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兴修水利的日子
2021-05-25冯正平
冯正平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开挖上海朱家角公社河道的艰苦劳动,也具有参加青浦县县属河道建设的经历,并见证了江浙沪联办的最大水利建设项目之一——太浦河工程。
开挖上海朱家角公社河道
1969年冬天,下乡第二年我经历了第一次开河。生产队长说:“公社有开河任务,你是否愿意去?”开河是个新鲜活,我很想去体验一下,况且开河工地还能偶然吃到肉,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开河工地在朱家角公社新扬大队,我与十几名农村青年在队长的带领下,摇着一条八吨水泥船去工地。船是我们临时的家,船底铺了一层稻草,再铺上被子就是我们的床。十几个人分别住在船头、船舱与船尾,船头、船尾地方狭窄,人进出只靠一个圆形的洞,把洞盖盖上后,里面漆黑一团,在微弱的电筒光照耀下,大家抓紧时间脱衣睡觉,谁要翻身必须通知旁边的人同步进行。船舱稍微好一点,至少可以通风透光。小青年们难得睡在一起,在黑暗里嘻嘻哈哈打闹不停。
煮飯要用行灶,它是上边大下边小的陶器,上架铁锅,下部有个方孔,可以添木柴。不过这家伙很难侍候,搞不好会熏得你泪流满面,小青年侍候不了它,炊事工作只能由队长担任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被《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唤醒,大家一骨碌爬起来,匆匆忙忙用冰冷的河水洗脸刷牙,冻得上下牙齿打架。队长已经烧好一锅饭,每人扒了一大碗,兴冲冲地赶往工地。
天寒地冻、北风劲吹,可是工地上已经人声鼎沸了,早起的生产队已经干得热火朝天。我们找到自己的地段,二话不说投入了战斗。广播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的毛主席语录激发了我们的干劲,挖泥装担,快步如飞,还要比赛谁挑得满,跑得快,不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个大坑。天虽冷,我们却干得满头大汗,脱了外套,穿着衬衫来回穿梭,呼啸的北风恰如电扇给我们送来凉风。小青年们干着自己的,看着隔壁生产队,生怕他们超过自己。
吃午饭时,我们胃口大开,行灶上烧的饭特别香,一刨就是一大碗,一大锅白菜加上几根肉丝,吃得津津有味。很快锅子见了底,大家又抢着吃又脆又香的锅巴。为了明天能按时起身,我们无暇洗衣服,在昏暗的油灯下,早早地钻进被窝,很快就进入梦乡。
连续十天的努力,我们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我累着但快乐着,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开河的艰辛和乐趣。
编印公社《水利战报》
第二次参加开河是开掘青浦县属河道朱泖河。一名广播员,一名土记者和我,三名知识青年组成了公社政宣组,借住在农民家里。我负责编印《水利战报》,一架简易的油印机加上刻蜡纸的钢板、铁笔是我的全部家当。土记者每天跑各大队工地,收集各种信息、好人好事,经过筛选,一部分由广播员播出,一部分刊登在《水利战报》上。战报的文字有 “东风吹,战鼓擂,红旗飘飘军号响!”“天大寒,人大干!”现在看来是程式化的语言,在当时却很时髦,这些语言鼓动着人们大干快上。
在开河工地上,我碰到许多知识青年,闲聊中得悉大家愿意到开河工地来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避免自己煮饭。
有的生产队分到的地段是老旧河道改造,就会有许多麻烦。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河底的淤泥冻得跟石头差不多,一铁铲下去,震得虎口麻木;下午太阳融化了冻土,淤泥就像一锅粥,鞋被粘住拔不出来,让人寸步难行,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大汗淋漓地走上又高又滑的斜坡,倒掉黏糊糊的泥土时已经精疲力竭,可是迎接你的还是无尽的重担,这样的劳动强度确实是匪夷所思的。
在青浦县
水利指挥部工作
第三次开河是开掘县属河道西大盈江,我被抽调在县开河指挥部政宣组工作,参与编辑《青浦县水利战报》。
我们到工地采访,波澜壮阔的场面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心。十几公里的开河工地像长龙伸向天边,红旗随风飘扬,广播里革命口号、革命歌曲响彻云霄,人们在河道里肩扛人担,像蚂蚁一样运送着泥土;短短半个月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啃出了一条河道,把淀山湖水通过漕港河与吴淞江连通起来,再注入黄浦江而流入大海。千万农民如燕子衔泥一般,把几万立方的土块挖出来,垒成河堤,在地图上平添了一条河流,而使用的工具竟是锄头铁铲、扁担畚箕等原始工具。
在县开河指挥部,我们有幸看到了开坝放水的场面。开河大军撤走后,我们随水利局技术组到达堤坝处,大坝早已被挖成薄薄的一片,在几名壮汉的铁铲锄头狂轰滥炸下,大坝顿时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一股江水汹涌地冲进新开河道;缺口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急,“轰”的一声,坝体终于在人工和水流冲击下彻底崩溃,流水一泻千里,河水急剧上升,最后与对面大坝冲过来的水流汇合而趋于平静,至此开河工程才算大功告成。西大盈江的开掘成功,缓解了青浦西部地区排水不畅的问题。
参与江浙沪联办的
最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1991年11月,我第四次上开河工地,参与见证了太浦河第三期的疏浚工程。这是江浙沪联办的最大型水利工程,断断续续进行了37年,工程量比县属河道大很多倍。
太浦河是一条连通太湖与黄浦江的排泄太湖洪水兼顾为黄浦江引水的流域性骨干河道。全长57.62公里,河面宽200米,流经江浙沪三省市15个乡镇,其中江苏段40.75公里,上海段15.24公里(青浦境内12公里),与西泖河汇合后注入黄浦江。
青浦在太湖下游,地势低洼,河道容易淤塞,水灾频发。1949年夏,大雨连绵,又遭台风袭击,湖水猛涨,青浦县淹没农田62.5万亩。1954年5月至8月,连续降雨974.6毫米,再加上长江洪峰下泄,江水上涨,全县受灾农田67.73万亩。11万亩颗粒无收,15万亩严重减产。面对洪水肆虐,政府组织广大农民,在江南大地上掀起了根治太湖水患的水利建设高潮,其中最重要的工程就是开挖太浦河。
由于地处江、浙、沪三个不同省市,步调不统一,因此开挖太浦河出现了一波三折的情况。太浦河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开始于1958年10月,止于1959年7月;第二期开始于1960年春,因资金、劳力、材料不足而停工;第三期开始于1991年末,至1995年河道全线贯通。
1991年夏,太湖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苏州、无锡、常州大片城乡被淹没,损失上百亿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全国防汛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亲临视察太浦河,并在吴江平望召开江、浙、沪抗御太湖洪水现场办公会。会上田纪云指出:“洪水总要找出路,洪水自找出路比人为打开出路的损失大得多。与其让洪水自找出路,还不如人为地给它一条出路。”随后下令炸开钱盛荡坝,太湖洪水第一次通过太浦河直接流入黄浦江,汇入东海,使太湖洪水位迅速下降。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兴建治理太湖“十大工程”,其中排在首位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疏浚太浦河。11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在八五期间着重解决太湖洪水出路问题”。同年11月,太浦河第三期工程上海段、浙江段动工。1992年11月,江苏段动工,打响了太浦河第三期工程全面开工的战役。
太浦河第一期工程时我才十一岁,无缘参加;1978年第二期工程时上海未开展行动。我亲历的是1991年11月开始动工的太浦河第三期工程,担任的是太浦河工地政宣工作。
记得当时青浦的太浦河工程指挥部设在练塘镇北王浜,具体负责的是县水利局技术科长刘心奎(后升为局长)。第三期工程青浦段主要内容是疏浚河道和修正、拓直河岸,大批的技术员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然后依靠大型机械施工,摒弃了落后的人海战术。挖泥船把航道挖深挖宽,清淤船把淤泥通过超长的管道吹到岸上,挖掘机伸出长臂把河滩边的淤泥挖去,堆放到沿河修筑成公路雏形,压路机随后跟上,筑成沿江公路,最后两边植树绿化,形成沿江公路林荫道,既能作为防汛大堤,又能成为交通运输、巡视水文状况的路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再也不用抛妻别子来到他乡,干超负荷的体力活,这期工程对社会的牵动不大,比起第一、二期工程动辄几万人投入战斗来,那是静悄悄的战役,除了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和外聘的工程队外,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掀起多少浪花,未影响农民的生活。
太浦河第三期工程分别由太湖流域管理局和上海市水务局、江苏省水利厅、苏州市和吴江县组织实施。累计疏浚河道42.4公里,修建护坡73.52公里,完成水系调整项目,加固太浦闸、新建太浦河泵站、建成配套建筑物36座,防洪工程和跨河桥梁3座,实施浦南防洪补偿,新建水文设施和工程管理设施等。工程总投资4015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992万元,江苏省投资11159万元。
经过两年机械化操作,太浦河全线疏通,从根本上提高了太湖地区的抗洪能力。2000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提出的投资2亿元建造太浦河节制闸,建设流量为300立方米/秒的太浦河泵站工程,确保枯水期太湖有足够的水量流入黄浦江,保证上海市用水和改善黄浦江水质。修成后的太浦河节制闸全长45.6米,29孔,泄洪量可达到580立方米每秒。
从此太浦河像巨龙一样,安静地俯卧在太湖到黄浦江之间,承载着将太湖地区洪水排放到黃浦江,再流进长江注入东海的主要任务,消除了江浙沪地区的水患,配套的泵站调节着下游的水源,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那宽阔的河面还可以通航500吨左右的运输船,成为江浙沪水上交通的大动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世纪的水利建设一直惠及如今,不管公社开的小河,县里开的中河,还是省市联合开的大河,都在发挥着灌溉、通航的作用,虽然现在的水利建设依靠的是大型机械,不再需要我们用血肉之躯与大自然搏斗,但都离不开原有的基础。我们不能忘记上世纪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农民工为水利建设做出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青浦区作家协会及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崖丽娟 姚亚茜