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与用户内外协同对平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价值共创视角
2021-05-27万文海刘龙均
○ 万文海 刘龙均
引言
平台商业模式能够连接多边市场,通过赋能形式为用户社区提供互动、交流的场所,形成同边和跨边网络效应。[1]随之诞生的平台型组织和新兴平台企业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2]为了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许多企业采用了内部平台化的组织变革方式,并通过赋能授权使经营管理更加贴合时代需求。本文研究对象是内部平台化企业(后统称平台企业),其逻辑起点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组织模块化形成倒三角组织架构,构成内外一体的商业生态。简单来说,企业砍掉内部中层管理人员将各职能部门改造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孵化小微企业,外部则建设共创共享的社群生态系统。[3]
外部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是内部平台化企业运转的重要模式,也是其创新驱动的主要要素。用户驱动创新是一种开放式创新方法,旨在让用户参与企业的创新过程,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新的产品和服务。有研究认为,用户参与创新过程能够为企业带来商机,[4]提高产品性能[5]和用户满意度,促成微创新成果的转化[6]并降低破坏式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风险。[7]内部创业被认为是由员工带来的,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竞争优势的组织风险再造和战略重塑。[8]特别是在创新创业环境下,员工内部创业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起初有关内部创业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员工个人因素对其创业行为的影响,比如员工的内部角色、个体责任以及在组织中所从事的具体活动等。[9]除此之外,少量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发现这种创业模式能够促进企业利润、资产回报率的提升,[10]在促进组织效率和公共价值创造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11]
尽管学者对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第一,平台企业的内部创业研究有待深入。既往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实现内部创业以及内部创业的模式和路径,[12-14]但基于实证研究剖析内部创业是否对个体、组织及企业层面存在影响效应略显不足,有学者指出这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15-17]值得注意的是,Gawke等[15]最近提供了员工个体层面创业行为的测量方法并得到检验,[16]但指出需在中国情境(具备创业衍生机制的平台企业)下检验量表的可靠性。Blanka[17]明确指出,目前有关员工内部创业的研究较为零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第二,企业创业生态中,员工和用户之间的价值共创理论亟待丰富。传统的价值共创行为在既往研究中得到了体现,[2]这些价值共创主要活动于市场和策划等外向型职能部门中,如营销活动中的产品推送、用户信息的寻求与反馈等,这些被称为用户与员工之间的支持行为和互动行为。[18]但是,对企业内部创业活动中的价值共创(用户和内部创业员工)的揭示还有待深入。“人单合一”模式是中国企业进行的前沿探索和创新,即将一个科层制组织转型为网络化的创业平台,通过价值共创形成创业生态。在“人单合一”的实践领域中,员工通过内部创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体”,这些创业员工需要寻找用户需求建“单”并达成契约,在“单”的基础上与用户进行信息知识共享、创意接纳和产品送达等价值共创活动,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无法形成或完成“单”则会导致内部创业的负面效应(如创业资源的浪费),这便构建了以内部创业员工和外部用户为价值共创主体的,以企业内部创业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价值共创体系。周文辉等[19]通过案例研究发现,这种战略创业是一个基于员工与顾客赋能的价值共创过程,企业能够通过赋能搭建员工与用户之间的价值共创桥梁,建立生态创新优势,从创业角度揭示了平台企业员工与用户的价值共创机制。但是,这种价值共创活动能否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还欠缺实证支持。[2,19]因此,本文基于周文辉等[19]所提出的价值共创路径和研究视角以及平台企业的创业机制,借鉴既往研究思路,[20,21]将用户驱动创新(外部)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内部)纳入平台企业的价值共创内容,通过实证方法去验证其共创行为的存在性和有效性。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用户驱动创新、员工内部创业与平台企业创新绩效
VonHippe[22]发现用户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关注。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该将发现新机会和满足用户需求作为战略要求。研究表明,由用户需求为导向和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3]拉近企业与用户距离并更好地进行企业创新实践。[7]可见,用户驱动创新模式对于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平台企业的用户驱动创新模式能够促进其创新绩效的提升。
首先,由服务主导的市场逻辑是共享经济的主流范式。对于平台企业,倒三角组织架构的最上层是由用户形成的能够产生领先用户的社群,他们能够深度参与企业的价值共创过程。[24]Lengnick-Hall[25]认为,用户作为价值共创角色能够通过价值共创活动实现下游产出,而价值转换的最终结果受领先用户参与状态的影响。用户在企业创新进程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企业合作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创造稳定的研发环境,并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信息分享意愿和资源捕捉能力。其次,价值共创理论认为,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是价值共创活动的形式之一。由于资源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交流环境,在共享经济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反馈能够为平台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并且价值网络中的不同主体间的异质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决策根据。Alam等[26]研究发现,企业创意流程的想法主要来源于用户,用户参与创新过程能够减少创新阻碍,优化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过程。最后,以用户为主的设计导向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Stevens等[27]认为,虽然新产品开发成功率仅为40%-70%,但是吸引用户参与到创新过程能够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效率、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创建和维护顾客忠诚度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能够使产品功能和适用性与用户需求相契合。研究表明,有用户参与的产品设计过程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质量和创新速度。[28]可见,要想形成独特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不仅需要雄厚的内部研发能力,更需要不断地吸收用户资源。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用户驱动创新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创新绩效
内部创业包含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创业形式,[16]是员工内部企业家行为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17]有研究认为,组织风险创造和战略重塑是员工内部创业行为的核心要素,并且处于不同阶层的员工有不同的内部创业内涵。[29]现有研究表明,员工的内部创业活动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提案的产生和创新实践。[30]基于此,本文认为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员工的内部创业能够提升其创新绩效。
首先,由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的土壤与源泉,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价值共创行为主体不仅包含用户,还包括内部员工。能动的人力资源能够将不同资源有机整合,并通过资源交互实现资源增值与创新。其次,有学者认为虽然员工内部创业并非一种纯粹的企业创新实践,[31]但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和创新产出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现代企业越来越依赖员工的创业活动(即内部创业)来维持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能动性、创新效率和竞争力。[31]员工的内部创业对于平台企业不仅能够提升组织内部活力,还能为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带来动力。[10]如前文所述,平台企业与传统组织架构的企业不同,组织扁平化和赋能授权使企业内部的员工拥有更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在利用资源和识别商业机会上占据独特的制度优势。并且平台企业的员工具有高度的工作自主性,他们往往会主动在已建立的组织中进行商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进而转化为内部创业的资源。在机会识别阶段,员工制定工作计划并积极应对工作困难,在此过程中生成潜在的解决方案和想法,并付诸实践。如果在此过程中所产生提案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那么这一创造性过程有望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创造。最后,基于行为的内部创业属于更广泛的主动战略行为范畴,在员工的绩效激励、福利待遇和工作幸福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对员工的绩效激励及工作幸福感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32]同时,战略更新行为能够捕捉更多的企业发展机会,从根本上对当前产品、服务、工作方法和组织战略进行更新。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员工内部创业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创新绩效
创新导向主要来源于内部员工与用户信息交流的结果。创业企业的价值共创离不开平台赋能,[33]倒金字塔的组织架构使员工能够直接和客户进行接洽,加深了价值共创行为。周文辉等[34]采用案例研究发现,创业平台通过结构赋能、领导赋能、心理赋能、资源赋能和文化赋能促进创业企业绩效的提升;朱勤等[33]以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跨境电商的问卷数据实证发现平台赋能能够通过实现价值共创,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平台赋能,企业的内部员工能够主动组合现有资源来创建新产品,与用户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员工还能够采用组织内外部商业技术来开拓新的市场资源,并且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属于员工的一种跨界行为。一些学者指出,企业中一些关键员工的跨界行为可以提升其外部动态能力,并且成为促进企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34]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企业内部的组织边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3]为员工与用户之间的跨界行为提供了条件。Anderson等[35]指出,组织边界的模糊使员工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直接和方便,并且企业、员工和用户通过跨界交换知识和信息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知识流量和存量,最终促进企业战略的成功和绩效的提升。除此之外,倒三角组织架构还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反馈渠道,即外部用户能够借助企业平台将自己需求更好地传递给每个业务单元的小微创业,[3]在一定程度上补给员工所掌握到的用户信息。最后,对各个业务单元和创业小微赋能是平台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员工和用户成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3]根据周文辉等[19]所提出的价值共创的进化阶段,平台企业能够通过对员工和用户赋能去拉进员工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优化价值共创环境,并且通过平台设计命运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的资源开发,突破员工内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窘境”,产生新的机会组合与生态创新优势。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3: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交互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创新绩效
2.市场智能响应的中介作用
市场智能响应是指企业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将不同时段所产生的不同市场信息进行解读,产生智能决策并做出响应的一种行为,[36]有效接受外部信息和及时做出应对决策是市场智能响应的重要特点。根据企业市场智能响应的主动性与预见性,它不仅是衡量市场导向的重要维度,还能够判断一家公司的反应和决策是否迅速有效。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企业能够巧妙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快速适应新环境。Garrett等[37]认为,当市场信息存在巨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时,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平台企业而言,良好的市场智能响应是其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和驱动力。
综上所述,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能力是捕捉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以用户为导向的创新模式能够促进平台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首先,用户驱动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用户参与创新过程,为企业产品或服务创新提出新的想法或改进思路,以满足目标客户或具有类似需求的边缘用户。因此,通过用户的功能反馈和心理反馈,平台企业能够及时捕捉到用户在产品易用性、品牌美学等方面提供的创新需求信号,最后由平台企业整合内外部知识来完成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设计。[38]其次,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用户驱动实现了用户和平台企业的信息共享,在反馈过程中促成用户参与创新进程。因此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平台企业不仅能够直接了解用户需求,还能间接了解行业领域内的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够为平台企业的战略调整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员工作为直接与用户接触的对象,其行为对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能力也存在一定影响。首先,员工内部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开拓行为,即个人或组织积极探索新领域的行为。因此,员工在内部创业过程中能够基于企业内部需求寻求市场信息,并且这种行为具有主动性。其次,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平台企业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员工能够把握动态的的市场信息。[3]原因在于平台企业员工的创业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他们更多地是与用户和供应商直接对接,这种创业模式提高了员工所掌握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16,17]因此,在掌握到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外部反馈做出应对策略的能力会随之提升。
Li等[39]认为,与用户直接接触得到的知识让制造商能够更有效地捕捉产品设计的市场信息。在共享经济背景下,通过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平台企业能够做到对信息的精准把握并据此做出决策调整。正如上文所述,平台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越强,其市场智能响也会越迅速。[16]并且在共享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业绩并不取决于信息本身,而取决于通过信息共享去更新和增强业务能力,即用户、员工和企业的三方协同所产生的内部信息共享和思维碰撞能够促进企业的市场响应,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了驱动力。[37]当然,具有创业衍生机制的平台企业强调企业和员工的互动导向,鼓励员工与用户进行信息互动和价值共创。[33]Ramani等[40]强调互动导向的企业需要将目标细化到用户个体,推崇员工和用户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并且企业和员工要时刻关注用户不断变化且具差异化的需求。Song等[36]认为,企业要想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互动导向,增强企业的互动响应能力,迅速将用户不同时空的差异化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为创业员工提供价值创造所需的信息和资源。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4:市场智能响应在用户驱动创新和平台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5:市场智能响应在员工内部创业和平台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6:市场智能响应在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交互与平台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
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非规则性等特点,企业意识到有必要提升驾驭复杂商业环境的能力。战略柔性被定义为通过内部调整和变革,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配置,处理复杂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41]是组织在动态环境中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求。[42]Zhou等认为企业的战略柔性是能够改善企业战略,优化组织流程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41]在既往研究中,学者证实了战略柔性能够提升企业绩效、[43]促进组织创新、[41]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44]等。就一般情况而言,企业通过提升战略柔性能够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45]本文认为,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智能响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平台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在此基础上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战略调整,能够有效催化创新绩效的提升。
首先,平台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的同时需要主动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企业的战略柔性为其提供了支撑。TenDam[46]指出,战略柔性是创造新市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未来市场的欠缺和不确定性,企业能够通过柔性战略去主动影响甚至改变周围市场环境,在市场行业内部改变或者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平台企业通过市场智能响应识别用户需求,并对现有机会做出反应和抉择,但市场中仍存在一部分潜在机会并且伴随环境的不确定性。Perez-Valls等[47]指出,具备战略柔性的企业不仅能够抓住现有机会并很好地利用,还会主动挖掘市场的潜在机会,采取战略上的计划和行动。其次,市场智能响应应该将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纳入到行为单元中。Kandemir等[48]认为,具备战略柔性的企业除了有利于探索和实现新的市场,在创新进程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也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并且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柔性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公司新产品开发计划的战略绩效。[48]另一方面,根据已有文献,具备战略柔性的企业往往在创新能力上表现较为出色。比如在战略柔性的组织文化中,企业更容易实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并且具备更高的吸收能力,这些多维度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41]值得注意的是,具备创业衍生机制的平台企业具备一定的创业导向,Arief等[49]最新研究发现企业的战略柔性能够激发其创业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台企业对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有效识别市场需求。再次,单纯对市场需求进行响应并不能有效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需要企业通过战略柔性来灵活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Sanchez[50]曾提出一个假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采用战略柔性的过程来实现,这种假设允许企业高管在面对不确定性市场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时提升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Combe等[51]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市场中存在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企业所制定的特定战略选择,并且恰恰是这些通过战略灵活性所制定出的特定战略给组织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最后,市场需求同样具备灵活性与多变性,如果不及时对响应行为做出战略调整,会增加企业的市场和绩效风险。Das等[52]指出企业通过战略柔性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Ramírez等[44]也同样支持了战略柔性的建设性作用。在有关企业通过柔性战略与外部客户进行价值共创的研究中,学者发现战略柔性常常与客户的关注焦点以及服务联系在一起,比如通过寻求市场需求并制定柔性战略能够取得更高的客户绩效[53]和服务质量感知。[54]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7:平台战略柔性能够在市场智能响应和创新绩效的积极关系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1
1.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首先,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量表是国外最新开发的研究工具,还未在中国情境下(具备创业机制的内部平台化企业)检验其可靠性,因此研究团队需要对量表进行前测,以保证本文研究工具选择的正确性。研究采用线下和线上两种调研方式相结合,所调研的企业需要满足两大要求:内部平台化企业(通过内部平台化的组织变革,且具备互联网、多边市场与网络效应以及赋能等特征的平台企业)和创业衍生机制。前测主要选取泉州和厦门等闽南地区的平台企业,并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因为这些调查对象对企业信息的掌握程度较为准确,主要涉及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科技、旅游、教育和一些制造行业等。前测数据收集经历一个月,向47 家内部平台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了43 家,有效企业样本为31 家(有效率为72%)。其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正式调研。线下调研通过学院老师、MBA 学员以及一些商界人士搭建数据调研的桥梁,在调研之前进行沟通并确定调研时间,为节约调研的时间成本,尽量将同一地区的数据搜集固定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然后研究团队赴企业实地搜集数据,所调研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区。线上调研借助学院老师、MBA 学员及一些商界人士的社会网络结构洞,寻求不同地域的平台企业作为调研对象。由于地域距离的关系,研究团队在调研之前先与这些公司的高管取得联系并征求同意,然后通过Email 将问卷发送至该公司高管,并告知调研注意事项,最后高管将完成的问卷通过Email 返回。为了提升线上线下调研中企业数据的真实性,调研团队在调研之前进行仔细沟通和确认,表明数据的保密性和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物质激励手段提升被调研人员的兴趣和真实表达欲望。正式研究数据收集经历两个半月,所有问卷最后统一进行筛选、编号和录入。本研究总共向197 家内部平台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了183 家,有效企业样本为146 家(有效率为79%)。
(2)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用量表主要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并用Likert 五点量表形式设计,评分范围从1(完全不同意)至5(完全同意)。在量表制定之前先请分别来自于英语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的老师采用向前—向后的方式进行翻译,然后将翻译的量表和原始国外量表给另外两位管理学和英语专业的老师进行讨论并修正,最后形成正式的中文量表。
价值共创内容通过用户驱动创新、员工内部创业及其协同效应进行体现:①用户驱动创新。借鉴Tacer等[38]开发的量表,共包含13 个条目,典型条目如“本企业将用户纳入创新过程的所有阶段”“本企业会在用户中测试新开发的产品”。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 为0.950。②内部创业。借鉴Gawke等[15]开发的量表,共包含8个条目,典型条目如“本企业员工会为企业的战略更新出谋划策”“本企业员工会开展新的业务活动”。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 为0.875。
市场智能响应。借鉴Song等[36]使用的量表,共包含6 个条目,典型条目如“本企业会定期审查产品开发工作,以确保它们符合客户的需求”。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 为0.807。
创新绩效。借鉴Baker等[55]开发的量表,共包含5 个条目,典型条目如“和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新产品的上市速度更快”。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为0.814。
战略柔性。借鉴Sanchez[50]开发的战略柔性量表,共包含8 个条目,典型条目如“同一种资源在本公司内各部门间的共享程度很高”“公司允许各部门打破正规工作程序,以保持工作灵活性和动态性”。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 为0.924。
控制变量。考虑到每个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能力和创新绩效可能会受到行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的影响,[21]因此本研究将此作为控制变量,以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3)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量表是国外最新开发的研究工具,因此本文将量表前测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保证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通过检验发现,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量表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大于0.7,Cronbach’s α 值、CR 值和AVE 值均达到要求,[56]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前测信效度结果如表1所示。其次,本文再次通过信效度检验正式调研数据的可靠性,发现所有因子的Cronbach’s α 值、因子载荷、CR 值和AVE 均达到要求值。最后,通过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方法,[57]对已收集的数据中五个因子的所有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五个因子,未旋转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26.91%,未超过临界值40%。因此,本文不存在同源误差。为了考察变量间的区分效度,本文对研究所涉及的五个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58]结果显示单因子模型拟合度最差,而五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χ2=1039.514,df=729,χ2/df=1.425,CFI=0.910,IFI=0.910,TLI=0.901,RMR=0.079,RMSEA=0.054)达到要求且优于其他竞争模型,说明本研究五个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1 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量表信效度检验
2.实证分析
(1)相关分析
由表2 可知,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r=0.320,p <0.001;r=0.421,p <0.001);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与企业市场智能响应显著正相关(r=0.481,p <0.001;r=0.382,p <0.001);市场智能响应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r=0.512,p <0.001)。变量间相关关系的验证为本文研究假设提供初步证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表2 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2)假设检验
直接效应检验:将控制变量纳入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首先,主效应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用户驱动创新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21,p <0.001,M6),假设H1 得到验证。同时,员工内部创业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68,p <0.001,M7),假设H2 得到验证。我们发现,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交互项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505,p <0.001,M8),假设H3 得到验证。除此之外,用户驱动创新,员工内部创业以及其交互项对市场智能响应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15,p <0.001,M2;β=0.358,p <0.001,M3;β=0.227,p <0.01,M4)。市场智能响应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592,p<0.001,M9)。以上直接效应检验结果为后文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提供了基础。
中介效应检验:本文采用Baron等[59]的方法对市场智能响应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1)以用户驱动创新和市场智能响应同时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显示用户驱动创新对创新绩效正向影响不显著(β=0.097,p >0.05,表4 模型2 与表3 模型6 比较),市场智能响应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39,p <0.001),因此市场智能响应在用户驱动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H4 得到支持。(2)以员工内部创业和市场智能响应同时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员工内部创业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β=0.299,p <0.001,表4模型3 与表3 模型7 比较),市场智能响应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72,p <0.001),因此市场智能响应在员工内部创业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H5 得到支持。(3)以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的交互项和市场智能响应同时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交互项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β=0.391,p <0.001,表4 模型4 与表3 模型8比较),市场智能响应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05,p <0.001),因此交互项在市场智能响应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H6 得到支持。
表4 中介和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调节效应检验:在检验之前,市场智能响应和战略柔性均经过中心化处理,并生成市场智能响应和战略柔性的交互项。将市场智能响应、战略柔性及其交互项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放入层次回归(结果见表4),发现市场智能响应和战略柔性的交互项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363,p <0.001,模型6),表明战略柔性在市场智能响应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图1),假设H7 成立。
图1 战略柔性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2
1.研究目的与假设
对于用户驱动创新,员工内部创业和平台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1 进行了探讨并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假设。虽然研究1 证明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其具体交互作用无法在研究1 更好地进行呈现。本研究认为平台企业的外部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的内部创业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即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可能在对平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一致性。因此希望通过研究2 将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协同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更进一步剖析。基于前文的理论铺垫,研究2 进一步提出假设:
H8:相对于低用户驱动创新—低员工内部创业的一致性状态,高用户驱动创新—高员工内部创业的一致性状态下的创新绩效更高
H9:相对于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的不一致性状态,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一致性状态下的创新绩效更高
2.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
研究2 假设涉及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两个自变量对结果变量创新绩效的共同影响,因此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该方法可用于两个预测变量如何共同地影响某个结果。[60]
在分析之前,我们对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并对构建的多项式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从表5 的模型2 可以发现,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均显著,再次证明了研究1 中的假设1 和假设2。平衡状态下,其斜率m1=0.515 显著且为正,曲率m2=0.072 不显著,说明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平衡与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曲面关系。通过多项式回归结果和响应面分析(图2),相比双低平衡状态,在双高平衡状态下,创新绩效更高,假设H8 成立。不平衡状态下,曲率n2=-0.924 显著,表明由不平衡状态转平衡状态过程中,创新绩效会随之变高,假设H9 成立。
表5 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
图2 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的响应面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在实践领域,用户与员工的内外部协同一方面促使平台企业在创新逻辑上进行重塑,开展跨界搜索与协作,实现价值共创,另一方面,使得平台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能够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并在信息寻求与反馈过程中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了用户驱动创新、员工内部创业、市场智能响应、战略柔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研究1 和研究2 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实证结果支持了所提出的假设。
首先,在研究1 中发现,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对平台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证明用户和员工作为价值共创的主要参与者,其创新参与、信息反馈以及内部创业活动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并且在外部用户与内部员工协同作用情况下,其协同作用对创新绩效同样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平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需要用户与员工的共同作用。
其次,在研究2 中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协同对平台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当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一致时,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最大。在一致状态下,高水平的一致性要优于低水平的一致性。而在不一致状态下,相较于低用户驱动创新—高员工内部创业和高用户驱动创新—低员工内部创业的不一致状态,高水平一致性的企业创新绩效更高。这项研究结论不仅再次证实了研究1 中用户驱动创新与员工内部创业交互作用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还对这种协同效果(一致性与非一致性)进行了可视化的分析。
再次,本文在研究1 中发现市场智能响应能够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市场智能响应是企业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以及对其做出有力回应的行为,表明平台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能够在用户、员工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在面向市场的平台公司中,收集和使用市场信息的过程比其他公司受阻碍更少,促使公司分析用户以不断适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37]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创业员工能够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信息,在与用户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共创,促进整个企业的市场响应,最终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
最后,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在研究1 中得到了检验。研究发现,虽然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能够有效促进绩效的提升,但是具备较高战略柔性的企业能够在进行外部响应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企业创新绩效。平台企业的高战略柔性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响应对绩效的促进作用,表明平台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响应需要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并采取适当的战略行为。
2.理论贡献
第一,内部创业研究得到了丰富。既往研究探究了如何实现内部创业以及其模式,[12-14]但这些研究并未很好地揭示内部创业是否能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价值,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展望指出这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15,16]本文基于这些学者的研究议题构建了理论模型,就员工内部创业是否能够对平台企业市场智能响应和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进行了很好的回应。因此,有关员工内部创业的研究结论一方面响应了前人学者的研究呼吁,同时也丰富了企业内部个体层面创业活动的理论研究。值得注意的是,Blanka[17]指出目前有关员工内部创业的研究比较零碎,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揭示其潜在的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在Blanka[17]的启发下结合中国创业情境,将内部创业活动的影响效应延伸到了企业层面。本文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在完善内部创业的理论体系方面提供了帮助,并且为今后如何理解中国情境下的内部创业行为提供了思路。
第二,对内部创业量表进行本土研究。如何测量员工内部创业行为一直是创业研究学者所困惑的问题,这导致了员工内部创业研究多集中在案例层面。Gawke等[15]开发了员工内部创业量表,提供了个体层面创业行为的测量方法,验证了员工内部创业与工作幸福感和个体绩效的关系。[16]但是Gawke等[15]指出需要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检验员工内部创业量表的可靠性。因此本文通过量表翻译、访谈咨询、预测试和正式调研等程序,在中国情境(具备创业衍生机制的内部平台化企业)下检验了量表的可靠性,一方面响应了量表开发人员的研究呼吁,[15,16]同时也为本土有关员工内部创业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第三,丰富了创业活动中员工与用户的价值共创理论。虽然员工与用户之间的价值共创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得到了体现,但鲜有将用户与员工的创业行为纳入到价值共创体系中(创业活动中的价值共创)进行实证研究。[2,18,19]Su等[2]从创新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企业进行案例研究,认为企业需要多平台协作(包括用户和员工)才能获得更有利的创新结果。本文在周文辉等[19]启发下,将用户驱动创新(外部)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内部)纳入平台企业的价值共创体系,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其共创行为的存在性和有效性,从侧面支持了以前的研究。[2,33]此外,本文还采用了不同的测试方法(响应面分析)得出这一结论。一致性研究是指两个构念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现已有很多研究话题应用一致性研究来解决构念的匹配问题。[60]目前国内对一致性方法主要应用于个人—组织匹配问题,本文通过一致性研究明确了用户和员工内外部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拓展了一致性方法的研究视角,为后续采用一致性研究方法的学者提供了借鉴。总之,本文所做出的努力和研究结论响应了前人的研究呼吁,[15-17]并为以前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证据。[2,18,19]
第四,揭开中介机制的理论黑箱。Su等[2]在研究中指出,一个稳固的生态系统建设能够与用户建立最直接和有效的信息传输渠道。对于目前大多数平台经济体来说,员工也是平台企业生态的关键要素,这种机制是普遍的,[2]我们的一些研究结论从侧面支持这了一生态系统理论。[2]此外,既往研究揭示了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在促进企业绩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似。[37]总之,平台企业的市场智能响应可以将用户和员工与绩效联系起来,用户和员工可以促进市场响应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绩效,阐明了用户和员工对绩效影响的具体机制,丰富了关于智能响应前因和结果变量的文献。
3.管理启示
(1)价值共创并不局限于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共创活动,内部员工与企业之间、用户与员工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19]对于平台企业,倒三角组织结构的顶层是由用户组成的社区群体,他们能够深入参与企业的创新,这是平台企业价值共创的体现。此外,由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的土壤和源泉,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平台企业需要同时注重外部用户与内部员工对于其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用户、员工的三方协作关系,这有利于平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市场智能响应是平台企业有效掌握市场信息并对其做出有力回应的行为,[36]所以平台企业除了靠用户的信息反馈,还需要培养自身的核心动态能力。比如企业可以在有关营销、市场等部门建立外部信息收集、监控和分析模块,提升企业与市场信息的对接能力。(3)本文发现平台企业的战略柔性在市场智能响应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重要的边界作用,强调平台企业不能只寻求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还需要结合这些关键信息做出战略上的行动,因此建议这些具备创业机制的平台企业积极构建自己的战略规划,并根据市场信息和环境变化去更新战略,提高战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范围局限在了中国本土,因此研究结论对于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解释力度还有待考证。实际上,源于组织发展和创业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部创业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后续研究可以采用比较研究验证和拓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其次,本研究虽然解释了员工和用户通过创业价值共创提升企业绩效,但就如何产生价值共创行为并未给出解释,比如是基于数字化驱动下的组织变革内容还是用户端的需求模式变化。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将员工内部创业和用户驱动之间形成的价值共创内容视为结果,去探究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机制和边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