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学困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探究

2021-05-27常亚亚

考试周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学困生互联网+互联网

常亚亚

摘 要:“互联网+”环境背景下,为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合作学习提供更多帮助,起到了实质性改变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环节中可以结合学困生的特点灵活分组,学困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需求选择小组,更加愿意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且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还能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体验环境,随时在网络平台中提出问题,教师做出解答,丰富学困生课后的学习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引导学困生全面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为学困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学困生;课堂合作学习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线上与线下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手段,主要就是多名学生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相互之间配合、帮助、促进,取长补短,明确每位成员的责任与分工,互补性学习的情况下,营造积极性的课堂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合作乃至于课程知识的学习中,逐渐转化学困生,提升所有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学习综合素养。

二、 “互联网+”背景下学困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课程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合作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学困生转化效果

将互联网技术当作是核心部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技术,还能促使教学工作良好开展,整合网络中较为丰富、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为教育改革工作的实施提供更多帮助。教师在学困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期间,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具有人性化特点的环境氛围,鼓励学困生利用网络平台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借助网络资源优势,帮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期间自主搜集知识、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和其他小组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全面、有效学习各种知识,借助自身自主学习的知识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信心的情况下增强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分析的良好习惯,达到良好的学困生转化目的。

(二)有助于降低学困生转化难度

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降低转化难度,主要因为在使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其中相互沟通交流,教师利用电子邮件形式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针对学困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等全面监督,给予学困生一定的关心与关爱,尤其在小组合作期间,教师对学困生的小组表现情况针对性评价,利用网络“私聊”的形式提出学困生小组合作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然后在小组成员中激励、表扬学困生,这样可以从思想上转变学困生的学习观念意识,使其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在端正学习态度的情况下认真学习课程知识,这样可以降低教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的难度。

(三)能够丰富学困生的合作学习资源

教师在课程教育中转化学困生,可以全面整合网络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内容,还能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一些感性类型的材料,加深学生对小组合作期间各种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提供丰富性的学习材料,不再局限于之前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而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使得学困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趣味性的知识,帮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除了可以使得学困生在小组团队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升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还能创建系统化的学困生小组合作模式,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 “互联网+”背景下学困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措施

为了能够提升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采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形成正确的观念,遵循科学化的教育工作基本原则,保证互联网技术在学困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有效性。具体的教学措施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划分合作的小组

组织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合作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全班范围之内合理分组。以往的分组教学中很容易受到空间限制性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相互组合在一起,没有详细分析小组之内所有成员的学习能力特征、知识结构特征、认知特征等,所设置的分组布局不科学,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所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在分组期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灵活性开展分组工作,重点关注学困生的转化,使得学困生能够在小组良好合作中学习更多知识。

如:教师在分组期间可以使用平板电脑,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设置分组形式,然后学困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小组,尽可能鼓励学困生选择优等生的小组,这样在优等生的带领下,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困生端正学习的态度,積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对于平板电脑而言,教师可以在其中设置小组的人数信息、规则信息,在优等生的小组中设置空白部分,学困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某个小组的空白部分,自由性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学困生参与度,提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用问题驱动法教学

教师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带领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完成小组划分的任务以后,还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开展各项教育指导工作,在问题的影响下鼓励学困生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积极学习、接受各种知识,将小组合作的优势全面展现出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做的是促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被动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让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源于一种喜爱,学生一旦将学习作为自己爱好,兴趣便会像利剑一样斩断一切洪水猛兽,帮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教师为学困生设置小组合作问题,就能够调动学习兴趣,尤其需要结合学困生与优等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梯度类型的问题,使得学困生在梯度问题的作用下提高学习的质量。

如:教师带领学困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期间,可以使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梯度的问题,按照课程知识点的具体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等,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传输给小组成员,引导小组之内的优等生选择难度较高的问题解答、学困生选择难度较低的问题解答,这样在小组成员之内科学分工的情况下,彰显学困生在小组之内的作用。在小组完成问题之后,教师鼓励成员在网络中相互探讨分析,优等生为学困生讲解难度较高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解决措施等,提升问题的明晰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困生适应课堂合作,自主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猜你喜欢

学困生互联网+互联网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