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山市工业空间布局发展变动探析
2021-05-27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罗冬华王明悦
文/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罗冬华 王明悦
0 引言
工业空间布局是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全局性及长期性的特征对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规模和速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工业空间研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但国内较侧重实证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不足,对工业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以及重工业老城市,对后起的二线城市研究涉及较少。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中山市,从2002—2017年,经撤销、合并部分街道及镇后,由原先下辖的9个街道、24个镇整改为5个区、19个镇。
1.2 研究方法
1.2.1 主成分分析法
因反映工业空间布局演变的影响因子繁多且各影响因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解决此问题。主成分分析法是将最初指标通过线性组合方式转换成新的指标,以此反映空间演变的实际情况。
1.2.2 层次聚类法
层次聚类法是将多个需考察的对象看作不同的点,从点集中抽取各个点组成簇,按照特定顺序依次考察每个点,点与点间按照接近度组合,使其分配到最适合的簇中,将全市各个镇区依工业发展程度划分层次,使研究更深入。
1.3 数据来源
为全面揭示中山市各镇区工业空间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演变情况,选取《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山市统计年鉴》中2002,2007,2012,2017年各镇区共14项指标进行处理与分析。
2 中山市各镇区工业空间演进综合情况分析
2.1 2002年各镇区工业空间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通过分析2002年数据,选取3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分别命名为外向度与产值(F1)、非农产业规模(F2)、经济条件(F3),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8.08%。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及方差贡献率(见表2)得出各因子得分,将各因子得分加权求和,得到各镇区综合得分,随后通过综合得分层次聚类得到工业发展类群表,如表3所示。
表1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2002年)
表2 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及载荷较高的因子(2002年)
表3 中山市各镇区工业发展聚类(2002年)
由表3可知,2002年石岐区得分远高于其他各镇区,石岐区作为中山市的市中心老城区,地理位置优越。石岐、东区、火炬区、小榄、东升、港口、西区、坦洲、黄圃、南区列全市前10位,其中除坦洲镇位于中山市南部以外,其余均在中北部,工业空间发展重心呈带状布局,从小榄镇至火炬区呈侧“L”形分布。
1)第一类镇区 石岐区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始终贯彻“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是京珠高速公路、中江高速公路及105国道出入口。
2)第二类镇区 火炬区拥有珠三角西岸的优越位置,企业众多,出口创汇位居全国十强。
3)第三类镇区 除南区、沙溪、阜沙、五桂山外,其余均位于中山市边缘地带。五桂山镇因地势地形,多个村被环山围绕,工业发展较落后。此时,中山市已呈“核心—边缘”结构,即石岐区是全市发展的重心,而南部和东西部成为边缘地区,发展缓慢。
2.2 2007年各镇区工业空间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经主成分分析后,2007年数据处理后得到3个主成分,贡献率累计达88.73%,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将3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外向度与科技与产值(F1)、非农产业规模(F2)、经济条件(F3)。经层次聚类分析得到各镇区工业发展综合得分及类群(见表5)。
表4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2007年)
表5 中山市各镇区工业发展聚类(2007年)
1)第一类镇区 从各镇区工业空间发展综合得分看,与2002年相比,石岐区位置未变化,小榄升至第2位,与石岐区并列第一类镇区,得分均大于1.0。
2)第二类镇区 东区、火炬区分别下降。
3)第三类镇区 港口、东升、西区降至第三类,西区与东升对调,坦洲进入第三类。
4)第四类镇区 除南区、黄圃、大涌和三角位次未发生变化外,其余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或下降。
在此时期,个别镇区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相较于2002年,中山市发展水平较高的镇区仍集中在以石岐区、东区、火炬区为核心的中部。小榄由工业改造为制造业,大力发展金属制品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科技项目的产学研合作而逐渐崛起,打破中部经济集聚现象。与2002年相比,边缘镇缩小了与中部核心区的差距。
2.3 2012年各镇区工业空间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据2012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因其与2007年主成分对原始变量具有相似载荷,故仍命名为外向度与科技与产值(F1)、非农产业规模(F2)、经济条件(F3),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20%。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如表6所示,进而得出工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见表7)。从2012年的综合实力排序可看出,第三类及第四类镇区有较大幅度变动,东凤、民众、古镇、黄圃、横栏、沙溪、三角位次均有较大提升,进入第三类。新进入前十位的镇区均位于中北部,靠近广州、佛山、江门,受其辐射带动作用,被列为珠江三角洲的潜力工业镇,在该时期得到显著发展。
表6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2012年)
表7 中山市各镇区工业发展聚类(2012年)
2.4 2017年各镇区工业空间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2017年数据处理后得到的载荷矩阵如表8所示,其贡献率累计达79.64%,有3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外向度与产值(F1)、科技创新度(F2)、经济条件(F3)。如表9所示,东凤、沙溪的位次持续上升。南部镇区除坦洲位于中游外,其余均在后几位。最后位的五桂山与第一位的石岐区得分差为2.376,相较2012年差距有所加大。从总体上看,此时期中山市工业空间发展中心仍集中于中北部,小榄与石岐区不相上下,齐头并进。
表8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2017年)
表9 中山市各镇区工业发展聚类(2017年)
3 中山市工业空间发展变动的成因分析
3.1 区位条件
随着时间推移,工业空间发展变动与区位条件关联极大。交通的可达性、周围城市的辐射作用等因素皆不同程度地反映区位条件对本城市工业空间的影响。中山市区位的特殊性使其与珠三角其他地级市相较有很强的优越性,中山港作为对港澳运输的重要输入港,对中山地方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与番中通道相连,在周边区域筹建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使工业空间有向东发展的趋势,从小榄镇至火炬区呈侧“L”形分布的工业发展较快。交通网络发达不可避免地吸引人口、经济要素等集聚,为工业发展及工业空间转移带来便利条件。深中通道的建设使中山结束了东西两岸阻隔的状态,通道对岸的深圳及“工业明星”东莞势必对中山的经济产生辐射带动作用。珠中江经济圈已建成的4条高速公路及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网络,均加强中山市与周围地区交通联系,为中山市的发展提速提供基础条件。
3.2 产业集群
中山市受周边多个城市的推动,且因自身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属于多中心分布式格局,“一镇一品”构成中山市的传统产业。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自2003年开始,中山市作出优化布局的战略部署,整个城市的工业空间被分割为不同的几大组团。中山市的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升级改进,现已形成以五金家电、健康医药、电子电器、灯饰光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3.3 外商投资
中山市的工业发展离不开外资支持,吸引外资的基础是城市综合优势,关键在于该城市是否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山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中较早的一批,外商对其投资的规模与日俱增。21世纪初,中山市外商投资规模、投资比重较大,且外商独资是主要形式。外资流入对中山市工业行业的重塑升级起到关键作用,推动工业空间的分布体系形成。从中山市2002—2017年利用外资排名情况看,服装产业较出名的以沙溪、大涌为代表,五金产业有优势的镇区以小榄为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实力较强的镇区以火炬区为代表,上述镇区利用外资的排位均有提升,其中火炬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4 政策
自2002年起,中山市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为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资金储备。2004年初实施“技改贴息”政策,随后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使中山市自2008年起加速了城际轨道、绿道等区域设施及休闲网络的建设,提升其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升级,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吸引外资能力,进而推动中山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及工业空间的变动。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及共同协作发展的战略,使中山市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随着中山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及双中心结构的提出,城市在双核联动下蔓延发展。
4 结语
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考量,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聚类法分析2002—2017年中山市工业空间发展演变情况。
1)从整体看,21世纪初中山市工业空间重心发展呈带状分布。随着各镇市工业快速扩张,工业空间重心逐渐由带状转为多中心的分布式格局:以服务业为主的中部组团、特色工业为主的西北部组团、加工工业为主的南部组团及高科技新兴产业为主的东部组团。
2)从局部看,工业发展类群由3类增至5类,南部镇区除坦洲、三乡外均落入最后一类,东升、西区降幅较大,石岐、小榄、东区、火炬、东凤、沙溪及横栏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将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