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2021-05-26张莹杜鑫李劼马琳张树华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降脂药降压药颈动脉

张莹,杜鑫,李劼,马琳,张树华,吴寿岭

本文局限性:

(1)本研究参与者均是中老年人,在基线时不一定没有心脑血管疾病(CVD),且年龄对颈动脉内中膜(CIMT)存在影响,今后可扩大纳入人群年龄范围,收录更多中青年人群信息,完善数据库内容。(2)既往研究提出,在颈内动脉和颈动脉球部进行的CIMT测量,对CVD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本文测量部位选在超声图像易清晰显示的颈总动脉,今后可扩大CIMT的测量范围,深入研究CIMT不同部位与CVD的关系。(3)本研究职业人群主要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工,女性比例偏少(39.6%),今后应继续纳入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人群的CIMT并与其他指标进行联合,提高危险预测的准确性。

颈动脉内中膜(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和高血压预示着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增加。高血压和CIMT增厚的预测效用已有研究,CIMT是CVD风险评估的危险预测因子,与CVD风险相关,迄今已经发表了超过2 000篇文章[1],CIMT虽然结果稳定,但患者自我监测受限;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均已证明血压与CVD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持续的正相关关系[2-3],血压虽然容易自我监测,但结果存在变异性[4]。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CVD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由5 440例年龄≥40岁的北方职业人群组成,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经过平均6.8年的随访,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7月—2007年1月开滦总医院对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进行了首次健康体检,以后每两年体检1次。依据2006年1%全国≥40岁人群性别/年龄,每2岁一段,在首次参与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随机抽取7 000例中老年(年龄≥40岁),样本量的计算基于7%事件率的检测,精度0.7%,α=0.05,应答率假定>80%。2006年共5 852例同意参加本研究,5 816例基本资料收集完整,但其中376例因既往存在CVD(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冠状动脉疾病史、脑血管病)予以剔除,纳入5 440例建立数据库。2010年对该库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完成2010年体检且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经开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0608)。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完成2010年体检且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者;(2)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2010年体检时存在心肌梗死、脑卒中及肿瘤病史者。

1.3 资料收集

1.3.1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生活习惯定义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5]。

1.3.2 测量方法及相关定义 CIMT由经过培训的高年资(≥5年)超声科医生应用飞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高频探头(5~12 MHz)进行探查。受试者取仰卧位,头略偏向对侧,探头沿颈总动脉行上下连续纵、横切面扫查。依次观察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端,在距颈动脉分叉起始约1 cm处测量动脉后壁近端、中间段及远端的CIMT。1人操作,1人记录。两人核对后详细记录检查结果,若结果存在争议则请其他高年资医师进行确认,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CIMT增厚[6]:CIMT取测量部位的最大值进行分析。CIMT增厚定义为CIMT≥1.0 mm。

高血压[7]: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或虽然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但正在使用降压药或有高血压史。

糖尿病:空腹血糖(FBG)≥7.0 mmol/L和/或虽然FBG<7.0 mmol/L但正在使用降糖药或有糖尿病史。

血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 mmol/L或正在使用降脂药。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过低:BMI<18.5 kg/m2;正常:18.5 kg/m2≤ BMI<24.0 kg/m2;超重或肥胖:BMI≥24.0 kg/m2。

1.4 分组情况 依据患者是否存在CIMT增厚及高血压进行分组,第一组:CIMT正常(CIMT<1.0 mm)无高血压;第二组:CIMT增厚无高血压;第三组:CIMT正常(CIMT<1.0 mm)合并高血压;第四组: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

1.5 观察随访和终点事件 将完成2010年健康体检时间作为随访起点,以CVD发生为随访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间为2017-12-31。每年CVD信息自开滦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到上述医院记录。诊断均由专业医师根据住院病历进行确认。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健康查体及颈动脉超声检测数据经统一培训的专人录入,通过网络上传至实验室计算机服务器,形成Oracle10.2数据库;采用SAS 9.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V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累积发病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一般情况比较 完成2010年度健康体检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者5 236例,排除脑卒中病史者69例,心肌梗死病史者105例,肿瘤病史者32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为5 030例,其中男3 039例,女1 991例;平均年龄为(56.1±12.0)岁。第一组2 245例,第二组411例,第三组1 555例,第四组819例。4组男性比例、年龄、SBP、DBP、CIMT、BMI、LDL-C、FBG、吸烟比例、饮酒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合并血脂升高比例及应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体育锻炼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一般情况比较Table 1 Baseline features of four groups divided by CIMT thickening and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2.2 4组CVD累积发病率比较 随访(6.8±0.9)年,4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8%、2.96%、5.73%和8.37%;4组CVD累计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0,P<0.001,见图1)。

图1 不同分组CVD累积发病率比较Figure 1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VD in four groups divided by CIMT thickening and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2.3 CIMT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影响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以是否存在CVD(0=否,1=是)为因变量,以不同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组(以第一组为对照组)为自变量,校正性别、年龄、BMI、糖尿病、血脂升高、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之后,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 1.15(0.55,2.37)、3.34(2.15,5.19)、3.16(1.91,5.12),见表2。

表2 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影响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IMT thickening combined with hypertension and new-onset CVD

为探究不同性别间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发CVD影响的差异,经性别分层后重复上述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1.35(0.62,2.94)、3.46(2.04,5.89)、3.29(1.84,5.90);女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2.53(1.13,5.65)、2.67(0.98,7.31),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影响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IMT thickening combined with hypertension and new-onset CVD in different genders

2.4 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排除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对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关联的混杂影响,分别剔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重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未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中,相对于第一组,第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为3.36(2.02,5.59)、3.19(1.19,5.71)、3.59(2.06,6.25),见表 4。

3 讨论

2013年,CVD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潜在死因,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5%,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无法负担长期应用有关降脂、降糖及降压等具有成本效益的药物[8]。事实证明,探寻预测CVD的低成本新战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在CVD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压波动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血管壁通透性,造成血管损伤,促进动脉硬化,导致CVD发生。CIMT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测量参数,其变化先于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预测指标[9]。研究表明,超声测量CIMT可以提供独立的冠状动脉风险评估方法[10]。CIMT相对准确稳定,联合高血压可能会对CVD的诊断起到增量作用。

累积发病率研究中(图1),第一组与第二组前2年的发病率并无区别,甚至CIMT增厚组CVD的发病率更低,但大约3年之后,第二组CVD的发病率开始上升,且时间越长,两组差距越大,CIMT增厚组发病率升高趋势越明显。关于CIMT对风险预测贡献的研究数据相互矛盾。最近一项由14组人群组成的研究显示,就心肌梗死和卒中而言,CIMT对Framingham风险评分的加性价值很小,然而对处于中度风险的人群,在现有的心血管风险评分中加上平均CIMT,在风险预测方面取得了很小但在统计上的显著改善[11]。原因可能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复杂性和CIMT测量的技术限制[9]。本研究在高血压组加入CIMT增厚后(第四组),CVD的发病率迅速增高,提示二者联合可能会影响CVD的预测效能。

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组新发CVD风险明显增高,尤其是三、四组,HR分别达到3.34、3.16,较单纯CIMT增厚组(HR=1.15)高出近2倍。但单纯高血压组HR高于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组,CIMT增厚并没有导致CVD风险增加,是否意味着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CVD的发生没有关联呢?且性别因素会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呢?LOBOZ-RUDNICKA等[12]指出,女性CIMT低于男性,45岁以上最明显,并论证了对性别分组进行单独分析的必要性。本研究经过性别分层后,各组男性的HR均高于女性,男性CVD风险明显高于女性,男性CIMT增厚率为14.7%,女性为10.4%,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尽管男性和女性内在调节机制相似,但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间的生理差异可能导致CVD发病率、患病率和对治疗反应的不同。例如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免疫系统激活程度不同。年龄及性激素(雌激素及睾酮)差异,使得绝经前妇女比同龄男性具有更高程度的心血管保护。细胞衰老途径的不同可能有助于延长妇女寿命,也可能限制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此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不同,如吸烟,饮酒、饮食等均对CVD的发生产生影响。有证据表明,女性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保护功能丧失[13]。针对CVD的治疗策略可以根据性别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分别确定影响男女CVD的危险因素,可能对制定CVD预防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GEPNER等[9]研究发现,经过长期随访,CIMT对降脂药及降压药远比颈动脉粥样斑块敏感,长期应用降脂药或降压药能对CIMT进行良好控制,尤其是降压药。且本研究高血压纳入人群中存在一部分服用降压药且血压正常人群,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结果。为此分别删除服用三种药物人群,进一步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高血压合并CIMT增厚组HR(3.19)高于单纯高血压组(2.49)。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CVD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CIMT仍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生物标志物,与危险因素和未来终点密切相关。然而,CIMT的改变应该谨慎地加以解释。CIMT增厚是一个亚临床动脉硬化指标,并不能直接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单纯CIMT增厚作用于CVD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及早控制CIMT的发展,可降低CVD发生风险。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比单一传统危险因素能更好地识别高风险CVD人群,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预防效率。

综上所述,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CVD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可为CVD的预防及监控提供帮助。

作者贡献:张莹、杜鑫进行研究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论文并对文章负责;李劼进行研究实施、评估、资料收集;马琳、张树华、吴寿岭进行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降脂药降压药颈动脉
降压药漏服了,怎么办?
降压药您吃对了吗
勘误
茶可用来开发降压药
“再加两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降低血脂是持久战,没有捷径可走
吃降脂药对“油”有要求
他汀类降脂药致肝损害的诊断研究进展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