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作品物化实践与策略

2021-05-27韩少飞杜涛

科教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创意传统文化

韩少飞 杜涛

摘  要  创客以创意作为核心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以数字化工具应用为特征,在真实的项目中发现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完成作品创作。学生通过创意物化,可以充分动手实践,在创客作品物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将创意物化为产品,有助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提升和人文价值的凸显。

关键词  创客作品   创意  传统文化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33

Materialization Practice and Strategy of Maker Works

HAN Shaofei[1], DU Tao[2]

([1]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30;

[2]Wujiashan No.3 Middle School, Wuhan, Hubei 430040)

Abstract: Maker takes creativity as the core concept, and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ools. It finds and analyzes problems in real projects, finds solutions, and completes the creation of works. Through the materialization of creativity, students can fully practice,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materialization of maker's works, and materialize creativity into produc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highlighting of humanistic value.

Keywords: Maker works; cre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ractice

从广义来说,创客是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一群人;从狭义来说,创客是指那些将兴趣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3D打印、机器人等以工程化为导向的人。创客文化由车库文化(强调自我动手)演变而来,与DIY文化、黑客文化融合在一起,鼓励分享,乐于探索。

在教育实践中,以数字化工具应用为特征的创客教育,被证实是一种促进科学素养养成的优质路径。创客教育契合杜威的做中学实用教育理论, 强调在真实的项目中发现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完成作品创作。学生通过创意物化,可以充分动手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

解决真实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物化学习成果,学校在科技创新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开源软硬件》《物联网》《人工智能》《3D创新设计》等创客课程,以一个学期为学习周期,逐步确立了“12+1”课程实施模式:

“12”指的是12周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关注知识点的学习及相关技能的掌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1”指的是每一个校本课程,都用4—5周的时间,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形成物化的成果。项目主题可以是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基本原则就是解决真实问题。

如在《3D创新设计》课程中,设计了一個主题为“生活中的文具”的项目,要求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借助开源软硬件进行创作。学生能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确认资源搜集信息、综合信息得出结论、展示分析评价反思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图1所示的“手电笔筒”就是一款典型的物化成果,3D打印的笔筒既满足笔筒的常规功能,内置Arduino主控板,还能控制RGB灯珠的亮灭和颜色,使其成为一款趣味手电筒。

又如,学校创客社团的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创客空间进行学习,如果碰到教师外出,就无法进门。于是,学生将其作为实际问题,设计制作了一款“密码门禁模型”(如图2),只需要在硬件上输入事先编程好的密码,就能通过舵机的转动,实现门的打开。我们把这个学生作品作为一个教具,指导学生将其升级为“物联网门禁模型”——手机通过网络,就能将开门或关门的指令远程发给设备,这样的话,教师即使不在学校,也能进行远程操作。社团的学生在后续技术迭代讨论时提出,利用现有的图像识别工具,该创意就能再次升级成一款人工智能产品。

发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往往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创客作品物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将创意物化为产品,有助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提升和人文价值的凸显,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滋养,是一次设计思维的碰撞,也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挑战。

如在创意作品“讲故事的灯”中,将端午节文化筒灯的设计制作有机结合:在故事内容上,呈现端午节相关历史;在外观设计上,将端午节标志性的人和事,通过美术的阴刻和阳刻去呈现(如图3)。

“创意日晷”让学生搜集相关传统科技知识,借助数字化制作工具,系统解决知识疑惑的创意物化问题,不仅是经纬度、太阳高度角,包括晷面、古代关于时间的划分等知识都能在这个项目中得以体现(如图4),还能借助工程设计流程和创客工具应用,将地理、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有效融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传统科技的神奇魅力。

用好最新材料

创新本就是从无到有,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都意味着以前没有或是没有使用过,依托其进行创意物化,必定是一次创新的成功尝试,而且很容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如,创意作品“语音识别水母灯”是公开发表的掌控板(一款国产开源硬件)创意作品中较早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的作品,该作品利用光导纤维代替水母的触角,能有效导光,在外观上的契合度也较高,可以说是对水母很好的再现,也是一次新材料的尝试使用。

学校在实践体验活动中,组织3D创新设计社团全体学生开展了一次冬令营活动,具体内容是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以珐琅文创为载体,了解设计思维。团队将整个活动设计成一个“珐琅3D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在项目中,学生利用珐琅这一新材料,自行在“中国生肖”“荆楚文化”“校园形象”三个主题中选择,以小组为单位,亲历主题素材的搜集、草图设计、动手实践、优化改进、分享与评价等环节。在3天的学习周期内,团队基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技术支撑,全面学习设计元素提取、冷珐琅填充、平面设计软件等,最终形成小组成果(如图5)。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创意传统文化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