物组织与植物组织混用,把树皮误认为是上皮组织,而人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皮肤则当成了保护组织,为了能让学生能有效区分,在介绍完各自结构特点和功能外,笔者引导学生各自将动物、植物的四种组织名称中取出一字进行搭配,动物的四种组织缩编为上缔肌经(谐音为“上帝鸡精”,即一种品牌为上帝牌的鸡精),而植物则变成了保养输生(谐音为“保养书生”,即古代一位很讲究保养的书生)。这样就使得两类组织既好记好认,又好像有一定的意思。不过,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特别多的学生常将神经组织写成神精组织,而结缔组织的缔经常没有写绞丝旁。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生物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