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作业现场风险防控探索
2021-05-27中国大唐集团王光辉
中国大唐集团 王光辉|文、图
随着近年来新发电厂(公司)不断组建,新的大容量、超临界机组以及风电场、光伏电站等新能源企业的陆续建成投产,发电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设备状况、作业现场的环境及风险因素也随之有所改变,进入作业现场从事生产活动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发电企业来说,这些因素都给现场作业风险防控提出了新的课题。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入,电力行业建设规模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建设速度大幅提高,大批新机组陆续投产。与“老企业”即传统发电企业相比,新组建的发电企业管理体制通常具有定员少、专业性强的特点,很多新组建的发电企业都没有检修队伍,甚至连一些辅机运行也都委托外来项目部。这就导致,“老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生产组织的变化。同时,新建发电企业的管理机构往往比较“精干”,相对而言工作量大,节奏快。由于这些特点,新建发电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往往会存在4 个方面问题:一是新厂在编人员少,但直接参与电厂生产的人员并不少,只是分别由不同单位承担,想做到统一安全管理难度很大,管理对接容易出现真空或死角。二是由于参与生产的单位多,外委项目部人员流动大,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三是由于机构精简,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管理很难做到精细化。四是新机投产运行时间较短,生产管理经验的积累、安全管理的基础都相对较为薄弱。同时,大量首次应用或开发的设备、系统、结构、材料、药剂、保护监测装置、控制方式、大型工器具等,也会对安全风险辨识及防范带来新的挑战。
对于“老企业”来说,虽然在安全生产方面,一般都有着较好的传统,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同时也有较为浓厚的安全文化积淀。但安全管理工作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一是经验主义埋下安全隐患。“老企业”普遍采用“师带徒”的培训方式,在传承好技术、好经验的同时,也容易将一些不良工作习惯传递下去。还有一些老员工自恃经验丰富,容易产生“心中有数”、无视安全规程的习惯性违章。二是“老企业”多采用事后追惩制,由于缺乏安全设计、安全执行和安全监管的全过程有效控制,解决的只是表面现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难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三是安全管理经常采用“运动式”“碎片式”管理,即以某“阶段目标”开展各种安全活动,但过多和过度的“运动”,使员工无法形成安全生产一以贯之的安全意识,容易埋下对安全生产应付、麻痹、惰性的思想隐患。四是安全管理效力逐级递减。即从公司到厂部、到车间、到班组、最后到员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成分”往往会逐级打折扣,造成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不落实。
当然,以上问题,并非绝对分别存在于新建企业或“老企业”,一些新建企业可能也有“老问题”,一些“老企业”可能面临着“新挑战”。
建立健全“5项机制”
围绕作业现场这个核心区域,无论是新建企业,还是“老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都应建立健全现场风险评估制、现场准入制、现场指导制、现场防护制、现场监督制 “5项机制”。
现场风险评估制
现场风险评估制,即企业对于任何一项现场作业都必须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才能允许人员进入现场开展工作。
设备检查现场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每天都会有大量现场作业。想要对每一项作业都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企业应建立一个安全“风险库”,即把设备、行为、现场环境等安全风险纳入风险库中,控制现场作业风险。对企业来说,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做好,才会在其后安全管理中受益。
具体来说,发电企业应组织各相关部门对作业人员在平时作业过程中,设备、环境等方面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潜在风险,可能导致触电、高坠、坠物、烧烫伤等事故的行为风险,以及在以往作业过程中采集到的所有危险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以设备风险库、行为风险库、现场环境风险库为主的安全“风险库”。
“风险库”应作为现场作业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对“风险库”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并对风险进行评级。对风险等级高的元素要在作业前进行特别关注,辅助作业单位进行风险防控。车间、值队、班组在接到生产任务的时候必须先依据“风险库”对所从事的作业风险逐一进行分析比对,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然后才能开展工作。
作业现场一般性风险评估应该由班组完成,重大设备检修、改造或者操作应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进行。
现场准入制
现场准入制,即只有符合安全要求,能够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的人员和单位才能进入现场作业。只有作业现场符合安全要求,才允许人员进入作业。只有工器具和设备符合安全规定才能进入现场。
第一,对于发电企业,尤其是涉及外委单位较多的新建企业,必须要确保进入企业现场作业的单位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拥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制度,对员工进行过充分的安全教育培训,且无不良安全记录。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单位,无论其具备何种优势,企业都应坚决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对于具备进入条件的单位,企业应对其就现场状况、作业风险等进行交底,帮助外部单位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
第二,发电企业必须要确保进入现场作业的人员,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作人员,身体健康,拥有从事相应行业的资格证书,受过良好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具备处置风险的能力。同时,无论单位或者个人,进入现场前,都应对使用的工器具、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禁止缺乏维护,带有安全隐患的器具、设备进入现场。发电企业必须确认作业现场的环境、周边设备风险可控,尤其要绝对禁止人员进入无法控制的风险区域进行作业。
第三,随着智慧电厂建设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应广泛借助人员定位系统来加强人员准入管理,可通过应用“互联网+”,实现系统对人员位置、重点设备、敏感区域的实时监控提示,从而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解决发电企业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现场人员位置及工作状态无法把控,外包现场难于管理、危险区域防控不严等问题。例如“电子围栏”技术,可通过与人员定位系统、区域接警系统联动,随时按照时间段调取工作人员活动轨迹,并进行回放,实现通过手机进行危险区域警告、权限警告等功能。比如,当工作人员长期离开“电子围栏”设定区域时,系统就会通过手机对“工作班”长期离开的人员进行手机报警提醒,对“非工作班”成员的闯入,不但会对闯入人员,同时还会对工作票的负责人进行短信和手机报警提醒,防止造成一些误操作。既可防“出”,又可防“入”。同时,若厂区发生爆炸、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等事故,企业还可通过“电子围栏”查看各区域人员分布位置及数量,以便快速疏散并救援被困人员,第一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企业损失。另外,企业还可根据实际,将“电子围栏”与电子眼监控、警报喊话提示等相配合,更好地促进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现场指导制
现场指导制,即对作业过程加以指导,严格作业程序、安全措施、技术标准,明确风险防控的要点,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
发电企业存在着大量重复性维护、检修和操作。特别是一线班组,对应的设备固定,从事的作业相同内容很多。因此企业应对以往作业加以统计整理,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一制定出某一操作的要点、风险防控方法,用于每一次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第一,企业可以全面推行标准票作业,规范作业前和作业完成后需完成的标准项目,把准备工作和收尾工作标准化,防止由于人员自身水平的差异造成人身伤害、设备损坏。具体来说,一是应要求各单位根据定期例行工作,按照设备系统建立标准票库,对于正常运行方式、常规检修工作,可从系统直接调用标准票,实现标准运行操作票、检修工作票、危险点分析控制措施票的自动生成功能。二是特殊情况下,可临时编制,但必须严格审查,并及时补充进入标准票库。三是当设备系统发生变更后,要及时修订、补充标准票。四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达到所有工作都使用标准票。标准票的推行,可以提高票面质量和办票效果,避免因开票人员考虑不周、制定的安全措施不完善,或对危险源认识不足等因素,造成事故的发生。
第二,对于检修来说,企业应推行检修作业指导书,以规范检修工艺要求、过程管理和质量标准。检修作业指导书主要内容应包括作业条件、作业准备、作业步骤、作业流程图等。在实践中,企业可根据机组和设备检修等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检修作业指导书实施方案,达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统一,还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例如能自动生成检修作业文件包的设备管理软件系统。另外,对于检修作业指导书本身,企业也应规范编制、审核、批准、发布、使用、存档、改进等标准,使工作有章可循。
第三,为避免僵化执行情况的发生,企业在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标准票”的基础上,还应要求作业负责人在每次作业前组织全体作业人员再次进行风险分析,并共同抓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作业指导书和标准票中的控制措施滞后于实际情况变化,忽略了随机、突发风险因素等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作业人员在作业前重温安全知识,促进员工更加熟练掌握岗位作业危险辨识、控制方法。
第四,除作业指导书外,班组、车间、值队,甚至企业专业技术部门还应该依据作业的难易程度,积极进行现场指导。尤其是班组长,要及时掌握班组成员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加强人文关怀,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合理搭配作业组。
现场防护制
现场防护制,即通过规范、统一安全设施管理,提高员工对现场危险源的辩识能力,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在实践中,作业环境及相应物的状况往往会对劳动生产过程的人有很大影响。好的环境,设置恰当、运行正常的物,通常能调节人的心理,激发人的“有利情绪”,有助于人实现行为安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保证物的状况良好、合理,使人、物、环境更加协调,为实现人员行为安全奠定基础。
第一,企业应在生产现场各主要层面,设置平面布置图,让员工能够准确了解每层设备所处的位置和分布;在生产现场各险要位置悬挂安全警句,引导员工自觉加强安全责任理念,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在不安全因素多的地方设置禁止类、警告类、警示类、提示类安全标志,提高员工对现场危险源的辩识能力。
第二,企业应在设备的明显部位悬挂主设备参数标示牌,把规程中的规定、设备参数从书本上“搬”到生产现场,让设备检查人员能够直接把巡检到的设备运行状况与规程规定的标准值和极限值相对照。
第三,企业应在地下管沟节点处、地下电缆接头处,设立地下管沟、地下电缆沟标志牌,对管道的介质流向及管径,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及电缆沟电缆等进行拍照或图示说明,使运行检修人员在发现缺陷、判断缺陷、处理缺陷时更加及时、准确、快速、果断。同时还应在各种仪表上用红线标明规程规定额定值,让员工及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直接观察仪表的指示参数准确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
现场监督制
现场监督制,即通过现场监督,督促防控措施落实,减少、杜绝现场违章行为,促使员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企业各级领导要亲自抓现场安全,不定期到现场巡视,督促和带动全体单位的干部员工重视现场作业的安全。
第二,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督查组,工作重心完全在现场,但检查内容要涵盖整个现场风险评估、现场准入和作业指导的环节,逐步帮助车间、班组以及外来单位,建立起完善的现场作业风险防控流程。
第三,班组长和工作负责人作为作业场的直接监督人员,应负责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与督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工作小组成员互保制,让作业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消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发生伤害事故。
建立4个体系
上述5 个机制的建立,往往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支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此,为了做好基础性工作,企业应建立4 个体系:
第一,风险责任分配体系,即让所有作业项目参与者都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参与方避免、控制、降低风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对于企业内部风险责任分配,一般依照已有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即可。
第二,培训教育体系,即企业内部、参与作业项目的外委单位都要建立并完善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制订年度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分层次组织实施,且要建立起培训档案,细化培训管理,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对外委单位要监督其建立培训机制,条件成熟可以共同组织培训。另外,针对执行安全规程制度中的主要人员如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工作操作监护人等,应定期组织开展关于正确执行安全规程制度的培训,且必须要求其熟练掌握有关安全措施和要求。
第三,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即要形成现场作业的风险源、既往作业、事故及防控措施的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企业应通过对与安全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事故规律和安全管理的方法,修订不合理的或不合实际的规程、规定及相关制度。同时要注意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连续性。
第四,多单位协作联络体系,即要将发电企业与协作单位的安全管理统一起来,加强协作与沟通,保证安全管理“不断档”、无死角。近年来,随着发电企业协作单位增多,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企业,尤其是“老企业”必须对过去全封闭式的传统安全管理理念,进行适应性调整。由于协作单位各有各的管理体系,各有各的管理方法,对此发电企业必须建立起大安全的管理格局,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联席会、合署办公、联合检查等多种形式,强化安全协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