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游戏 “看见”儿童
2021-05-27耿晶戴红仙
耿晶 戴红仙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儿童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了给区域活动让路,我们减少了集体教学活动,把更多的时间让给游戏中的孩子、观察中的老师。实践中,我们小二班经历了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热热闹闹流于形式,到今天的初见成效,在观察-识别-支持幼儿的游戏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一、透过——玩具区展现幼儿的自主愉悦
玩具作为游戏的构成之一,是儿童游戏进行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玩具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撑,又会对游戏的内容和性质产生影响。在小班开设玩具区,首先是基于孩子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玩具对孩子在认知、个性发展、社会交往、身体发展、情绪发展方面的价值。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往、合作的技能得到发展,同时玩具的预先规则与儿童摆玩之间的碰撞,会让不同类型的玩具丰富孩子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
瞧!美人鱼、毛绒玩具、小乐器是女孩子的专宠。恐龙、奥特曼、托马斯又是男孩子的最爱。玩具城同时又是一座动画城,他们对玩具的迷恋来自一部部精彩的动画片和一本本精美的图画书。在这里他们自编着自己的动画故事和歌谣,弹弹唱唱编歌词。“玩具我们是一家”的视频中一个女生边弹边唱,“我家有几口?让我扳指头,爸爸妈妈妹妹和我、再加一个猪爸爸,呦,有五口。”从玩具选择中我们就能看出男生和女生的个性特征。男生的共性是冒险、好斗、对英雄的崇拜。奥特曼变身本领大,齐心协力战怪兽。视频中两个男孩子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交流很顺畅,同时扮演动画片中的奥特曼,沉浸在动漫情节中。玩具城中的玩具已从最初的玩伴到此时孩子们眼中的小演员大角色。游戏和玩具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样玩具的玩法都不是固定的,他们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二、透过——建构区呈现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认知能力得到发展。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一个在建构区玩耍的孩子,都会在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它们的特性和功能,进而创作新的作品。
6月以来,建构区的孩子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造型,而是有了主题式的构想,为此我们调整了材料的特性,在建构区投放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雪花片、半成品积木和插孔积木,以及更能支持孩子创造性的低结构材料。瞧:女生合作大蛋糕,男生拼搭车和枪。三个女生将雪花片叠插成夹心小蛋糕,围合成的小圆是蛋糕的中心,四周选用半成品积木动物模型当动物蛋糕,一圈圈扩大,一个动物夹心大蛋糕快成功了。此时他们的想法是把蛋糕做得更大,一个小女孩开始寻找动物模型,她可能觉得蛋糕是一个一个地拼成的。所以她一次只拿一个,一次又一次地来回取放。旁边搭火车的小男孩也为他们的合作成果感到高兴,当然他更满意自己搭成的火车。他小心翼翼地让火车过急弯,一边自夸:我的脑袋大大的,很聪明,我的手硬硬的,力气很大的。这个男孩选用孔状积木组合成一把大枪噼噼啪啪地试了一下火力。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通过对材料的堆积、排列、组合的操作,实现了物品建构走向认知建构进而实现社会建构的推进。
三、透过——语言区呈现游戏从“虚”到“实”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
我们班的语言区有固定的书架,设在相对安静的角落里方便幼儿选择取放。书架上能敞开摆放30多种不同类型的图书,有符合小班幼儿阅读的动物百科、传统故事、绘本、会动的书等等。这些书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情节简单,为幼儿所熟悉。但是,我们发现在刚入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对看书兴趣不大,自由选择区角时,几乎没有孩子选择语言区。为什么这些图书不能吸引孩子们呢?小班幼儿语言贫乏、表达能力欠缺,他们需要借助涂涂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思考和讨论,决定让安静的图书“动”起来吸引孩子们,我们在图书角旁边放了一块白板作为“故事展示墙”。利用餐前或餐后引导他们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读,精彩部分还加上表演,边读边画。老师的光芒照亮了每个孩子的心灵,渐渐地他们也爱看书了,有时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白板上涂涂画画。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着实不错,画画融入阅读的想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四、透过——美工区+科学区实现课程的深化
区域活动是推动幼儿园课程活动发展的抓手,课程活动又是区域活动不断深化的源泉。课程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整合,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获得的更直接有效的经验,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持续和拓展。
随着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美工区的操作材料渐渐增多,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渐浓,他们或滚或印,或撕或贴,折折画画捏捏做做想法越来越多。美工区的包糖果也从原来收集的现成糖纸包装,到自己设计糖纸进行包装;泥工活动“鸭子兔子”后,也让幼儿从原先的借助工具和模型到徒手捏出自己喜爱的物品。瞧,区域活动中一个小女孩在设计糖纸,她旁边的小男孩在包装糖果,第三个孩子捏出了一只小兔,第四个小女孩利用半成品材料在做一只水母。这些孩子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迅速,活动目的明确。对面的男孩年龄小他正在玩串珠,虽然是简单的穿珠,却对颜色的搭配很在意,并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进行。
科学区的材料很丰富,摆放有序,有简单的动物拼图、画面拼图、七巧板、数与量的关系、图形认知、磁力图形拼搭、万花筒、垃圾分类、按不同图板排列、百变绳、小棒棒……这些品种丰富,层次不等的操作符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当然科学活动中的小实验更激发了幼儿探索操作的欲望,如《海绵变变变》《彩虹糖不见了》《磁力铁钓鱼》。此时,旁边观察的老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提供不同的问题卡提高难度。瞧,5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各自操作各自的材料,思考着、探索着……认知并发现,互不干扰,认真而专注。孩子们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中实现和生成活动。
五、透过——娃娃家+小餐厅展现游戏的升级
区域与区域的整合,优化了区域空间,现在“我的家”是由原先的小餐厅和娃娃家整合起来的。幼儿通过几个月的自主选择游戏熟悉了小餐厅和娃娃家的游戏规则,可是他们渐渐地对这些游戏兴趣减弱了。满满当当、功能齐全的小餐廳却冷冷清清,再看看娃娃家这边,几个娃娃也给他们折腾得披头散发,衣服帽子也破了。孩子们不会玩了吗?一定不是,随着他们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更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生活区域完整的家,幼儿在这里能感受到大家庭的热闹、温暖。因此,我们将小餐厅搬进了娃娃家。此时的娃娃家空间扩大了一倍,厨房、客厅、餐、卧再加上沐浴、洗漱、梳妆,孩子们看到就能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中的场景。“娃娃家”在孩子们的倡议下更名为“我的家”。四五个孩子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角色分工: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客人,爸妈厨房烧菜,妹妹招待小客人和客人玩游戏。姐姐最爱她的布娃娃,给她洗澡、涂香、扎辫子……忙碌而开心。仔细倾听:一声爸爸、一声妈妈、一声宝贝……交流声不断;用心观察:每个人的工作投入,步骤清晰,动作熟练,越干越带劲,视频中的爸爸此时还打起了电话,邀请小客人的爸爸妈妈快来吃饭,然后又忙着烧菜去了。老师作为旁观者静静地追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被孩子们的游戏感动。
以上是我们透过不同区域的多个角度,呈现出的我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常态及发展。一年来的区域观察中,我们越来越明晰的一点是:区域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时刻“追随儿童”,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