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访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

2021-05-27杨阳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项科技农业

2020年10月22日,邓小明在陕西杨凌举办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暨陕西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会议上作总结讲话。

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将发挥什么作用?

邓小明:在这非常重要的一年,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三农”工作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科技部党组2021年1号文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政治要求,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党建工作根本任务,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思想建设,高质量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农村中心姓“农”,以强化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提升基层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建设研究管理专业机构和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智库与引擎”双目标要求,实施全员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做好“十三五”重点专项综合绩效评价与“十四五”重点专项谋划实施,着力强化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园区、县域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具体怎么做呢?

邓小明:一、着力做好“两个衔接”,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力。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定位要求,细化任务布局和战略举措,着力强化高质量创新供给,增强产业科技支撑。

(一)强化脱贫地区科技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举全中心之力,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实施“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培养不少于1000名骨干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特派员能力与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与定点帮扶县联建合作,指导设计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帮助引进和对接新技术新成果,组织电商培训和消费帮扶。以“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为抓手,强化部省联动,支撑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组织“科技列车河池行”“科技创新服务进企业”等系列“科技下乡”活动,推动基层依靠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好国家科技计划“十三五”收官与“十四五”开局有效衔接

落实新时期科技计划改革精神,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有效供给。深化落实“绩效四问”,组织农业领域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路演,发布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对标“三评”改革最新要求,扎实做好“十三五”重点专项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认真遴选100项专项重大成果,500项项目成果,建立重大成果项目库,加强专项成果向园区及地方转化推广。积极做好新启动8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立项工作。强化项目分类管理,探索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领衔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在农业领域的落实落地。做好“十三五”重点专项优秀团队与“十四五”重点专项的有效衔接。注重对标产业一线实际需求,促进重点专项在园区、县域落地,确保“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二、深化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发展新格局。

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引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效支撑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

(一)深化“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合作效能,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进入乡村振兴主战场。

深化与已签约省份和单位的合作,明确年度合作重点,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加强供给方与需求端有效对接,联合成员单位与园区、县(市)成立创新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稳步推进与河南、黑龙江、江西、江苏、浙江、甘肃等省份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创建工作。强化与相关部委涉农单位合作,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加强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园区建设指导及经验交流。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新华社指数中心等单位探索合作新机制,与中国食用菌协会等行业协会开展乡村农业业务合作,在“N”上实现更多突破。

(二)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和县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推动基层创新服务迈上新台阶

实施“创新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绘制专项成果对接地图,精确定位各类研发主体及优势研发资源,加强重大成果在园区和县域转化、示范和推广。打造农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样板,将科技部有关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农业领域先行先试,力争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县(市)各建设10家农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凝练农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典型并示范推广。深化推动基层创新服务,做好农高区监测评价和2021年度县域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搭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交流平台,稳步推动“百城百园”行动支持园区和创新型县(市)建设。

(三)深化现代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

深入落实科技部和中国农业银行签署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关于加强现代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切实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合作通道。建立政银“双向多级联动”工作机制,引导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加强对接,完善政策措施,协同推动工作。探索农业领域多元化金融产品和融资担保。主动发挥科技部门在专利技术价值评估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支持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产品。主动与财政部担保国融基金合作洽谈,从担保层面为园区和县域提供融资支持。

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怎么保障这么多工作的完成?

邓小明:首先是优化管理服务,充分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大重点专项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育与项目、基地的耦合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SCI至上”不良倾向,推广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典型经验、人物和案例,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聚焦“三农”主战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培训”系列行动,主动做好重点专项科技人员、骨干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县(市)培训。编制规范化培训教材及课件,建设一批专业化、区域性培训基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支撑和培训服务。

(二)强化战略研究和基层调研,支撑科学决策和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谋划中心年度研究任务。通过“墩苗式”调研、定向委托或招投标、引入外部专家智库力量等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升战略研究实效。深入做好部党组重大调研及相关司局委托等研究任务,为部机关决策提供参考。构建农科智库专家数据平台,编制《农科智库报告》,对接战略院组建科技部国家高端智库研究联合体,加强与部系统战略研究力量的协同合作。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等“100+N”成员单位联合开展战略研究,自主开展动植物生物育种、林业科技跨界融合、产业科技扶贫等战略与发展研究。

(三)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做优农村中心党建品牌。

按照科技部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做到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化、警示教育常态化、谈心谈话时效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护航中心全员质量提升,建设清正廉洁、规范高效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筑牢拒腐防变铜墙铁壁,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开创农业农村科技事业新局面。以“模范机关先进单位”建设为契机,强化政治监督,规范政治言行,不断提高中心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

同时,实施全员质量提升行动,打造农村中心新品牌。以模范机关建设为契机,着力在干部能力提升、工作质量提升、整体效能提升“三个提升”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以质量、贡献、成效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和工作激励机制,制定处室质量提升方案和个人行动计划。不断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支撑服务部机关司局相关工作。充分认识“全局中的科技”和“科技中的全局”,强化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增强科技发展的外在支撑和内在协同效能,推动农村中心全方位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在对外合作上是怎么做的?

邓小明:深入挖掘合作新领域,提升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水平。加强与国际合作司的沟通,持续做好对科技部国际合作工作的支撑。继续深化中拉、中加、中英、中俄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推进在食品、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渔业科技等关键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现状系统调研,梳理新形势下国际合作需求和突破口,积极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国别国际合作对接交流,联合中科院遗传所、先正达集团等单位,提高农业领域对外合作交流能力。推动构建中拉生物育种创新合作联合体,在海南建设合作中心,打造生物育种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合作力量。

猜你喜欢

专项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