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商品鱼健康养殖技术试验
2021-05-26马国庆郭澎涛董小果
文/马国庆 郭澎涛 董小果
经过大规模示范推广杂交鲟养殖技术,近几年鲟鱼在养殖品种上杂交鲟基本替代了原有的纯种鲟鱼,如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小体鲟、俄罗斯鲟等。目前鲟鱼有多个杂交种,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方式下,多数杂交鲟具有比其亲本更高的生长率,体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养殖前景好。经过几年的选育和试验,我们选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质营养佳的京龙1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作为主要推广对象。
选择北京十渡鲟鱼良种场的水泥池流水养殖模式、河北曲阳满鑫鲟鱼场的池塘养殖模式、涿州高英宇隆养殖场的大棚工厂化养殖模式进行京龙1号杂交鲟商品鱼的养殖技术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京龙1号杂交鲟适应性强,以上养殖方式均可采用,并能取得较好效益。
一、试验池条件
(一)北京市十渡鲟鱼良种场
机井一口,井水水温15℃左右。水泥池12个,每个40m2,共计480m2,水位1.5.m。液氧供氧,氧气保证在5mg/L以上。
(二)河北曲阳满鑫鲟鱼场
水库底层水经沟渠注入池塘,水温在13℃~15℃。池塘面积3000m2,水位1.5m~2.0m,池底砂质石砾,淤泥厚度15cm~25cm,池塘四周石块砌墙。机械增氧,配备2台功率3kW的水车式增氧机。
(三)涿州高英宇隆鲟鱼场
机井一口,井水和循环水两者混合注入养殖池,井水水温常年16℃。大棚工厂化养殖,长方形水泥池4个,每个面积120m2,共计480m2,水位1.5m。液氧增氧。
二、鱼种放养
(一)鱼种质量
放养鱼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活力强。
(二)鱼种规格
苗种规格平均体长32cm左右,平均体重125g左右,规格基本整齐。
(三)鱼种运输
运输前停食2d,并且每天要进行应激性锻炼2次~3次,运输水温保持在13℃~15℃。
(四)鱼种放养
鱼种运输到目的地后,要利用当地水进行温度缓冲,使箱内水温与养殖水温基本一致。捞取鱼种时要使用柔软的捞网,少量多次取鱼,鱼种用1.5%的盐水消毒2min~3min,轻轻取出放入养殖池中。操作要轻取轻放,避免鱼体受伤感染。鱼种放养情况见表1。
三、养殖管理
(一)水质管理
1.水温:养殖期间,随着夏季高温季节的来临,养殖水温逐渐上升,池温最高可能升至28℃~30℃,而杂交鲟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26℃。在高温条件下,鲟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质极易变坏,病害增多,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无论哪一种养殖模式下都要严格监测水温变化,及时加注冷井水或加大注水量来保证杂交鲟生长的最适温度,大棚工厂化养殖可通过加盖遮阳网来防止温度过高。
2.溶氧:养殖过程中溶氧量的高低影响着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和水质,水体中氧气含量应在5mg/L以上。大棚工厂化养殖和流水养殖密度较高,以添加液氧为手段来维持溶氧量,池塘养殖以机械增氧为手段,三者都要求养殖人员认真记录每天溶氧变化,适时调节液氧添加时间或开启增氧机。
3.氨氮:主要来源于残饵剩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及分解的动物尸体等。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总氨氮含量不应超过0.02mg/L,值得注意的是氨氮中的游离氨对水生物具有危害作用,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慢性氨氮中毒危害表现为鱼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当氨氮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急性氨氮中毒表现为鱼体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流水养殖在保证一定水流量的前提下,一般不会出现氨氮中毒现象,坚持每天排污2次。而大棚工厂化养殖及池塘养殖常常会发生氨氮中毒事件,两者采取的预防方式有所不同。大棚工厂化养殖密度比较高,投喂量大,因此夏季高温季节要适时调整投喂量和投饵率,加注新水,加大换水量,同时泼洒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证溶氧量充足,维持pH值在6.5~7.5之间。养殖池尾水经过自然沉淀、微生物处理、水生植物吸收、紫外消毒等净水过程循环入池。池塘养殖同样要坚持每天排污2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养殖池塘的注水量,开启增氧机,泼洒微生物制剂,同时在池塘中栽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利用降低水体的氮、磷等物质。
表1 鱼种放养情况
河北曲阳满鑫鲟鱼场
涿州高英宇隆鲟鱼场
(二)投喂管理
1.饲料要求:新鲜、无发霉变质、无污染、全价优质饲料,蛋白含量在40%~42%,饲料在水中稳定性好,能维持30min的颗粒型。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大型厂家,饲料符合《GB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2.投喂方法:鲟鱼经过人工驯化,对配合饲料的味道敏感。由于鲟鱼是底栖生活,底部摄食,且行动比其它中上层鱼类行动略缓慢,所以投喂时首先少量投食,待80%群体集聚再加大投喂量,大部分鱼吃饱后逐渐离去,此时减少量投喂,总之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这一点在池塘养殖中尤其重要。池塘养殖要设立2个~3个投点驯化,在水泥池流水养殖要减小水流量防止饲料流失,大棚工厂化养殖中要停止增氧机创造安静的进食环境。
3.投饵率及投喂频率:无论哪一种养殖方式养殖都要科学制定投喂计划,无计划的投喂行为会导致投喂不足或者饲料浪费,以至于水质败坏,鱼体生长缓慢或其他不必要的损失。正确的投喂计划要随着鱼体生长、水质变化、天气变化来适时调整。试验期间投喂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模式、不同规格、不同温度下投饵率及投喂次数
表3 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鱼病预防
4.分级饲养:鲟鱼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摄食强度不同,大小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小差异情况较多。因此当鱼体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进行拉网锻炼并分级饲养,同一养殖池中规格尽量一致,特别是在55g~150g的规格时更要及时分养。池塘养殖不好操作,所以应投放规格齐的苗种,并多设投喂地点。
5.鱼病预防:池塘养殖由于水体交换量少,夏季水温升高,投喂量大,鱼体残饵及排泄物会严重影响水质变化,水中氨氮极易升高造成鱼体中毒死亡,同时池塘富营养化严重,水体溶氧不足会导致泛塘现象出现。针对这种情况,高温季节要加注新水,适时开启增氧机;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形成优势种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有效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因子浓度;利用生物浮床栽植水生植物,吸收转化氮、磷等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同时定时投喂中草药,维生素C等物质提高鱼机体免疫力。
流水养殖水质条件易于调控,利用液氧增氧效果极佳,夏季水温比较稳定。定时投喂药饵预防病害。
大棚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较高,水交换量小,投喂多,水质易变坏。因此应及时加注新水,保证氧气供应量,夏季适当减少投喂量,避免水质败坏。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湿地、生物处理、水生植物吸收净化,紫外消毒后方可再次进入养殖池。定期投喂中草药饵,利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
表4 收获情况
表5 成本收益情况
表6 单位产出情况
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鱼病预防手段见表3。
无论哪一种养殖方式,在鱼病防治过程中都要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使用药物时严禁任何违禁品投入,保证我们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四、养殖结果
从4月10日开始放养,经过近7个月的饲养管理,截至11月15日收获统计,具体情况见表4~表6。
通过近七个月的养殖试验,将健康养殖技术应用于生产,并且不断改进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京龙1号杂交鲟养殖成活率在83%~92%,提高了6.3%;养殖期间病害发生率降低;养殖规格比较整齐;单位产量比较稳定,在疫情之下测算净收益较为可观。通过一系列的水质管理措施,如液氧添加、栽植水生植物、养殖尾水处理循环使用等,使得养殖过程平均节水26%。
五、小结
本次在三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京龙1号杂交鲟生产技术试验,在过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重点技术环节做了进一步提高。紧密结合规模化生产来解决问题,不再拘泥于实验室数据,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与改进,将有利于该品种进一步技术示范推广、技术集成。从实验中得出以下几点关键技术:
(一)养殖对象
苗种体质健康、无伤无病、有活力、规格整齐。
(二)养殖条件
水源充足、增氧设施完备,特别是要利用先进的养殖设施(液氧系统、自动监测系统、自动清淤机等)提高养殖技术手段。
(三)养殖管理
合理放养、科学投喂、科学预防疾病、科学调节水质(微生物制剂利用、栽植水生植物、液氧增添等)。要根据具体养殖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生产计划,不能不重视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利益的科学评估而一味追求产量,否则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会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