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和拉》教学片段与分析

2021-05-27陆燕青

科教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学设计

陆燕青

摘  要  作为小学阶段关于“力”的第一课,教师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推和拉》教学片段的分析是对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总结,在记录经验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優化打好了基础。

关键词  《推和拉》  小学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14

Teaching Fragments and Analysis of

“Push and Pull”

LU Yanqing

(Wuxi Yuq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Jiangsu 214183)

Abstract: As the first lesson of "power"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ch can not on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so as to better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fragments of "push and pull" is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at have been carried out, which not only records the experience, but also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following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push and pull";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推和拉》是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中的第一课,是小学阶段关于“力”的内容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计层次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这两个动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推和拉是两种常见的力,从而初步感知推力和拉力有大小和方向。

本课的活动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初步认识推和拉这两个动作;第二,通过创设两人掌心相对互推、拉勾勾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推和拉是两种不同的力、都有方向和大小;最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以及比较谁的拉力大等游戏,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推和拉的认知。

挖掘经验,引出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视角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基本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然后,引导学生聚焦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物质世界的奇妙。

教学片段一:

师:科学课要求我们学会观察。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能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请看在有些门的门把手旁,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字,在门的反面也有一个不同的字,知道是哪两个字吗?

生:推和拉。

师:那下面的图中,又是谁在推?谁在拉呢?

生:马在拉板车。

生:大象和一个人在推坏掉的卡车。

生:超市的工作人员在推购物车。

生:小女孩在拉书包。

生:推土机在推土,拖车在拉故障车。

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这些地方用到推和拉,想想看,哪里还用到推或者拉呢?

生:拖地时,要用力推和拉。

生:摇摇篮时,要推和拉。

生:荡秋千时,要推和拉。

生:用割草机割草时,要推和拉。

生:屎壳郎推着一个大粪球,要推。

生:蚂蚁搬粮食时,要推和拉。

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先把学生引入生活,让学生说一说,在一些门的门把手旁,一般会写着哪两个不同的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能说出“推”和“拉”这两个字。接下来,便顺利地揭示今天探究的内容——推和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外引入课堂。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谁在推?谁在拉?然后又问学生,生活中除了这些地方有推和拉,还有哪里有推和拉呢?再次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堂引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将学习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调动感官,多维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究体验。因而,小学生在科学课上充分调动身体感官,进行充分的体验,有利于他们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获得明晰的科学概念与规律等。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举了一些关于推和拉的例子。你们能不能演示一下推和拉的动作呢?好,全部起立,听老师口令:“准备—推!”“准备—拉!”

(学生分小组实践。)

师:小朋友们都做得很好!下面来个特定镜头,请一个小朋友到上面来做一下“推”的動作。“准备—推!”

他现在在推吗?

生:没有,因为他没有碰到推的物体。

师:嗯,只有推的动作,还不能算真正的推。那这样呢?(老师把两只手掌与这个小朋友的手掌接触)老师在推吗?

生:没有,因为老师没有用力。

师:老师没有在推吗?那这样呢?

生:推了。因为老师用了很大的力气,把我推开了。

师:谁来说说怎样才算真正的推呢?描述的时候,请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词。

生:推就是首先要做好推的姿势,然后手要碰到推的物体,最后再用力推。

在这一认识“推”的环节中,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推的用力方式。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示范推的动作,通过“做一做”的形式初步感知推的动作;再让学生观察教师和上台演示的学生合作的推的游戏,通过“看一看”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推是要用力的。这样,通过学生感官的参与,从多个角度体验到什么是推,形成推的初步概念。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让他们用“首先……然后……最后……”句式,完整描述推的用力方式,进一步形成关于推的清晰概念,从而深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

引入游戏,趣味体验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教师要让学生保持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我们玩了一个叫“推”的小游戏。现在,我们再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拉”的小游戏,名字叫“拉钩钩”,玩过吗?老师提个要求,我们在活动的时候,还要自己来研究一些问题哦!

(PPT出示“拉钩钩”图片及要研究的问题:①拉的时候,要接触到拉的物体吗?②要用力吗?向哪个方向用力?③拉力有大小吗?活动要求:音乐响开始做游戏,音乐停就活动停!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播放活动背景音乐。)

师:活动结束!让我们一起围绕刚才研究的问题,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活动感受吧!

生:拉的时候,要接触到物体。

师:拉的时候,怎么拉,要接触到什么物体呢?

生:拉的时候,用我的小手指去拉别人的小手指,要拉住、钩住别人的手指。

师:那拉的时候,要不要用力呢?向哪个方向用力呢?

生:拉的时候要用力,向自己的身边用力。

师:嗯,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到位,拉的时候要向内用力。

你们在拉的时候,体验到拉力有大小吗?

生:拉力也有大小。

师:你拉得力气大一点,会怎样?拉得力气小一点,会怎样?

生:我拉得力气大一点,他会被我拉过来;我拉的力气小一点,我会被他拉过去。

“拉钩钩”这一活动选择得非常恰当,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解决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亲历“拉钩钩”这一熟悉的小游戏,不仅体验了拉是一种力,而且知道了拉力也有方向和大小。充满童趣的背景音乐,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原来科学探究可以不用那么死板,可以充满乐趣。在教学中,保持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一种培养。

演示实验,巩固体验

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中对新知识进行适当的巩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教学中,对学生教授知识、培养能力,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与活动,以更好地巩固、拓展新知识。

教学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推和拉。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出示打气筒)这个打气筒这里有没有推和拉呢?

生:有。打气的时候,要一推一拉。

师:不用打气筒能把这个长条形气球变大吗?

生:能。

师:那你来试一下。

生:这个长条形的气球太难吹了。

师:那如果给你这个打气筒呢?要不要试一试?

生:用了这个打气筒一会儿工夫气球就鼓起来了,很轻松。

生:用这个打气筒打气,可以打一会儿,停一会儿,很方便。

师:不推不拉,气球会变大吗?

生:不会。

师:推、拉得快一点呢?

生:气球会很快地变大。

师:推、拉得慢一点呢?

生:气球慢慢地变大。

师:通过我们一推一拉,使气球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经历了两个学生掌心相对互推和拉钩钩这两个活动后,学生初步感知了推和拉这两种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用打气筒打气这一活动。教师通过演示日常生活中打气筒的使用方法,再一次让学生目睹了生活中的推和拉,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体验用嘴吹气球和用打气筒打气球的对比环节,让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的便利,意识到技术可以改变生活。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现在学好知识,掌握技术,将来能进行实践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一思想。

亲自验证,拓展体验

真实性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特征。我们在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要注重学生的证据意识。证据就是一种事实。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经历事实,来还原事实、再现事实,让学生眼见为实,用事实说话。

教学片段五:

(出示教材中两位学生拉拉力器的图片。)

师:谁的拉力大?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穿绿色衣服的小朋友的拉力大,因为他的拉力器的皮筋被拉得长一些。

师:怎么知道这位小朋友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生:实验验证,我们可以亲自来拉一拉。

师:每位小朋友拉几次?怎么拉?

生:每人拉2次。第一次用力小一点,第二次用力大一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师:通过刚才拉拉力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知道刚才小朋友说的是对的。拉力越大,拉力器的皮筋变得越长。

根据平时的经验,学生不难看出穿绿色衣服的小朋友,拉拉力器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后,教师并没有终止这一教学环节,而是追问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可以知道这位同学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引导学生对这位同学的说法进行实验验证。这一验证的过程,渗透着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知道了以后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科学事实,都是可以被重复验证的;也只有经过重复验证,科学才具有真实性。同时,在这一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看图说话,内化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让学生先想后说,就是把新的体验内化的形式之一。“想”即“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探究能力。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内化活动体验。

教学片段六:

师:下面两张图中,谁的推力大?桌子会向哪边移动呢?請你用箭头标出来。

(PPT再出示两张拔河图片。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活动手册》。)

师:哪边学生的拉力大?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左边的学生拉力大。因为拉绳上的红布本来对准地面上的白线的,但现在红布在白线的左边了。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红布现在的位置跟一开始的位置相比,发生了变化。

学会仔细观察,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之一。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然后思考、推理、判断,每个人独立完成《活动手册》,最后交流哪边的推(拉)力大,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静静地观察并思考,学会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刍议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