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铸成给杜月笙立“传”轶事

2021-05-25贺越明

世纪 2021年3期
关键词:杜月笙传记

贺越明

1981年夏,老报人徐铸成开始传记写作,所写第一个人物,乃昔年上海滩“闻人”杜月笙。这是《青年报》文艺组组长吴纪椿建议,总编辑施惠群登门商请他撰写的,希望通过一个典型人物反映旧上海的概貌,使青年读者了解历史,中老年读者也能温故知新。

早年徐鑄成办报时与杜月笙仅一面之缘,没打过交道,但上世纪60年代在市政协负责文史资料编辑时,曾邀一些熟悉帮会内情的老人座谈,也找过杜月笙的门生、保镖和门房做口述回忆,还披阅市文史研究馆和历史研究机构整理的史料,掌握了不少素材。

不料,就在徐铸成动笔撰写、《青年报》发布醒目的预告后,时居沪上的杜公子杜维翰向市统战部门反映,说杜月笙是统战对象,他作为家属不同意报纸刊登传记。随即,报社接到上级不要刊登的指示。施惠群觉得很难向作者、读者尤其新订户交代,遂委派幼时与杜公子相熟的同事张朝杰上门沟通。经过一番交谈,杜维翰不再坚持原议,于是有惊无险,该报从7月10日起在第七版连载《杜月笙正传》。

这个连载颇有吸引力,不仅订户大增,该报每周出刊后邮局、报亭还出现排队买报的情形,许多中老年人也成了读者。一天,徐铸成参加一个酒会,汪道涵市长一见他就说:“你写的杜月笙传记我每篇都看了,很生动。”又问:“台湾出的《杜月笙传》看过吗?我从香港购得一套,你需要的话可借去看。”徐铸成笑答:“我依据手头的资料写,不打算专门研究杜月笙……”他后来对我讲起此事,说之前参加香港《文汇报》报庆活动期间,翻阅过那部杜传,是杜的门生、秘书写的,颇多粉饰吹捧之语。

徐先生还对我讲过与杜传有关的另一件事:连载没多久,忽然接到一个北京的长途电话,对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秘书,说某副委员长素仰徐老大名,专此拜托在杜月笙传记里不要提到其名字。对方特地打招呼,他便表示不会写到某副委员长的事情。那是一位民主党派负责人,解放前在上海掌管一个行业工会,是杜月笙的门生,后在中共感召下奔赴解放区,走上革命道路。老报人大都知道他的经历,而这正是旧社会帮会中人摆脱封建落后势力、追随时代进步的典范,原本是有教育意义的。

《杜月笙正传》共十八章,《青年报》用十二期刊出十三章,连载两个半月,至9月25日中止。这是徐铸成与报社商定的。他续写完后五章,于翌年6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因是内地第一部杜传,影响较大。徐铸成此后游历苏州、无锡及宜兴等地,在各种场合遇见年轻人,当被介绍是老报人时,那些青年茫然而无反应;一旦讲起他是《杜月笙正传》的作者,他们恍然若知,面露笑容。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澳门九鼎传播公司总经理兼《九鼎》月刊总编辑)

猜你喜欢

杜月笙传记
去追“巨人们”的脚步:读传记也可以很快乐!
别把八卦当传记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只存交情不存钱
读失败者的传记
杜月笙的敛财绝招
只存交情不存钱
对作家传记学术内涵的深入开掘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