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以中华太极馆设计为例
2021-05-27张怡王慧敏胡雪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张怡,王慧敏,胡雪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0 前言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始于2008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赛宗旨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兴趣和潜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是国家官网公布的全国大学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之一。2020年大赛共分设14类,笔者参加的环境设计小类属于“数媒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元素(专业组)”大类,主要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内容。下面将以团队提交的建筑设计作品《山水太极·虚实相筑-中华太极馆设计》为例探索参赛创作过程以及启示。
1 目标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体现环境设计小类的主题——“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元素”。参赛团队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最终决定对地处特定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和研究,并通过发掘其独有的建筑文化,去更进一步展示建筑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魅力。
由于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依附于建筑后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传承与发展需要考虑其文化本质。因此,本次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用建筑的语言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两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选定哪一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设计重心,而其又必定家喻户晓且足够称得上“优秀”二字;
②用哪种建筑语言可以巧妙地表达该传统优秀文化元素。
2 理念的生成
2.1 文化元素的选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是经过历史的重重考验从而流传至今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不同人群所共识共知的。设计团队在综合考虑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以及传播效应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构思比选,最终确定了将“太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诠释作为此次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
早在2006年太极拳就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单一的拳种穿梭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不仅多次出现在国家的重要外交场合中,也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欢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全世界太极拳术练者高达三亿。而太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易传·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多种中华文化理论,形成以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的太极、阴阳辩证理论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抗击对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拳术,同时结合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等多种特点为一体,受众面广,适于各个年龄阶层。因此,太极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图1 宏观区位
图2 中观区位
图3 微观区位
2.2 设计理念的确定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设计基地所在地——河南省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实地调研后,我们发现陈家沟内已有风景区一处,该风景区以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为核心,整体园区空间环境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且呈现中轴对称之态。设计团队考虑以该中轴线为依托,在中轴线上某一待建场地中选取合适地块作为本次建筑设计的虚拟场地条件,这既尊重了园区原有的空间环境,同时也是对太极文化延续的一种深入表达。
作为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风光秀丽,素有“山水焦作”之称,太行山在焦作北部连绵百余公里,分布多处景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等等一个个响亮的荣誉向世人展示着焦作的名山秀水。因此我们拟将极富当地特色的山水文化融于建筑设计之中,通过“山水”元素强化建筑的地域特色和质朴的自然美感。
此外,本次设计也重在表现具有积极作用的休闲、娱乐、交流空间,以达到室内外空间融合的目的。“灰空间”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其传统释义是两种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如果说建筑体态、文化符号是“太极”借助于建筑本体的外在直观体现,那么将“灰空间”这一概念和设计手法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之中则不仅是“太极”文化体现中的点睛之笔,更是对其内在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诠释。作为建筑空间,“灰空间”与“封闭空间”正好对应太极的“阴”与“阳”,虚实的空间相互交集构筑,也是我们这次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
综合以上构思,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以“山水太极·虚实相筑”作为本次建筑设计的理念。
3 方案设计构思
3.1 整体空间布局
如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体现太极文化,团队成员在设计理念交流之中,已经有了答案。
首先在功能上,要传承弘扬太极文化,我们考虑的是设计一所集太极训练、太极文化展示、太极文化交流和办公等为一体的公共建筑——中华太极馆。根据建筑功能需求的差异性,将建筑主体划定为三种不同功能的空间场所,通过将“灰空间”作为过渡空间对三类场所进行联系与组合,同时根据不同需求将中庭空间也作为“灰空间”植入建筑主体,以供使用者进行休闲或活动之用。以往较之于学习、办公等主要场馆空间,人们对于“灰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十分肯定,但在我们本次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灰空间”是通过空间衔接、色彩过渡、功能复合等方式展现出来,甚至是加以强调的。至此,建筑在完成整体空间布局的同时,太极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以及“虚”与“实”的内涵思想也融入了其中。
图4 方案构思过程
图5 场馆一层平面图
3.2 公共空间设计
从古到今,公共空间属于人们生活交往的核心,空间概念与人们的感知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探究公共空间感知,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位于建筑内部主体的公共区域就成为文化传播与情感延续的重要场所。中华太极馆内主要设置有门厅、餐厅、多功能厅、武术史馆、武术沙龙、茶室等空间,除了满足不同需求外还能展示、宣传、弘扬太极文化。
在门厅的设计中,整个空间由前后两面玻璃幕墙以及两侧的墙体构成,顶部加盖坡屋顶。坡屋顶无疑是中国传统建筑较具代表性的符号……,同时其上下起伏的形态特征也与“山”这一地域文化紧密切合。针对坡屋顶内部的梁架,设计团队做出了特殊的处理,该梁架是基于传统梁架的一种继承与创新。与传统较为笨重的梁架有所不同的是,该梁架是由几组竖向构件所连接上下两个斜梁形成的复合构件组合而成。这种特殊的梁架设计在承托起轻质坡屋顶的同时,也丰富了门厅的内部空间,为整个建筑独特设计之一。
图6 主入口门厅梁架结构展示
位于建筑主体西部的太极拳学习区域,是按照少儿、中年、老年三个年龄阶段划分的,同时还设有活动交流室、男女淋浴室、更衣室等空间,最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服务。在中庭处设有小型的室外练习场地,该场地与外部空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建筑的下层部分采用传统的院落形式,为了与之区别,建筑的上层部分设置了第二重屋顶,可为院落中设置的小型室内训练场地遮挡风雨,此为整个建筑独特设计之二。位于建筑主体东部的办公区满足基本的办公需求,在中部设置一个小型庭院,给人们提供与自然交流之场所。
3.3 建筑表皮设计
建筑的主立面是建筑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因此,我们对建筑主立面表层的饰面材料做了一定的处理,建筑主体的色彩搭配源于“太极”,采用了“黑白”对应的颜色。外墙一部分采用的是带有粗糙质感的白墙,屋顶的装饰则采用黑色的轻质材料。
对于“灰空间”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或者山水式样的构筑物加以处理,加盖的坡屋顶层层叠放与建筑周边的水系构成山水关系,略微开放的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产生一定联系,日光照射在建筑表皮之上并且投射于浅水池之中,宛若轻盈的玻璃房子,同时封闭的建筑空间与灰空间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对应太极之阴阳,强调太极文化。
3.4 室外环境设计
在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上,根据功能需求,打造出由不同领域组合而成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托太极观演广场、太极文化展示区等室外场所,结合界面、实体、景观小品等不同层次的物质载体,适时融入文化元素与符号,强化了整体的文化氛围。
图7 中华太极馆南向主入口
图8 室外休闲广场
4 总结
建筑并不仅仅是具有功能的冷冰冰的物质躯壳,建筑还蕴含着情感。与通过建筑外在形态去展示文化、传递情感相比,运用“灰空间”与“封闭空间”相对比的设计手法去诠释“太极”文化的思想内涵,我们认为是本次建筑设计中文化元素体现的一个创新点,也是一个突破点。但对于建筑内部空间与文化的有机联系以及如何更深层次地体现文化的精髓所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今后的设计中需不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